一种自然净化雨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5174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然净化雨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其利用楼顶雨水管收集屋顶上的雨水,经过弃流装置实现初雨分流后进入雨水罐中,实现了楼顶的雨水收集;地面雨水经透水砼路面、透水行车面、雨水湿地和绿地向雨水湿地汇集,实现地面雨水收集;雨水收集后,经雨水湿地的沟槽式火山岩滞留池进行截污、过滤、渗透,通过穿孔收集管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实现进一步的净化处理;经过沉淀池处理后,通过导流管进入PP蓄水模块箱进行存储,利用清水泵、污水泵进行提升,实现清水、污水分离,污水通过污水泵排出,清水通过给水管经净化一体机进一步净化,无需添加雨水净化剂净化,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节水、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然净化雨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到水循环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自然净化雨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城市水资源极其匮乏,城市每年缺水约为60亿m3,每年因缺水造成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严重的缺水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城镇现代化建设进程、GDP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天然雨水循环利用是改善城市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雨水降落到地上以后,10%左右构成地表径流,40%左右消耗于路面蒸发及填洼,大约50%通过入渗蓄存在地下水位以土壤包气带中,或通过重力方法补给地下水。在城市化区域,由于建筑物和地上衬砌的影响,不透水面积增大,即“城市地表硬化”,截断了水分入渗及补给地下水的通道,致使地表径流增大,土壤含水量和地下补给量减少。由于缺少补水和地下水过量发掘,致使地面沉降,使城市区域不降水时气候单调,暴雨时地面积水,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近些年来,随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不断提高着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发展至今,建设与规划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为人们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然净化雨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包括雨水罐(4)、雨水湿地(5)、绿地花园、沉淀池(2)、PP蓄水模块箱(6)、净化一体机(1)、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罐(4)上方连接有弃流装置(18),所述弃流装置(18)连接楼顶雨水管(22),雨水经雨水管(22)、弃流装置(18)进入雨水罐(4),所述雨水罐(4)下方通过埋设在雨水湿地(5)、绿地花园下面的穿孔收集管(3)与铺设在庭院地面下的沉淀池(2)相连,雨水经雨水湿地(5)、绿地花园过滤通过穿孔收集管(3)进入沉淀池(2),所述沉淀池(2)通过导流管(9)与PP蓄水模块箱(6)相连,所述设在庭院地面下的PP蓄水模块箱(6)包括清水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然净化雨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包括雨水罐(4)、雨水湿地(5)、绿地花园、沉淀池(2)、PP蓄水模块箱(6)、净化一体机(1)、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罐(4)上方连接有弃流装置(18),所述弃流装置(18)连接楼顶雨水管(22),雨水经雨水管(22)、弃流装置(18)进入雨水罐(4),所述雨水罐(4)下方通过埋设在雨水湿地(5)、绿地花园下面的穿孔收集管(3)与铺设在庭院地面下的沉淀池(2)相连,雨水经雨水湿地(5)、绿地花园过滤通过穿孔收集管(3)进入沉淀池(2),所述沉淀池(2)通过导流管(9)与PP蓄水模块箱(6)相连,所述设在庭院地面下的PP蓄水模块箱(6)包括清水池(7)和污水池(8),所述的污水池(8)内设有污水泵(10),所述的污水泵(10)连接排污管(11),所述的排污管(11)延伸至庭院地面上方连接市政管道,所述的清水池(7)内设有清水泵(12),所述的清水泵(12)通过给水管(13)连接净化一体机(1),所述的净化一体机(1)连接喷灌管(14),所述的喷灌管(14)远离净化一体机(1)的一端设有多个喷头(15),所述的给水管(13)上设有反冲洗装置(16),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柜(19)对清水泵(12)、污水泵(10)和净化一体机(1)进行自动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然净化雨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庭院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董江朝潘增辉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