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052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包括光源1、准直器2、起偏器3、光纤耦合器4、单模保偏光纤5、检偏器10和信号探测与处理系统11,其特征在于:环形传感头9为磁光玻璃或晶体的矩形的圆环状,且有开口;所述环形传感头9的开口两端面经研磨抛光处理;环形传感头9开口中心角应满足θ>π/2-γ↓[0]-arcsin(Lcosγ↓[0]/R↓[4])。有益效果是:由于光线在传感头中传播时不与界面接触,偏振光的光强没有损耗,因此克服了现有光学玻璃型电流互感器中输出光强信号弱,信噪比差的缺点;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双光源的做法,降低了传感系统的成本。(*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涉及光学电流互感器

技术介绍
高压电流互感器是电力系统将电网中的高压大电流信号转变为低压小电流信号,从而为系统的计量、监控、继电保护等提供统一、规范的电流信号的装置。光学电流互感器(Optical Current Transducer,简称OCT)是一种集光纤传感技术、光电技术、非线性光学及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应用于一体的新型高压电流互感器。与传统的高压大电流互感器相比,光学电流互感器具有绝缘性能优良、无磁饱和、动态测量范围大、测量精度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光学玻璃型OCT采用具有较高费尔德(Verdet)常数的整块光学玻璃制作传感头。由于光束要在传感头内形成围绕载流导体的闭合光路,因此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全反射结构使光线发生偏折。由于入射线偏振光经过全反射,其电矢量的分量之间产生了相位差,从而使入射的线偏振光变为椭圆偏振光,降低了测量灵敏度,并严重影响测量精度。研究表明若将总反射相移控制在0.24rad(约为14°)以内,则传感头的灵敏度将不低于理想模型的灵敏度理论预期值的90%。同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的提高都要靠减小反射相移来实现。由此看出,减小反射相移对提高系统的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减小由反射导致的相位差,已成为此类OCT设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Sato等人(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cally measuring a current.European PatentApplication,No831022.10.B,Publication No0088 419A1,1983)首先提出并设计了双正交反射式方形玻璃OCT传感头。它的原理是在光路中的每个全反射点处用两次正交全反射代替原来的一次全反射,这样可使第二次反射光的分量分别与第一次反射光的两个正交分量互相正交,从而使两次反射产生的相移互相抵消;但其存在的问题是光路在与载流导体平行面上的投影不闭合,致使系统抗干扰能力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加工精度的限制和应用时光束的实际入射角有可能偏离原定入射角,使得两次全反射光束不能完全正交,因而反射相移不能完全被消除,并且会随着实际应用中引入的各方面的误差的增大而增大。 李红斌(《光学电流传感器传感头的研究》,光学学报,1997,26(7)946~949)将双正交反射方案中光束在最后一个反射点向上的反射改为向下反射,使光路实现基本闭合,可提高系统抗外电磁场干扰的能力。但由于在实现光路折返时并没有采取使线偏振光两个正交分量之间方向互换的措施,即便是严格按原光路返回,也不能抵消或降低反射相移等互易性因素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出一种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利用梯度折射率型玻璃的自聚焦原理制作传感头,可以通过避免在光学玻璃型电流互感器传感头中引入反射结构的方式来完全消除反射相移,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技术方案 一种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包括光源1、准直器2、起偏器3、光纤耦合器4、单模保偏光纤5、检偏器10和信号探测与处理系统11,其特征在于环形传感头9为磁光玻璃或晶体的矩形的圆环状,且有开口;所述环形传感头9的开口两端面经研磨抛光处理;环形传感头9开口中心角应满足其中L为偏振光的入射点距环形传感头中心处的距离,γ0为入射光线与入射点所在圆周切线的夹角且n0为环形传感头9中间均匀层折射率,n2为环形传感头9内、外表面处折射率,R4为环形传感头9的外径,且R4小于40mm。 所述的环形传感头9折射率沿环形结构的轴向呈均匀分布,沿环形结构的径向满足当R2≤r≤R3时,折射率均匀分布;当R1≤r≤R2时和R3≤r≤R4折射率呈梯度分布;R1为环形传感头内径且大于被测电流母线的半径,R2、R3分别为中间折射率均匀层与内、外折射率梯度分布层界面处半径,R4-R3=R2-R1=c,c是梯度折射率分布层的厚度。 所述的环形传感头9折射率沿环形结构的轴向呈均匀分布,沿环形结构的径向满足当R1≤r≤R3时,折射率均匀分布;当R3≤r≤R4时,折射率呈梯度分布。 所述的环形传感头9的前后两端面被研磨抛光,光纤耦合器4连接在线偏振光出射端面。 所述的环形传感头9的线偏振光出射端面镀一层保偏反射膜,光纤耦合器4连接在线偏振光入射端面。 所述传感头根据光束自聚焦原理制作,传感头材料为磁光玻璃,所述磁光玻璃材料被加工成横断面为矩形的圆环状,采用离子交换法或溶胶凝胶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工艺将所述圆环状磁光玻璃的折射率制备成梯度分布,从而使光线在传感头内部以曲线轨迹向前传播,并不与传感头和空气界面接触。方案一中的传感头为有一开口的环形结构。被测电流母线从环形传感头的中心垂直穿过,磁场方向沿环形传感头的圆周方向。所述环形传感头的内、外层折射率成梯度分布,中间层折射率呈均匀分布,并且折射率沿轴向也呈均匀分布。该传感头的开口两端面经研磨抛光处理,光线从其中一个端面进入传感头,并从另一端面出射。将第一种方案中的环形传感头的线偏振光出射端面镀一层保偏反射膜即为第二种设计方案。将第一种方案中的环形传感头的外层折射率制成梯度分布,内层折射率呈均匀分布,则构成了第三种传感头设计方案。将第三种方案中的环形传感头的线偏振光出射端面镀一层保偏反射膜即为第四种设计方案。 考虑到光在梯度折射率介质中传播时,光线不再与介质和空气界面接触,而是按曲线轨迹在介质中周期性向前传播。在曲线轨迹的顶点位置,光线仍可以看作是发生了全反射,引入的相移被称作弯曲相移,但这里TE波和TM波的弯曲相移都是π/2,所以该全反射不改变线偏振光的偏振态,因此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有益效果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线偏振光在所述传感头中以曲线轨迹周期性向前传播,不发生反射,因此避免了因全反射引入的反射相移对线偏振光偏振态的影响,提高了传感系统的灵敏度;由于光线在传感头中传播时不与界面接触,偏振光的光强没有损耗,因此克服了现有光学玻璃型电流互感器中输出光强信号弱,信噪比差的缺点;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双光源的做法,降低了传感系统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图1中传感头A-A′截面折射率分布图; 图3是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图3传感头A-A′截面折射率分布图; 图5是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图5传感头A-A′截面折射率分布图; 图7是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图7传感头A-A′截面折射率分布图; 1-光源;2-准直器;3-起偏器;4-光纤耦合器;5-单模保偏光纤;6-中间折射率均匀层外沿;7-中间折射率均匀层;8-中间折射率均匀层内沿;9-环形传感头,10-检偏器;12-被检测母线;13-保偏反射膜。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参阅附图1,包括光源1,准直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聚焦型光学电流互感器,包括光源(1)、准直器(2)、起偏器(3、光纤耦合器(4)、单模保偏光纤(5)、检偏器(10)和信号探测与处理系统(11),其特征在于:环形传感头(9)为磁光玻璃或晶体的矩形的圆环状,且有开口;所述环形传感头(9)的开口两端面经研磨抛光处理;环形传感头(9)开口中心角应满足θ>π/2-γ↓[0]-arcsin(Lcosγ↓[0]/R↓[4]),其中:L为偏振光的入射点距环形传感头中心处的距离,γ↓[0]为入射光线与入射点所在圆周切线的夹角且tanγ↓[0]≤***,n↓[0]为环形传感头(9)中间均匀层折射率,n↓[2]为环形传感头(9)内、外表面处折射率,R↓[4]为环形传感头(9)的外径,且R↓[4]小于40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美蓉赵建林万洵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