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沟模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2332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沟模板装置,包括第一侧模、第二侧模、底模板、深度限位件和宽度限位件,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间隔设置,用于限定待施工的水沟的宽度;底模板安装于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的下方;深度限位件与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连接,深度限位件与底模板之间的距离为设定距离;宽度限位件与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固定连接,用于限制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沿水沟的宽度方向移动。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水沟模板装置进行水沟施工时,能够实现一次浇注,无需等水沟底板定型后再浇注水沟壁,当水沟建成后,保证底板和水沟壁之间无裂缝,沟内水不会外渗浸泡水沟周边土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沟模板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水沟模板装置。
技术介绍
公路、市政等排水工程中的混凝土水沟施工时,为了保证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以及水沟壁的厚度的一致性,需要先浇筑水沟底板,水沟底板浇筑完成且定型后,根据水沟壁内侧边位置按照设定间距在底板上插入固定钢筋,然后支立平模,作为水沟壁的侧模,两个侧模的内侧采用钢管或木方顶住模板,模板顶部采用拉杆拉紧,最后完成水沟壁的浇筑。这种先浇筑水沟底板,再支立侧模浇筑水沟壁的方式,容易在底板和水沟壁之间形成裂缝,当水沟建成后,容易导致沟内水外渗,浸泡水沟周边土体,进而出现土体沉降、塌陷、水沟失稳开裂等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沟模板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先浇注底板,等待底板定型后再浇注水沟壁的方式容易在底板和水沟壁之间形成裂缝,当水沟建成后,容易导致沟内水外渗,浸泡水沟周边土体的技术问题。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沟模板装置,包括第一侧模、第二侧模、底模板、深度限位件和宽度限位件,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间隔设置,用于限定待施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沟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模、第二侧模、底模板、深度限位件和宽度限位件,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间隔设置,用于限定待施工的水沟的宽度;所述底模板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的下方;所述深度限位件与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连接,所述深度限位件与所述底模板之间的距离为设定距离;所述宽度限位件与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固定连接,用于限制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沿所述水沟的宽度方向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沟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模、第二侧模、底模板、深度限位件和宽度限位件,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间隔设置,用于限定待施工的水沟的宽度;所述底模板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的下方;所述深度限位件与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连接,所述深度限位件与所述底模板之间的距离为设定距离;所述宽度限位件与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固定连接,用于限制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沿所述水沟的宽度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沟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限位件为限位杆,所述第一侧模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侧模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所述限位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限位杆能够固定在地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沟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第一侧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第二侧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杆的数量为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沟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限位件包括第一宽度限位件和第二宽度限位件,所述第一宽度限位件与所述第一侧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宽度限位件与所述第二侧模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沟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宽度限位件包括第一固定杆、第一钢钎和第一绳索,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钎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第一绳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绳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钢钎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涛王俊伟韩登伦谢欢许红伟周闯王飞鹏赵希望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