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立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1921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立管装置,为车体结构,包括车体支架和液压顶升系统、管道固定系统,车体支架为设有底面板的方形框架结构,前端焊接三角形支撑腿,液压顶升系统包括托板、托板转轴和液压千斤顶,托板通过托板转轴铰接于车体支架前面顶端,托板转轴于车体支架前面平行设置,液压千斤顶底端铰接于车体支架底面板顶面后部,顶端铰接于托板底面后部;管道固定系统包括间隔设于托板顶面中部的紧固带和焊接于托板前面的L型挡板,L型挡板的水平面与托板共面,竖直面于水平面前端竖直向上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液压装置实现竖向金属管道、小型竖向构配件的竖立、就位、校准和连接,提高了工作效率的、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保证了作业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立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小型竖向构配件安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压立管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施工现场安装竖向金属管道、小型竖向构配件,竖立小型容器时,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费时费力。传统的竖立、安装方法效率低、成本高,对接、校准用时长;作业人员的安全无法保证,容易发生物体打击、磕碰等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压立管装置,以解决竖向金属管道、小型竖向构配件安装效率低、作业安全系数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压立管装置,为车体结构,包括车体支架和液压顶升系统、管道固定系统;所述车体支架为设有底面板的方形框架结构,前端焊接支撑腿;所述液压顶升系统包括托板、托板转轴和液压千斤顶,所述托板通过托板转轴铰接于车体支架前面顶端,所述托板转轴于车体支架前面平行设置,所述液压千斤顶底端铰接于车体支架底面板顶面后部,顶端铰接于托板底面后部;所述管道固定系统包括间隔设于托板顶面中部的紧固带和焊接于托板前面的L型挡板,所述L型挡板的水平面与托板共面,竖直面于水平面前端竖直向上设置。优选地,所述支撑腿呈三角形,包括平行设于车体支架前面两侧的支撑横杆,垂直焊接于支撑横杆前端底部的支脚,焊接于支撑横杆前端及车体支架前面顶端的支撑斜杆。优选地,所述装置两侧设有防倾倒支撑臂,所述防倾倒支撑臂包括铰接在一起的上部支撑臂和下部支撑臂,所述上部支撑臂后端铰接在托板顶面后部,下部支撑臂前端铰接设有滑环,所述滑环滑动套设在支撑腿的支撑斜杆上,装置同侧设置的防倾倒支撑臂和支撑腿共面。优选地,所述防倾倒支撑臂的上部支撑臂前端水平焊接限位片,所述限位片向前延伸超出上部支撑臂和下部支撑臂的铰接部。优选地,所述托板顶面后部于紧固带两侧对应焊有支撑臂轴耳,所述防倾倒支撑臂的上部支撑臂后端铰接在支撑臂轴耳上。优选地,所述托板底面后部对应焊有液压杆轴耳,所述车体支架底面板顶面后部焊有底座轴耳,所述液压千斤顶顶底两端分别铰接在液压杆轴耳和底座轴耳上。优选地,所述车体支架底部四角处设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带有制动装置。优选地,所述紧固带为设有扣件的布带。优选地,所述托板顶面设有橡胶软垫。优选地,所述车体支架后面和两侧面设有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利用液压装置实现竖向金属管道、小型竖向构配件的竖立、就位、校准和连接,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作业人员的安全;2、底部设置带有制动装置的万向轮,整体操作灵活,方便车体支架在施工现场移动,施工时可以将万向轮设置为锁定状态,便于构配件的精准安装;3、液压千斤顶位于车体支架远离托板转轴的一侧,有利于管道立起过程的平稳,避免装置倾倒,车体两侧设置有防倾倒支撑臂,立管过程中,防倾倒支撑臂缓慢展开,当管道竖直时,防倾倒支撑臂完全伸直撑住管道托板,提高了立管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管道托板上设有橡胶软垫和扣件式紧固布带,托板前端设有L型挡板,立管过程中,管道底端抵靠在挡板上,避免了摩擦力对管道表面产生破坏,而且紧固布带还能适用多种不同管径的管道。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液压立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液压立管装置的拆除一侧面板后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液压立管装置的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车体支架、2-万向轮、3-支撑腿、4-托板、5-紧固带、6-L型挡板、7-支撑臂轴耳、8-防倾倒支撑臂、9-滑环、10-限位片、11-托板转轴、12-液压千斤顶、13-液压杆轴耳、14-底座轴耳、15-面板、16-橡胶软垫。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一种液压立管装置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前”、“后”、“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下面结合图1-3,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本技术优选的一种液压立管装置,为车体结构,包括车体支架1和液压顶升系统、管道固定系统;所述车体支架1为设有底面板的方形框架结构,后面和两侧面设有面板15,由一块底部厚钢板、四根竖向钢管、三块侧面钢板焊接而成,前端焊接支撑腿3,所述支撑腿3呈三角形,包括平行设于车体支架1前面两侧的支撑横杆,垂直焊接于支撑横杆前端底部的支脚,焊接于支撑横杆前端及车体支架1前面顶端的支撑斜杆,为了便于移动,所述车体支架1底部四角处设有万向轮2,所述万向轮2带有制动装置;所述液压顶升系统包括托板4、托板转轴11和液压千斤顶12,所述托板4通过托板转轴11铰接于车体支架1前面顶端,所述托板转轴11于车体支架1前面平行设置,所述托板4底面后部对应焊有液压杆轴耳13,所述车体支架1底面板顶面后部焊有底座轴耳14,所述液压千斤顶12顶底两端分别铰接在液压杆轴耳13和底座轴耳14上;所述管道固定系统包括间隔设于托板4顶面中部的紧固带5和焊接于托板4前面的L型挡板6,所述紧固带5为设有扣件的布带,可适用不同直径管道的固定,所述L型挡板6的水平面与托板4共面,竖直面于水平面前端竖直向上设置,立管过程中,管道底端抵靠在L型挡板6的竖直面上,为了保护管道,所述托板4顶面粘贴有橡胶软垫16;为了增强装置在立管过程中的稳定性,所述装置两侧设有防倾倒支撑臂8,所述防倾倒支撑臂8包括铰接在一起的上部支撑臂和下部支撑臂,所述上部支撑臂后端通过支撑臂轴耳7铰接在托板上,所述支撑臂轴耳7对应焊接在托板4顶面后部紧固带5的两侧,上部支撑臂前端水平焊接限位片10,所述限位片10向前延伸超出上部支撑臂和下部支撑臂的铰接部,下部支撑臂前端铰接设有滑环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立管装置,为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支架(1)和液压顶升系统、管道固定系统;/n所述车体支架(1)为设有底面板的方形框架结构,前端焊接支撑腿(3);/n所述液压顶升系统包括托板(4)、托板转轴(11)和液压千斤顶(12),所述托板(4)通过托板转轴(11)铰接于车体支架(1)前面顶端,所述托板转轴(11)于车体支架(1)前面平行设置,所述液压千斤顶(12)底端铰接于车体支架(1)底面板顶面后部,顶端铰接于托板(4)底面后部;/n所述管道固定系统包括间隔设于托板(4)顶面中部的紧固带(5)和焊接于托板(4)前面的L型挡板(6),所述L型挡板(6)的水平面与托板(4)共面,竖直面于水平面前端竖直向上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立管装置,为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支架(1)和液压顶升系统、管道固定系统;
所述车体支架(1)为设有底面板的方形框架结构,前端焊接支撑腿(3);
所述液压顶升系统包括托板(4)、托板转轴(11)和液压千斤顶(12),所述托板(4)通过托板转轴(11)铰接于车体支架(1)前面顶端,所述托板转轴(11)于车体支架(1)前面平行设置,所述液压千斤顶(12)底端铰接于车体支架(1)底面板顶面后部,顶端铰接于托板(4)底面后部;
所述管道固定系统包括间隔设于托板(4)顶面中部的紧固带(5)和焊接于托板(4)前面的L型挡板(6),所述L型挡板(6)的水平面与托板(4)共面,竖直面于水平面前端竖直向上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立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3)呈三角形,包括平行设于车体支架(1)前面两侧的支撑横杆,垂直焊接于支撑横杆前端底部的支脚,焊接于支撑横杆前端及车体支架(1)前面顶端的支撑斜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压立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两侧设有防倾倒支撑臂(8),所述防倾倒支撑臂(8)包括铰接在一起的上部支撑臂和下部支撑臂,所述上部支撑臂后端铰接在托板(4)顶面后部,下部支撑臂前端铰接设有滑环(9),所述滑环(9)滑动套设在支撑腿(3)的支撑斜杆上,装置同侧设置的防倾倒支撑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金锋何东栋闫龙岳琳任欢费立敏蒋建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