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切换的永久激励的保持磁体。包括定子、电枢和线圈,定子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磁通引导片和设置在第一磁通引导片之间的永磁体,第一磁通引导片及永磁体的外侧的粘合表面上粘合软磁部件,线圈的缠绕区域位于相邻第一磁通引导片之间延伸,电枢相对于定子可移动设置,且具有与第一磁通引导片相对的第二磁通引导片,电枢具有第一行程终点位置,第一行程终点位置磁性连接第一磁通引导片,第二磁通引导片在极化方向上彼此连接,电枢具有第二行程位置区域,第二行程位置区域不会使由永磁体和第一磁通引导片形成的至少一个磁分回路发生磁短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问题,即使没有电流供应,保持力也会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切换的永久激励的保持磁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切换的永久激励的保持磁体。
技术介绍
永久磁激发的,可电切换的保持磁体,即所谓的永磁保持磁体,是众所周知的现有技术,并且已在多种应用中使用,但是迄今为止具有两个基本缺陷,这些缺陷通常会使其无法使用:首先,如果要永久释放永久性电磁体,则可能需要永久性激励磁体线圈(ED100%)以补偿磁性粘附力:一旦不再激励线圈,就会产生永久性电保持磁体又是一个杂散磁场,它可以再次附着在必须从其上脱离的软磁性材料上。其次,它们只能针对在足够厚度的软磁材料(例如,足够厚的钢板)上的相应应用产生足够的粘合力,因为否则,所述软磁材料会磁饱和,因此,可达到的粘合力会受到严重限制-它与磁通密度成正比。永久电保持磁体和软磁性材料之间的气隙相应地为FH〜1/R2,其中R是各个磁路的磁阻,由于这种饱和,磁隙会急剧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即使没有电流供应,保持力也会大大降低的一种可切换的永久激励的保持磁体。为此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定子、电枢和线圈,所述定子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磁通引导片和设置在第一磁通引导片之间的永磁体,所述第一磁通引导片及永磁体的外侧的粘合表面上粘合软磁部件,线圈的缠绕区域位于相邻第一磁通引导片之间延伸,所述电枢相对于定子可移动设置,并且具有与第一磁通引导片相对的第二磁通引导片,电枢具有第一行程终点位置,第一行程终点位置磁性连接第一磁通引导片,第二磁通引导片在极化方向上彼此连接,电枢具有第二行程位置区域,第二行程位置区域不会使由永磁体和第一磁通引导片形成的至少一个磁分回路发生磁短路。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永磁体将第一磁通引导片和第二磁通引导片在磁电压下彼此相对设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磁通引导片的高度大于永磁体的高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永磁体、第一磁通引导片及第二磁通引导片的长度为其厚度的至少两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行程终点位置中,电枢相对于定子在平行于永磁体的粘合表面的方向上可移动,和/或在第一行程终点位置中,电枢可相对于定子移动磁通引导片在永磁体和粘结表面之间的区域中短路,和/或电枢移动到第一冲程末端位置时,将与永磁体磁连接的一部分磁通引导片从粘结表面和/或电枢在第二冲程终点位置或第二转子中磁分离。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软磁部件与保持磁体之间设有用于防止软磁部件和保持磁体抵抗永磁体产生的粘附力的若干弹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软磁部件为金属薄板或基板。包括定子,其包括至少两个软磁通引导片和布置在它们之间的至少一个永磁体,以将这些磁通引导片在磁电压下彼此相对放置,从而使作为磁极的磁通引导片在覆盖它们的软磁部件上并且因此以导磁的方式连接,特别是平坦的软磁性片,可以施加粘合力。相对于定子可移动地布置的电枢,该电枢具有第一行程终点位置,在该电枢中,通过磁连接除剩余气隙之外的磁磁通引导片,将永磁体和磁磁通引导片形成的至少一个磁分回路完全或主要磁短路,并且还具有一个具有第二行程终点位置或第二行程位置区域,在该第二行程终点位置或第二行程位置区域中,该第二行程终点位置或第二行程位置区域不会使由永磁体和磁磁通引导片形成的至少一个磁分回路发生磁短路,其特征在于,它具有一个或多个可切换装置,电枢可选移至第一行程终点位置或要移动到第二行程终点位置或第二行程位置区域,在该第二行程终点位置或第二行程位置区域中,或者至少一个由至少一个永磁体和磁磁通引导片形成的至少一个磁分回路没有完全或主要在磁性上短路。因此,用于移动电枢的可切换装置被设计为使得它们可以将电枢从第一冲程末端位置移动到第二冲程末端位置或第二冲程位置区域,并且可以从第二冲程末端位置或第二冲程位置区域移动到第一冲程末端位置。优选地设置有控制器,该控制器控制可切换装置,使得其将电枢移动到第一冲程末端位置和/或第二冲程末端位置或第二冲程位置区域中。特别地,控制器可以根据用户输入来控制可切换装置。永磁体设置有电枢,该电枢可以相对于定子移动或收紧,使得该电枢在一个位置,即第一行程末端位置,使永磁体的所有极尽可能完全地短路。在第一行程终点位置中,优选地,即使没有电流供应,保持磁体的粘附力也被大大降低,而“大幅度降低”是对保持接触的软磁性零件或材料的粘附力的降低。因此,根据本技术,永磁体设置有电枢,该电枢可以相对于定子移动或收紧,使得该电枢在一个位置,即第一行程末端位置,使永磁体的所有极尽可能完全地短路。在第一行程结束位置中,优选地,即使没有电流供应,保持磁体的粘附力也被大大降低,其中“强烈降低”作为对保持接触的软磁性部件或材料的粘附力的至少二分之一,优选至少四分之一,并且更优选地四分之一。优选设置至少三个,并且更优选至少五个软磁通引导片和布置在它们之间的至少两个永磁体,它们将磁通引导片在磁电压下彼此相对放置。因此,优选地选择具有大量极对的磁体布置,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两个以上的极。由于极数的增加,磁通量分布到更多的磁极,因此减小了从每个单独的磁极流过软磁部分的磁通量的大小,这可以防止软磁性部件的饱和并因此增加粘附力。保持磁体优选具有粘性表面,通过该粘性表面将其放置在要粘贴的软磁性部件上。在本技术的可能的实施例中,粘合表面沿平面延伸。永磁体优选具有平行于粘合表面的极化。在平行于粘合表面的方向上,磁通引导片和永磁体优选地彼此相邻地交替布置,两个紧邻磁通引导片布置的永磁体的极化优选地沿相反的方向取向。粘合表面优选地由磁通引导片在侧面限定,磁通引导片在粘合表面的边缘处的厚度优选小于布置在两个永磁体之间的磁通引导片的厚度,特别是布置在两个永久磁体之间的磁通引导片的厚度的25%至75%之间。布置在两个永磁体之间的所有磁通引导片优选地具有相同的厚度。关于保持磁体的预期应用,特别是关于保持磁体要粘附到的软磁性部件的厚度,以及在保持磁体和软磁性部件之间可能残留的剩余气隙,极数是优选的可以选择。因此,极对的数量不能选择得太高,特别是由于软磁性材料和多极永久性电保持磁体之间不可避免的残留气隙所产生的磁阻会变得太大。沿永磁体的极化方向和/或平行于粘结面布置在两个永磁体之间的磁通引导片的厚度乘以磁通引导片的材料的饱和磁通密度,最大为粘结磁体要粘附在其上的软磁部件的厚度的最大800%垂直于粘合表面的方向乘以软磁性部件的材料的饱和磁通密度,优选至多500%,更优选至多300%,更优选至多200%。在永磁体的极化方向上和/或平行于粘结面布置在两个永磁体之间的磁通引导片的厚度乘以磁通引导片的材料的饱和磁通密度乘以粘结磁体要粘附的软磁部件的厚度的至少25%,在垂直于粘合表面的方向上,其乘以软磁性部件的材料的饱和磁通密度,优选至少50%,更优选至少100%。为了最佳利用软磁部件的厚度,如果定子和软磁部件由相同的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切换的永久激励的保持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电枢和线圈,所述定子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磁通引导片和设置在第一磁通引导片之间的永磁体,所述第一磁通引导片及永磁体的外侧的粘合表面上粘合软磁部件,线圈的缠绕区域位于相邻第一磁通引导片之间延伸,所述电枢相对于定子可移动设置,并且具有与第一磁通引导片相对的第二磁通引导片,电枢具有第一行程终点位置,第一行程终点位置磁性连接第一磁通引导片,第二磁通引导片在极化方向上彼此连接,电枢具有第二行程位置区域,第二行程位置区域不会使由永磁体和第一磁通引导片形成的至少一个磁分回路发生磁短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切换的永久激励的保持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电枢和线圈,所述定子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磁通引导片和设置在第一磁通引导片之间的永磁体,所述第一磁通引导片及永磁体的外侧的粘合表面上粘合软磁部件,线圈的缠绕区域位于相邻第一磁通引导片之间延伸,所述电枢相对于定子可移动设置,并且具有与第一磁通引导片相对的第二磁通引导片,电枢具有第一行程终点位置,第一行程终点位置磁性连接第一磁通引导片,第二磁通引导片在极化方向上彼此连接,电枢具有第二行程位置区域,第二行程位置区域不会使由永磁体和第一磁通引导片形成的至少一个磁分回路发生磁短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切换的永久激励的保持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将第一磁通引导片和第二磁通引导片在磁电压下彼此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切换的永久激励的保持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通引导片的高度大于永磁体的高度。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诺·梅克伦堡,严斯·普里茨,
申请(专利权)人:施拉姆电磁传感技术扬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