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制冷电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8851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制冷电风扇,包括主体外壳、制冷机构以及扇风机构,所述制冷机构以及扇风机构均设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制冷机构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连接管,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器间依次通过连接管循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出风端,所述扇风机构具有第二进风端,所述扇风机构的第二进风端靠近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出风端,且所述第一换热器覆盖扇风机构的第二进风端。该可制冷电风扇适用于各种空间大的场所,且能达到有效的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制冷电风扇
本技术属于电风扇
,具体涉及一种可制冷电风扇。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风扇只能实现吹风功能,吹风量虽大,但降温效果差;传统的立式空调吹风量偏小,虽可降温,但降温范围有限,无法达到车间、大卖场、大排档等空间大的场所所需的远距离、大范围吹风的要求;因此,对于车间、大卖场、大排档等空间大的场所,以上两种设备均不能达到有效的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制冷电风扇,该可制冷电风扇适用于各种空间大的场所,且能达到有效的降温效果。其技术方案如下:可制冷电风扇,包括主体外壳、制冷机构以及扇风机构,所述制冷机构以及扇风机构均设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制冷机构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连接管,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器间依次通过连接管循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出风端,所述扇风机构具有第二进风端,所述扇风机构的第二进风端靠近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出风端,且所述第一换热器覆盖扇风机构的第二进风端。开启制冷机构以及扇风机构,压缩机工作将换热工质输向第一换热器,换热工质经过第一换热器换热形成冷气,第一换热器将冷气从第一出风端送出,冷气通过扇风机构吹出,换热完成后的换热工质流向第二换热器,经第二换热器换热后返回至压缩机中以进行下一次循环流动;该可制冷电风扇将电风扇以及空调两者的优势结合,能实现远距离、大范围吹冷风,能达到有效的降温效果;通过第一换热器覆盖扇风机构的第二进风端的设置,能使第一换热器产生的冷气能充分通过扇风机构吹出,有利于提高降温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换热元件,所述换热元件包括金属翅片以及换热管,所述金属翅片套设于换热管上形成所述换热元件,所述换热元件折弯设置呈圆弧形、U形或L形。根据不同外形的可制冷电风扇,可选用不同形状的换热元件,将换热元件折弯设置成多种形状提高换热元件的适用范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元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相邻的换热元件间的换热管相互连通,并形成流体通道。设置多个换热元件可有效提高换热效率,流体通道用于流通换热工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元件包括第一换热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元件,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形成第一排换热结构,多个所述第二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形成第二排换热结构;所述第一排换热结构与第二排换热结构沿水平方向层叠设置,形成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内设置第一排换热结构以及第二排换热结构并形成双层换热结构,可进一步有效提高换热效率,能使换热工质充分产生冷气,进而有利于提高电风扇的制冷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元件与第二换热元件一体设置,所述金属翅片上至少设有两个用以套设换热管的通孔。通过将第一换热元件与第二换热元件一体设置,简化结构,利于生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外壳内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位于第一换热器下方,所述接水盘上设有排水管。接水盘用以装接第一换热器的冷凝水,装接的冷凝水通过排水管把冷凝水排出,避免冷凝水滴至内部零件上,有利于保护电风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外壳具有出风侧、第一进风侧、第二进风侧以及第三进风侧,所述第一换热器还具有第一进风端,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进风端均靠近第一进风侧、第二进风侧以及第三进风侧,所述扇风机构还具有第二出风端,所述扇风机构的第二出风端靠近出风侧。通过在主体外壳上设有三个进风侧,且第一换热器的第一进风端均靠近三个进风侧,增大进入第一换热器的进风量,进而利于提高第一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从而利于提高电风扇的制冷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外壳的出风侧上安装有百叶窗,所述扇风机构的第二出风端靠近百叶窗。百叶窗的设置可避免扇风机构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保护主体外壳的内部结构;通过调节百叶窗以调节出风量以及吹风方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外壳的底部设有滚轮,所述滚轮设有多个且均匀布置于主体外壳底部。滚轮的设置使得电风扇容易移动,便于改变电风扇的摆放位置。本技术所提供的可制冷电风扇,将电风扇以及空调两者的优势结合,能实现远距离、大范围吹冷风,能达到有效的降温效果,可适用于各种空间大的场所;通过第一换热器覆盖扇风机构的第二进风端的设置,能使第一换热器产生的冷气能充分通过扇风机构吹出,有利于提高降温效果。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可制冷电风扇的内部结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可制冷电风扇的内部结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可制冷电风扇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可制冷电风扇的制冷原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可制冷电风扇的正面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可制冷电风扇中第一换热器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可制冷电风扇中第一换热器的正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可制冷电风扇中换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可制冷电风扇中金属翅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主体外壳;11、出风侧;12、第一进风侧;13、第二进风侧;14、第三进风侧;15、顶板;20、压缩机;30、第一换热器;31、第一换热元件;311、金属翅片;3111、通孔;3112、凸台;312、换热管;32、第二换热元件;40、第二换热器;50、节流元件;60、连接管;70、扇风机构;80、百叶窗;81、接水盘;90、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现实的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可制冷电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外壳、制冷机构以及扇风机构,所述制冷机构以及扇风机构均设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制冷机构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连接管,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器间依次通过连接管循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出风端,所述扇风机构具有第二进风端,所述扇风机构的第二进风端靠近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出风端,且所述第一换热器覆盖扇风机构的第二进风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制冷电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外壳、制冷机构以及扇风机构,所述制冷机构以及扇风机构均设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制冷机构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连接管,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器间依次通过连接管循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出风端,所述扇风机构具有第二进风端,所述扇风机构的第二进风端靠近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出风端,且所述第一换热器覆盖扇风机构的第二进风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制冷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换热元件,所述换热元件包括金属翅片以及换热管,所述金属翅片套设于换热管上形成所述换热元件,所述换热元件折弯设置呈圆弧形、U形或L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可制冷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元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纵向相邻的换热元件间的换热管相互连通,并形成流体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可制冷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元件至少包括第一换热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元件,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形成第一排换热结构,多个所述第二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形成第二排换热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宇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宇冷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