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3567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包括马达部(31)、控制部(32)、壳体(33,73)、第一框架端部(34,51,55,61)、第二框架端部(35,63,71)和固定构件(37,47)。固定至壳体的第一框架端部或固定至壳体的第二框架端部包括沿马达部的径向方向向外突出的多个第一凸缘部(44,52,56,64,72)。壳体包括与所述多个第一凸缘部对应的多个第二凸缘部(45,65,74),所述多个第二凸缘部通过固定构件固定至所述多个第一凸缘部。所述多个第一凸缘部和所述多个第二凸缘部位于如下假想正方形(SQ1)的内侧:该假想正方形(SQ1)在垂直于马达部的轴向方向的横截面中外接壳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装置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04月15日、国家申请号为201610237150.3、名称为“驱动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公开涉及一种在电动助力转向设备中使用的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已知在电动助力转向设备中使用的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与US2012/0098366A1、US2012/0098391A1对应的JP2011-177001A)公开了一种包括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二者的驱动装置,产生转向助力转矩的马达部和对马达部的通电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彼此成一体地设置在该驱动装置中。驱动装置的控制部的半导体模块沿着轴向方向布置,并且因此驱动装置在径向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驱动装置中,马达部容置在呈筒形形状的壳体中。设置为壳体的一部分的第一框架端部位于壳体的一个端部上。壳体的另一端部上设置有第二框架端部。第二框架端部和壳体中的每一者均包括沿径向方向向外突出的三个凸缘部。第二框架端部的凸缘部通过螺栓固定至壳体的凸缘部。附带地,该驱动装置根据助力转矩被传递至的部分而被分类为转向柱助力式、齿轮助力式、齿条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作电动助力转向设备(11)的动力源,所述驱动装置被构造成附接至附接对象(24),所述驱动装置包括:/n马达部(31),所述马达部(31)包括定子(38)、转子(39)和轴(41),其中,所述转子(39)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定子的内侧,所述轴(41)与所述转子(39)一体地旋转;/n控制部(32),所述控制部(32)设置在所述马达部(31)的在所述轴(41)的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并且控制所述马达部(31)的通电;/n第一框架端部(75),所述第一框架端部(75)位于所述马达部(31)与所述控制部(32)之间并且保持所述控制部(32),所述第一框架端部(75)支承所...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417 JP 2015-0848361.一种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作电动助力转向设备(11)的动力源,所述驱动装置被构造成附接至附接对象(24),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马达部(31),所述马达部(31)包括定子(38)、转子(39)和轴(41),其中,所述转子(39)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定子的内侧,所述轴(41)与所述转子(39)一体地旋转;
控制部(32),所述控制部(32)设置在所述马达部(31)的在所述轴(41)的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并且控制所述马达部(31)的通电;
第一框架端部(75),所述第一框架端部(75)位于所述马达部(31)与所述控制部(32)之间并且保持所述控制部(32),所述第一框架端部(75)支承所述轴(41);
第二框架端部(76),所述第二框架端部(76)位于所述马达部(31)的与所述控制部(32)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框架端部(76)支承所述轴(41);以及
第一固定构件(77),所述第一固定构件(77)将所述第一框架端部(75)和所述第二框架端部(76)彼此固定,其中,
所述第一框架端部(75)包括沿所述马达部(31)的径向方向向外突出的多个第一凸缘部(78),
所述第二框架端部(76)包括与所述第一凸缘部(78)对应的多个第二凸缘部(79),所述多个第二凸缘部(79)通过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尚大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