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的导电芯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2951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一种新型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的导电芯板,所述导电芯板由若干指定图形的铜箔拼接而成,每块铜箔将前一片电池片的正极与后一片电池片的负极连接起来;不同的铜箔之间设有绝缘间隙,每种图形均以该电池片的尺寸为基础,在电池片上以喇叭形为基础图形重复,以最终能够覆盖整个电池片且充分利用电池片上的空间为准,不同的铜箔局部有差异,每块铜箔按照组件的排版形状,依次排列。该导电芯板可以兼容负极点6×6,正极点5×5、5×6、5×7等不同结构设计的电池,同时适用于正极点双圆点的设计,避免原有的导电箔出现的正负极点短路、传输电流的导电箔局部宽度过窄增加电阻、电流分布不均匀等现象,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的导电芯板
本技术涉及新型MWT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尤其是一种新型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的导电芯板。
技术介绍
在光伏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MWT(MetalWrapThrough)金属穿孔缠绕电池是背接触式太阳电池的主要代表之一,因其正面无金属主栅线,有效减少了金属栅线的正面遮光损失,提高了入射光的利用率,从而达到提升产品光电转换效率的目的。近几年,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高功率、低成本的组件广受欢迎,在提升功率方面,主要集中在增加电池片的功率,改变组件的版型结构,使单块组件在改变较小的代价下尽可能的提升功率,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行业内普遍使用的半片组件设计是2×60和2×72两种设计,但随着客户对高功率太阳能光伏组件的追求,对于接线盒两端的电池数量是11的组件结构,现有的导电芯板设计并不适合,不再满足于这两种固定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的导电芯板,可以兼容负极点6×6,正极点5×5、5×6、5×7等不同结构设计的电池,同时适用于正极点双圆点的设计,避免原有的导电箔出现的正负极点短路、传输电流的导电箔局部宽度过窄增加电阻、电流分布不均匀等现象,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本技术一种新型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的导电芯板,所述导电芯板由若干指定图形的铜箔拼接而成,每块铜箔将前一片电池片的正极与后一片电池片的负极连接起来;不同的铜箔之间设有绝缘间隙,每种图形均以该电池片的尺寸为基础,在电池片上以喇叭形为基础图形重复,以最终能够覆盖整个电池片且充分利用电池片上的空间为准,不同的铜箔局部有差异,每块铜箔按照组件的排版形状,依次排列。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片为标准电池片的1/2。更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片首尾相接串联形成一个单串电池串,整个组件包括两个电池串并联而成,每11片电池并联一个二极管,整个组件共并联三个二极管。更进一步的,所述组件中,每个二极管管控的电池片数目为单数,在2*63的组件版型上,每个单串电池串上的一个二极管控制的电池片数目为11片。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铜箔通过EVA或POE胶膜的附着,形成固定图形的排列,进而实现组件电池片的串联和并联。本技术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的导电芯板1.本技术适用于不同电池片的规格158、162、166等的半片组件;2.本技术适用于组件版型是2×63、2×69版型等,每个二极管控制电池片数目为单数的设计;3.本技术可使用产线设备完成,不需要改造升级,易于大规模推广,并达到提升组件功率的目的,经济实用。4.本技术的接线盒位置设计成距离组件头部10片电池片,距离组件尾部11片的非组件中部的设计;5.本技术可以兼容电池片5×6、6×6等对称结构的MWT电池组件和5×6、5×7,双电极等非对称结构的MWT电池组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的导电芯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相临两串串联的设计示意图;图3是原有导电芯板相临两串串联的设计图4是本技术电池片串联线路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二极管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头部、2-尾部、3-绝缘材料层、4-金属导电层、5-背板层、6-封装胶膜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线路图如图1,接线盒位置设计偏重于设计在组件的头部1,呈现不均匀的对称方式;所述导电芯板由若干如图1中所述相应图形的铜箔拼接而成,每块铜箔的图形设计为交错的叉指状,连接前一片的正极与后一片的负极,每块铜箔粘附于EVA或POE上,如此可以将前一片电池片的正极与后一片电池片的负极连接起来,不同的铜箔之间,有一定宽度的绝缘间隙,如图1中的黑线部分,每种图案均以该电池片的尺寸为基础,在其上部以喇叭形为基础图形重复,以最终能够覆盖整个电池片且充分利用电池片上的空间为准,不同的铜箔可能局部有差异;不同图形的铜箔按照组件的排版形状,依次排列,从而实现电池片的串联和并联。在所述导电芯板的头部1和尾部2实现如图2所示的设计,此设计可以实现相邻两串电池片的串联,原有的导电芯板相邻两串电池片串联的设计如图3所示,对于正极点5×6的设计来说,中间一排的正极点和负极点在一条直线上,正负极短路,无法实现电路的互联,对于正极点是双圆点的设计,原有的导电芯板相邻两串电池片串联的设计存在缺陷,即部分点的位置的铜箔较窄,在组件的封装过程中,容易出现胶点与铜箔的偏移,不利于电流的传输。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片首尾相接串联形成一个单串电池串,整个组件由两个电池串并联而成,在单串电池串中,每11片电池并联一个二极管,整个组件共并联三个二极管。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所述单串电池串中的电池片数目为单数,在2*63的组件版型上,每个单串电池串上的一个二极管控制的电池片数目为11片;电池片的线路及二极管设计如图4、图5所示,每块组件由两个电池串并联而成,每串电池串,串联63片电池片,每11片电池片并联一个二极管。采用上述设计方式制成的导电芯板,其具体制备过程如下:本技术的结构从上到下依次是绝缘材料层3、金属导电层4、封装胶膜层6、背板层5(如图6)所示,制作方法为:取同样宽幅的铜箔与EVA复合在一起,且铜的光滑面向上,将覆铜EVA使用固体激光器进行激光刻线,刻线时铜面在上EVA在下,激光刻线的图形如图1所示,刻线后将图中黑色部位的铜箔撕掉,形成具有特定图形的导电通路。使用二氧化碳激光器在EPE材料上打出特定图形的孔,孔的位置与电池片上的电极点位置对应,作为导电层4与电池片之间的绝缘层。将背板、EVA、导电层4、EPE从下到上依次叠放,加热使其粘接在一起,形成均有导电能力的集成背板。本技术使用的铜箔的厚度为20-65mm,铜箔上的导电通道使用激光刻蚀,相邻导电通道之间有0.5-4mm的绝缘间隔;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封装胶膜是EVA层或POE层;本技术的背板使用高分子聚合板。本技术可以实现2*63或2*69等的电池片连接的组件,电池片的规格可以是156、158、162、166等等不同规格,实现了光伏组件电池片数量为单数时的组件生产,可以兼容负极点6×6,正极点5×5、5×6、5×7等不同结构设计的电池,同时适用于正极点双圆点的设计,避免原有的导电箔出现的正负极点短路、传输电流的导电箔局部宽度过窄增加电阻、电流分布不均匀等现象,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上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的导电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芯板由若干指定图形的铜箔拼接而成,每块铜箔将前一片电池片的正极与后一片电池片的负极连接起来;不同的铜箔之间设有绝缘间隙,每种图形均以该电池片的尺寸为基础,在电池片上以喇叭形为基础图形重复,以最终能够覆盖整个电池片且充分利用电池片上的空间为准,不同的铜箔局部有差异,每块铜箔按照组件的排版形状,依次排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的导电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芯板由若干指定图形的铜箔拼接而成,每块铜箔将前一片电池片的正极与后一片电池片的负极连接起来;不同的铜箔之间设有绝缘间隙,每种图形均以该电池片的尺寸为基础,在电池片上以喇叭形为基础图形重复,以最终能够覆盖整个电池片且充分利用电池片上的空间为准,不同的铜箔局部有差异,每块铜箔按照组件的排版形状,依次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的导电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片为标准电池片的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背接触光伏电池半片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影张彩霞吴仕梁张凤鸣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日托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