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内嵌入口门扶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1866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44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内嵌入口门扶手,所述内嵌入口门扶手包括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以及安装在第一上安装座和第一下安装座之间的第一扶手杆、安装在第二上安装座和第二下安装座之间的第二扶手杆;在入口门门框和底架边梁的对应处分别开有竖向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下端位于边梁上盖板上方,所述第二凹槽的上端位于边梁上盖板下方;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内,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分别设置在第二凹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两节扶手杆的结构,无需破坏边梁上盖板的结构,从而不必额外增设边梁加强结构,有利于车体的轻量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内嵌入口门扶手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嵌入口门扶手及其车体结构,尤其适用于轨道交通车辆领域。
技术介绍
由于轨道机车车辆的入口门较高,司乘人员出入车辆时需要借助入口门扶手来保证上下车的安全,所以轨道机车车辆的入口门两侧都需要安装有扶手杆。国内早期轨道机车车辆入口门扶手一般形式是突出于入口门,在入口门两边的侧墙上分别固定上下两个安装座,在此两安装座之间固定呈弯曲状的扶手。但是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轨道机车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机车车体的有效空间利用率要求越来越高,即需要在固有的车体限界条件要求下,使得车体内部空间越大越好。这种突出于入口门形式的扶手相比于内嵌于入口门扶手来说已然不存在优势。近年来,行业已经出现了内嵌入门口扶手。如专利技术专利CN201610946190.5公开了一种内嵌入口门扶手及其安装方法,其中内嵌入口门扶手设置在入口门所在的侧墙以及边梁的凹槽内,不突出车体侧墙和边梁的外表面,有效地增加了轨道机车的有效空间,且满足UIC651标准中的从扶手的一个下部末端到轨道上平面的距离不得超过1250mm这一要求。但是该专利中扶手装置为轨道交通行业长期以来惯用的一节扶手形式,其原因是一节扶手结构形式简单,但采用一节扶手结构会产生以下问题,其一:由于扶手装置贯穿侧墙结构和边梁,使得边梁上盖板以及侧面板都需要开槽用于扶手安装。此种开槽方式改变了边梁的正常结构,使得边梁的纵向承载能力降低。而为了使边梁满足正常结构强度及承载能力,边梁结构不得不额外增设加强结构用以提升边梁结构强度及承载能力,不仅使边梁结构更为复杂,还不利于车体轻量化设计要求;其二:一节扶手的设置形式对入口门对应的侧墙和边梁之间的开槽部分对中装配要求高,增加了工艺生产难度,不利于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减小对边梁原始结构的改变,弱化入口门门框与底架边梁所开凹槽的对中装配要求,降低工艺生产难度的内嵌入口门扶手。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包括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以及安装在第一上安装座和第一下安装座之间的第一扶手杆、安装在第二上安装座和第二下安装座之间的第二扶手杆;在入口门门框和底架边梁的对应处分别开有竖向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下端位于边梁上盖板上方,所述第二凹槽的上端位于边梁上盖板下方;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的顶端和底端,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分别设置在第二凹槽的顶端和底端,第一扶手杆、第二扶手杆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且不突出车体侧墙外表面。上述方案中,通过分别在入口门门框和底架边梁分别安装第一扶手杆、第二扶手杆,形成整个扶手装置,在满足UIC651标准中的从扶手的一个下部末端到轨道上平面的距离不得超过1250mm这一要求的基础上,无需破坏边梁上盖板的结构,从而不必额外增设边梁加强结构,有利于车体的轻量化设计;其次,入口门门框与底架边梁所开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无需完全对中,从而可降低工艺生产难度。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的上端延伸至边梁上盖板的下表面,第二凹槽的底端延伸至边梁下封板的上表面。上述设置使得整个扶手装置的长度增长,在满足标准所要求的扶手下端至轨道上平面距离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小了此距离,更加方便司乘人员在出入车辆时使用扶手,优化了人机工程体验。优选的,第一扶手杆、第二扶手杆分别安装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扶手杆与第二扶手杆的中心线在水平方向的距离不大于5mm;使得两根扶手杆尽量对中,方便司乘人员使用扶手。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均为U型槽,在扶手不突出车体侧墙外表面的基础上,减少对车辆结构的破坏。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圆弧造型板和第二圆弧造型板,第一圆弧造型板、第二圆弧造型板均设有左右翻边,分别搭接在入口门门框外板、底架边梁外板的沉台上,且分别与入口门门框外板的沉台、底架边梁外板的沉台对接相连;使得整个扶手装置不突出侧墙表面,且处于同一平面。优选的,所述第一扶手杆包括中空直管和上下两个扶手杆安装座;两个扶手杆安装座分别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上。优选的,所述两个扶手杆安装座上开设有竖直方向的腰形台阶孔,该腰形台阶孔用于安装和调节中空直管,所述扶手杆安装座上可拆卸地固定有安装盖板。在第一上安装座的安装孔和第一下安装座的安装孔之间的距离与两个扶手杆安装座之间的距离有误差时,可通过扶手杆安装座上的腰形台阶孔进行调节;并通过盖板遮挡扶手杆安装座上的腰形台阶孔。优选的,所述第二扶手杆为中空直管,所述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上均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扶手杆分别插入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的通孔之间,并与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焊接在一起。优选的,所述第一上安装座、第一下安装座分别焊接在第一凹槽的顶端和底端;第二上安装座、第二下安装座分别焊接在第二凹槽的顶端和底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辆,包括上述的内嵌入口门扶手,所述内嵌入口门扶手安装在轨道交通车辆司机室的的入口门门框和底架边梁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的内嵌入口门扶手,本技术在满足轨道机车车辆限界的基础上,提升了安装内嵌入口门扶手的机车车辆边梁的承载能力,简化了边梁结构,可达到轻量化设计的目的;此外,本技术相对于使用一节扶手杆的扶手装置而言,所需的入口门门框凹槽以及边梁凹槽的装配精度要求更低,可降低对入口门对应侧墙和边梁的装配要求,从而降低工艺生产难度,有利于工艺批量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扶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如图1~3所示,包括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扶手杆2、第一下安装座3、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扶手杆5、第二下安装座6、底架边梁7、第一圆弧造型板10、第二圆弧造型板11、安装盖板12、侧墙13。在入口门9的入口门门框8、底架边梁7的对应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凹槽81和第二凹槽73,第一凹槽81和第二凹槽73均为U型凹槽。其中安装第一扶手杆2的第一凹槽81底端一直开到边梁上盖板71上表面位置,不影响边梁结构,即不需要在组成边梁上表面的上盖板71上开槽。安装第二扶手杆5的第二凹槽73的上端由边梁上盖板71下表面开始,下端延伸到边梁下封板72上表面。整个扶手装置安装在凹槽内,且不会突出车体侧墙13的外表面。首先安装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下安装座3和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第一上安装座1与第一下安装座3、第二上安装座4与第二下安装座6分别焊接安装在入口门门框8的第一凹槽81、底架边梁7的第二凹槽73上下两端的中间位置。第一上安装座1与第一下安装座3分别开有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下安装座(3)、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以及安装在第一上安装座(1)和第一下安装座(3)之间的第一扶手杆(2)、安装在第二上安装座(4)和第二下安装座(6)之间的第二扶手杆(5);在入口门门框(8)和底架边梁(7)的对应处分别开有竖向设置的第一凹槽(81)和第二凹槽(73),所述第一凹槽(81)的下端位于边梁上盖板(71)上方,所述第二凹槽(73)的上端位于边梁上盖板(71)下方;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下安装座(3)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81)的顶端和底端,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分别设置在第二凹槽(73)的顶端和底端,第一扶手杆(2)、第二扶手杆(5)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81)、第二凹槽(73)内且不突出车体侧墙(13)外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下安装座(3)、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以及安装在第一上安装座(1)和第一下安装座(3)之间的第一扶手杆(2)、安装在第二上安装座(4)和第二下安装座(6)之间的第二扶手杆(5);在入口门门框(8)和底架边梁(7)的对应处分别开有竖向设置的第一凹槽(81)和第二凹槽(73),所述第一凹槽(81)的下端位于边梁上盖板(71)上方,所述第二凹槽(73)的上端位于边梁上盖板(71)下方;第一上安装座(1)、第一下安装座(3)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81)的顶端和底端,第二上安装座(4)、第二下安装座(6)分别设置在第二凹槽(73)的顶端和底端,第一扶手杆(2)、第二扶手杆(5)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81)、第二凹槽(73)内且不突出车体侧墙(13)外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73)的上端延伸至边梁上盖板(71)的下表面,第二凹槽(73)的底端延伸至边梁下封板(72)的上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第一扶手杆(2)、第二扶手杆(5)分别安装在第一凹槽(81)、第二凹槽(73)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扶手杆(2)与第二扶手杆(5)的中心距不大于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81)、第二凹槽(73)均为U型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的内嵌入口门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81)、第二凹槽(73)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翔闵阳春何鑫龙曹媛胡家劲徐茜何永强王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