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搅拌效果好的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1379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搅拌效果好的反应釜,包括罐体,罐体内转动连接有搅拌轴,所述罐体的上端设有电机,所述搅拌轴的上端伸出罐体且与罐体转动连接,所述搅拌轴包括内轴与外轴,所述外轴上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连杆,所述连杆关于外轴对称且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立杆,两个所述立杆关于外轴对称,且两个立杆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桨片,所述内轴上设有第二搅拌桨片;所述外轴套设于内轴的外环面且与内轴转动连接,所述内轴的上端伸出外轴且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外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之间啮合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与电机的转动轴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搅拌效果好,提高反应效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搅拌效果好的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搅拌效果好的反应釜。
技术介绍
反应釜是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经常使用的反应装置,现有的反应釜包括釜体、搅拌轴、搅拌叶片和电机,搅拌轴设置于釜体内、并由电机驱动,搅拌轴上设有多组搅拌叶片。公告号为CN20626252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反应釜,包括釜体以及设置在釜体内的搅拌机构;搅拌机构包括由电机驱动且设置在釜体中心轴位置的转动轴以及若干固设在转动轴上的从动搅拌组件;从动搅拌组件包括垂直固设在转动轴上的支轴以及转动套设在支轴上的转动套,转动套的外周对称设置若干沿支轴延伸方向设置的带动片。该反应釜在转动轴上设置若干从动搅拌组件,当转动轴带动支轴转动时,套设在支轴上的转动套,其带动片受到反应物的阻力,绕着支轴转动,形成以支轴为中心的纵向离心力,进而使得分层反应物更加高效地混合。现有的反应釜大多与上述反应釜类似,电机带动搅拌轴和搅拌叶片转动对釜体内的物料进行搅拌,电机启动后,带动搅拌轴始终朝一个方向转动,釜体内的物料跟随搅拌轴转动,逐渐会与搅拌轴的转速同步,此时搅拌轴与釜体内的物料相对静止,搅拌轴对物料的搅拌效果会减弱,反应速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搅拌效果好的反应釜,具有搅拌效果好,提高反应速率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搅拌效果好的反应釜,包括罐体,罐体内转动连接有搅拌轴,所述罐体的上端设有电机,所述搅拌轴的上端伸出罐体且与罐体转动连接,所述搅拌轴包括内轴与外轴,所述外轴上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连杆,所述连杆关于外轴对称且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立杆,两个所述立杆关于外轴对称,且两个立杆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桨片,所述内轴上设有第二搅拌桨片;所述外轴套设于内轴的外环面且与内轴转动连接,所述内轴的上端伸出外轴且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外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之间啮合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与电机的转动轴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启动,电机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及第二锥齿轮在第三锥齿轮的带动下进行反向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内轴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外轴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外轴与内轴的反向转动,最后实现第一搅拌桨片与第二搅拌桨片的反向转动。第一搅拌桨片搅拌的物料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桨片搅拌的物料转动方向相反,转动方向相反的物料会在罐体内发生碰撞与融合,物料难以与转动轴保持相对静止,搅拌轴对物料具有良好的搅拌作用,从而提高反应速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搅拌桨片位于罐体的上层,所述第二搅拌桨片位于罐体的下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搅拌桨片与第二搅拌桨片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搅拌桨片对上层物料进行搅拌,第二搅拌桨片对下层物料进行搅拌,上层物料与下层物料反向会产生碰撞,增加搅拌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搅拌桨片为三斜叶桨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叶桨式搅拌桨片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轴向液流,提高搅拌效果,而且结构简单适用于低粘度液体的搅拌。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罐体内固定连接有定位支架,所述定位支架的中心套设于内轴的外环面上且与内轴转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提高产率,现有的罐体的高度都比较高,因此内轴的长度也比较长,在罐体内部设置支架,能够限定内轴的转动范围,防止内轴在转动过程中发生晃动,提高内轴转动的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搅拌桨片为锚式桨片,所述第二搅拌桨片与罐体底部内壁相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罐体的底部容易发生固体物料沉积现象,将第二搅拌桨片设置在罐体底部,能够对底部物料起到搅拌作用,防止物体物料的沉积;第二搅拌桨片与罐体内壁相切,能够保持罐底的洁净,防止物体物料在罐体底部板结。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罐体包括外壳与内筒,所述外壳与内筒之间形成加热腔,所述外壳上设有与加热腔相连通的进油管和出油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温的热油从进油管进入加热腔内,对内筒进行加热保温,保证罐体内物料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进油管与加热腔的连接处倾斜设有导流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油从进油管进入加热腔内时,导流板对热油进行导向,热油呈螺旋状进入加热腔内,增长热油在加热腔内的运动时间,从而提高加热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热腔内设有加热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棒对加热腔内的热油进行辅助加热,减缓热油的降温速度,延长加热时间。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机启动,电机带动第三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及第二锥齿轮在第三锥齿轮的带动下进行反向转动,第一锥齿轮带动内轴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外轴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外轴与内轴的反向转动,最后实现第一搅拌桨片与第二搅拌桨片的反向转动。第一搅拌桨片搅拌的物料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桨片搅拌的物料转动方向相反,转动方向相反的物料会在罐体内发生碰撞与融合,物料难以与转动轴保持相对静止,搅拌轴对物料具有良好的搅拌作用,从而提高反应速率;2.第一搅拌桨片与第二搅拌桨片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搅拌桨片对上层物料进行搅拌,第二搅拌桨片对下层物料进行搅拌,上层物料与下层物料反向会产生碰撞,增加搅拌效果;3.罐体的底部容易发生固体物料沉积现象,将第二搅拌桨片设置在罐体底部,能够对底部物料起到搅拌作用,防止物体物料的沉积;第二搅拌桨片与罐体内壁相切,能够保持罐底的洁净,防止物体物料在罐体底部板结。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是凸显搅拌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罐体;11、外壳;12、内筒;121、固体进料口;122、液体进料口;123、出料口;13、加热腔;131、进油管;132、导流板;133、出油管;14、加热棒;21、电机;22、搅拌轴;221、内轴;222、外轴;23、第一锥齿轮;24、第二锥齿轮;25、第三锥齿轮;26、第一搅拌桨片;27、第二搅拌桨片;28、定位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搅拌效果好的反应釜,包括罐体1,罐体1上设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对物料进行搅拌。参照图2,罐体1包括外壳11和内筒12,外壳11和内筒12之间形成加热腔13,外壳11侧壁的上端设有与加热腔13相连通的进油管131,进油管131与加热腔13的连接处倾斜设有导流板132,外壳11底部设有与加热腔13相连通的出油管133,热油从进油管131进入加热腔13,从出油管133排出,热油在加热腔13内对内筒12进行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搅拌效果好的反应釜,包括罐体(1),罐体(1)内转动连接有搅拌轴(22),所述罐体(1)的上端设有电机(21),所述搅拌轴(22)的上端伸出罐体(1)且与罐体(1)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22)包括内轴(221)与外轴(222),所述外轴(222)上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连杆,所述连杆关于外轴对称且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立杆,两个所述立杆关于外轴对称,且两个立杆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桨片(26),所述内轴(221)上设有第二搅拌桨片(27);所述外轴(222)套设于内轴(221)的外环面且与内轴(221)转动连接,所述内轴(221)的上端伸出外轴(222)且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23),所述外轴(22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24),所述第一锥齿轮(23)与第二锥齿轮(24)之间啮合有第三锥齿轮(25),所述第三锥齿轮(25)与电机(21)的转动轴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搅拌效果好的反应釜,包括罐体(1),罐体(1)内转动连接有搅拌轴(22),所述罐体(1)的上端设有电机(21),所述搅拌轴(22)的上端伸出罐体(1)且与罐体(1)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22)包括内轴(221)与外轴(222),所述外轴(222)上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连杆,所述连杆关于外轴对称且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立杆,两个所述立杆关于外轴对称,且两个立杆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桨片(26),所述内轴(221)上设有第二搅拌桨片(27);所述外轴(222)套设于内轴(221)的外环面且与内轴(221)转动连接,所述内轴(221)的上端伸出外轴(222)且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23),所述外轴(22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24),所述第一锥齿轮(23)与第二锥齿轮(24)之间啮合有第三锥齿轮(25),所述第三锥齿轮(25)与电机(21)的转动轴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搅拌效果好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桨片(26)位于罐体(1)的上层,所述第二搅拌桨片(27)位于罐体(1)的下层。


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伯林孙颖涛窦营春扈爱国
申请(专利权)人:莱州市中大贵合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