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开利公司专利>正文

用于运输车辆的制冷系统、其控制方法及运输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9734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40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运输车辆的制冷系统、其控制方法及运输车辆。该制冷系统用于调节所述运输车辆的车厢内温度,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置于车厢内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蒸发器盘管以及容纳所述蒸发器盘管的壳体;其中,所述壳体还设置有加热元件;且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元件的控制模块。根据本申请的制冷系统、其控制方法及运输车辆,通过在蒸发器的壳体内置加热元件,且根据实际场景来控制其开始加热与停止加热,从而防止壳体内侧结冰或外侧凝水,有效改善对货物保存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运输车辆的制冷系统、其控制方法及运输车辆
本申请涉及运输制冷领域,更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运输车辆的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运输车辆作为冷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常配置有专用的制冷系统。此类制冷系统通常包括构成制冷回路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电子膨胀阀及其他辅助部件。其中,制冷系统的蒸发器通常布置在运输车辆的车厢内,该车厢用于为待运输货物提供恒温保存空间,例如冷藏或冷冻保存。此类蒸发器一般具有外壳,该外壳一方面可用于保护内部元件,另一方面还可用作接水盘,且在其上开设排水管,以用于将化霜或其他过程中产生于蒸发器内的冷凝水及时排出至车外。但在一些情形下可能会发生排水不利的问题。例如,因车辆停驻位置不当,使得车头前倾而导致接水盘中的水难以经由排水管排出时,接水盘可能会结冰;或者制冷系统采用化霜模式而对蒸发器内施加过热制冷剂蒸汽,蒸发器盘管上析出的冷凝水较多而致使难以经由排水管车底排出时,接水盘也可能会结冰。此外,当用户开启车厢时,由于外界环境温度与车厢内保温温度之间的巨大温差,例如30℃与-20℃时,车厢内可能会产生较多冷凝水,且其凝结在蒸发器壳体上,随后经由壳体滴落于车厢内,且极可能滴落于车厢内的货物上,由此损坏货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减少车厢内冷凝水生成的制冷系统、其控制方法及运输车辆。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运输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用于调节所述运输车辆的车厢内温度,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置于车厢内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蒸发器盘管以及容纳所述蒸发器盘管的壳体;其中,所述壳体还设置有加热元件;且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元件的控制模块。可选地,所述加热元件内置于所述壳体中,和/或所述加热元件布置在所述壳体表面。可选地,当所述壳体的材料具有低于第一预设值的导热系数时,所述加热元件布置在所述壳体表面的内侧与外侧;或者当所述壳体的材料具有高于第二预设值的导热系数时,所述加热元件布置在所述壳体表面的内侧或外侧;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二预设值。可选地,当所述壳体的材料具有低于第三预设值的导热系数时,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内置于所述壳体中,和/或所述导热件布置在所述壳体表面;其中,加热元件布置在所述导热件中,并经由所述导热件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壳体。可选地,还包括接水盘,所述壳体的下部用作接水盘,或者所述接水盘容纳于所述壳体内侧;其中,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部,并且靠近所述接水盘。可选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和/或所述壳体外侧;所述控制模块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的壳体内侧温度和/或壳体外侧温度来控制所述加热元件的启停。可选地,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碳纤维。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运输车辆,其包括如前所述的制冷系统;以及车厢。可选地,所述车厢包括车厢门,在所述车厢门上设置有车厢门传感器;其中,在所述车厢门开启时,所述车厢门传感器向所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模块传递信号,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元件开启。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用于运输车辆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置于车厢内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蒸发器盘管以及容纳所述蒸发器盘管的壳体;其中,所述壳体还设置有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系统开启化霜模式时或化霜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开启所述加热元件;和/或在化霜结束重新进入制冷模式时,继续开启加热元件;和/或在车厢被打开时,开启所述加热元件。可选地,在所述壳体内侧温度比冰点温度高出第一预设值时,停止所述加热元件;和/或在所述壳体外侧温度比露点温度高出第二预设值时,停止所述加热元件。可选地,所述第一预设值为4℃-5℃;所述第二预设值为10℃。根据本申请的用于运输车辆的制冷系统、其控制方法及运输车辆,通过为蒸发器的壳体设置加热元件,且根据实际场景来控制其开始加热与停止加热,从而防止壳体内侧结冰或外侧凝水,有效改善对货物保存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的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及其中的加热元件控制部分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的蒸发器壳体与加热元件之间的布置关系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的加热元件与导热件之间的布置关系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在此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的实施例,其用于调节运输车辆的车厢内温度。由于此改进重点关注于制冷系统设置在运输车厢内的蒸发器部分,故如下将结合附图来重点描述其车厢内部分的部件与布置。由于在方案描述过程中应用到多种方位词,在此以壳体特征作为示例来统一解释并予以区分。例如,壳体的内侧表示其用于将其他零件容纳于其中的一侧,而外侧则表示其暴露于环境的一侧。再如,壳体的内部表示该产品自身所占据的空间中的位置,而壳体的外部则表示该产品自身所占据的空间以外的位置,其可以包括壳体的外侧与内侧。此外,壳体的上部、中部或下部则表示该产品自身所占据的空间的一部分,作为示例,壳体的下部表示该产品自身所占据的空间的下部。虽然前文以壳体作为示例来描述词汇的方位关系,但其在本文中同样可沿用于其他特征,在此不逐一而述。参见图1,该制冷系统包括置于车厢内的蒸发器,蒸发器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蒸发器盘管120以及容纳蒸发器盘管120的壳体110。该壳体一方面可用于保护壳体内的零部件,包括述及的蒸发器盘管120,与未述及但同样可能存在的蒸发器风机与接水盘等等。另一方面,在未单独设置接水盘的情况下,该壳体110的下部也可直接用作接水盘,且在其上设置排水管来用于将壳体内侧的冷凝水排出。此外,更为关键的是,该壳体110内置加热元件130;且制冷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加热元件130的控制模块140;其中,该控制模块既可以是专用于控制该加热元件,也可以是制冷系统自身控制单元的一部分。在此种布置下,可以根据实际场景来控制加热元件开始加热与停止加热,从而防止壳体内侧结冰或外侧凝水,有效改善对货物保存的可靠性及系统自身可靠性。具体而言,例如,当车辆停驻位置不当,使得车头前倾而导致接水盘中的水难以经由排水管排出时,接水盘可能会结冰;或者制冷系统采用化霜模式而对蒸发器内施加过热制冷剂蒸汽,蒸发器盘管上析出的冷凝水较多而致使难以经由排水管的底部排出时,接水盘也可能会结冰。在发生此类情形时或将要发生此类情形之前,可控制加热元件开启,其通过加热壳体而将热量传递至壳体内侧的冷凝水,从而避免其发生结冰与拥堵现象,因而可以有序地排出。再如,当用户开启车厢时,由于外界环境温度与车厢内保温温度之间的巨大温差,例如30℃的外界环境温度与-20℃的车厢内保温温度时,车厢内可能会产生较多冷凝水,且其凝结在蒸发器壳体上,随后经由壳体滴落于车厢内,且极可能滴落于车厢内的货物上,由此损坏货物。在发生此类情形时或将要发生此类情形之前,可控制加热元件开启,其通过加热壳体而将热量传递至壳体外侧,使其避免凝结冷凝水,从而也避免了货物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运输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用于调节所述运输车辆的车厢内温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置于车厢内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蒸发器盘管以及容纳所述蒸发器盘管的壳体;其中,所述壳体还设置有加热元件;且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元件的控制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运输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用于调节所述运输车辆的车厢内温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置于车厢内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蒸发器盘管以及容纳所述蒸发器盘管的壳体;其中,所述壳体还设置有加热元件;且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元件的控制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内置于所述壳体中,和/或所述加热元件布置在所述壳体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壳体的材料具有低于第一预设值的导热系数时,所述加热元件布置在所述壳体表面的内侧与外侧;或者当所述壳体的材料具有高于第二预设值的导热系数时,所述加热元件布置在所述壳体表面的内侧或外侧;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二预设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壳体的材料具有低于第三预设值的导热系数时,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内置于所述壳体中,和/或所述导热件布置在所述壳体表面;其中,加热元件布置在所述导热件中,并经由所述导热件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水盘,所述壳体的下部用作接水盘,或者所述接水盘容纳于所述壳体内侧;其中,所述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部,并且靠近所述接水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辉吴小娟
申请(专利权)人:开利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