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电极连接结构及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内的电池通过连接片串联。连接片两端分别和电池电极以焊接的方式相连。其特征在于,连接片在与电池电极焊接处设有极柱杯。极柱杯的尺寸、形状与电池电极相匹配,使得连接片以极柱杯倒扣的方式扣在电池电极上。连接片在两个极柱杯之间设有缓冲桥。缓冲桥是连接片上的折弯凸起,并且折弯凸起的方向与极柱杯杯底的朝向相同。极柱杯或为圆形或为方形,杯底设置有透视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电极连接结构可以在电池模组震动时减少对焊接的拉扯力,并且可以降低整体高度,从而到达提高能量密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电极连接结构及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模组内电池电极之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电动汽车中,由电池蓄能模块提供电能,再由电动机将电能转换成汽车行进的动能。因此在电动汽车领域中,电池蓄能模块是关键技术。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的电池蓄能模块通常由电池包实现。电池包通常包含若干电池模组。电池模组由框架结构、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内的若干电池所组成。电池模组内的电池之间串联。另一方面,电动汽车行驶过程中发生的震动容易导致电池发生轻微移位。另外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由电池膨胀导致电池间相互挤压也会导致电池发生轻微移位。因此,电池模组内的电池之间串联时,铜排或铝排需要能够提供缓冲,以此避免在电池移位时避免铜排或铝排和电池电极相脱离。现有技术中,铜排或铝排通常直接焊接在电池电极上,并且,以向上的折弯凸起作为缓冲部。但电动汽车用于放置电池包的地方空间有限,意味着电池模组的尺寸大小受限。而连接片在电池电极上的向上折弯凸起的缓冲部本身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由此,导致电池模组空间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连接片在电池电极上的向上折弯凸起的缓冲部本身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由此所导致的电池模组空间浪费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方案如下:根据本技术的一种电池电极连接结构,包括电池电极和用于连接电池电极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两端分别和所述电池电极以焊接的方式相连;所述连接片在与电池电极焊接处设有极柱杯;所述极柱杯的尺寸、形状与所述电池电极相匹配,使得所述连接片以所述极柱杯倒扣的方式扣在所述电池电极上;所述连接片在两个极柱杯之间设有缓冲桥;所述缓冲桥是连接片上的折弯凸起,并且折弯凸起的方向与所述极柱杯杯底的朝向相同。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电极连接结构,所述极柱杯的杯底设置有透视孔。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电池电极连接结构,所述极柱杯或为圆形,或为方形。根据本技术的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框架和设置在所述框架内的若干电池;各电池之间通过连接片串联;所述连接片两端分别和电池电极以焊接的方式相连;所述连接片在与电池电极焊接处设有极柱杯;所述极柱杯的尺寸、形状与所述电池电极相匹配,使得所述连接片以所述极柱杯倒扣的方式扣在所述电池电极上;所述连接片在两个极柱杯之间设有缓冲桥;所述缓冲桥是连接片上的折弯凸起,并且折弯凸起的方向与所述极柱杯杯底的朝向相同。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所述极柱杯的杯底设置有透视孔。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所述极柱杯或为圆形,或为方形。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1、本技术的电池电极连接结构可以在电池模组震动时减少对焊接的拉扯力,从而降低连接片焊接脱落的可能性。2、本技术可以降低连接片加入至电池模组的高度,使得可以有限的电池模组高度内而采用高度更高的电池,由此增加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附图说明图1和图4是电池模组内电池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的电池电极为圆形,对应连接片上的极柱杯为圆形;图4中的电池电极为方形,对应的连接片上的极柱杯为方形。图2是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连接片在两个电池的电极之间剖面示意图。其中,1是电池,11是电极,2是连接片,21是极柱杯,211是透视孔,22是缓冲桥。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众所周知,电池模组由框架和设置在框架内的若干电池组成。电池模组内的各电池相互串联。图1和图4显示了电池模组中三个相邻的电池。三个电池1紧贴排列,电池1的电极11设于电池1的顶部,并且两个电极11分列于电池1排列方向的两侧。电池11之间通过连接片2串联,也就是一个电池1的正极通过连接片2连接另一个电池1的负极。如图2所示,连接片2是为铜排或者铝排,上设有两个极柱杯21。极柱杯21是连接片2板体向一侧折弯所形成的杯体结构。两个极柱杯21的折弯方向相同。极柱杯21的杯底设置有透视孔211。透视孔211位于极柱杯21杯底的中心。极柱杯21的形状和尺寸与电池1上的电极11向匹配,使得极柱杯21能够以倒扣的方式扣在电池1的电极11上,参照图1、图4和图3。其中图1中,电极11呈圆形,相应地,极柱杯21呈圆形;而图4中电极11呈方形,相应地,极柱杯21呈方形。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电极11也可以呈其他形状。连接片2的极柱杯21扣在电池1的电极11上后和电极11焊接在一起。透视孔211用于极柱杯21和电极11焊接时查看焊接状态,或者用于检查极柱杯21和电极11的焊接情形。两个极柱杯21设置有缓冲桥22。缓冲桥22是连接片2上的折弯凸起,并且折弯凸起的方向与极柱杯21杯底的朝向相同。也就是,缓冲桥22折弯凸起的方向与极柱杯21的折弯方向相同。上述电池1的电极和连接片2的连接结构也就是本技术所指的电池电极连接结构。本实施例的原理如下,如图3所示,极柱杯21倒扣在电极11上后,当电池1发生震动,电池1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时,连接片2和电极11之间的拉扯力或者张力不直接作用于连接片2和电极11的焊接部,而是通过两者之间的位置卡合,直接作用在连接片2和电极11上,由此,可以避免焊接脱落。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连接片焊接连接方式,参照图3中的虚线表示的连接片,连接片2上的缓冲桥22将高于电极11的顶端,而在本技术的结构下,连接片2上的缓冲桥22的高度低于电极11的顶端,由此,在相同的电池模组高度内,电池1可以采用更高的电池1,从而可以提高电池模组的容量,进而提高能量密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电极连接结构,包括电池电极和用于连接电池电极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两端分别和所述电池电极以焊接的方式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在与电池电极焊接处设有极柱杯;所述极柱杯的尺寸、形状与所述电池电极相匹配,使得所述连接片以所述极柱杯倒扣的方式扣在所述电池电极上;所述连接片在两个极柱杯之间设有缓冲桥;所述缓冲桥是连接片上的折弯凸起,并且折弯凸起的方向与所述极柱杯杯底的朝向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电极连接结构,包括电池电极和用于连接电池电极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两端分别和所述电池电极以焊接的方式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在与电池电极焊接处设有极柱杯;所述极柱杯的尺寸、形状与所述电池电极相匹配,使得所述连接片以所述极柱杯倒扣的方式扣在所述电池电极上;所述连接片在两个极柱杯之间设有缓冲桥;所述缓冲桥是连接片上的折弯凸起,并且折弯凸起的方向与所述极柱杯杯底的朝向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电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杯的杯底设置有透视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电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杯或为圆形,或为方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佳,刘晨南,张鹏,杨秋立,马姜浩,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塔菲尔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