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包、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6174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包、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电池包包括:箱体,箱体包括下箱体以及盖设于下箱体上的上箱盖,下箱体形成容置腔;多个单体电池,各单体电池并排设置于容置腔内;汇流排,汇流排电连接于各单体电池之间,并于各单体电池排布方向设置于各单体电池的两侧;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固定连接于下箱体;以及线束,线束电连接多个单体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且线束的走线方向和汇流排的排布方向相同且并排设置于下箱体与上箱盖之间;其中,上箱盖沿远离下箱体的方向凹陷形成为汇流排和线束提供避让空间的限位槽,限位槽沿汇流排和线束的长度方向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限位槽,为线束和汇流排提供避让空间,提高了电池包的安全性和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包、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领域的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渐代替燃油汽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汽车生产厂商为了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以及安全性能,致力于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目前化学体系相对成熟,短期内很难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对电池包进行结构设计优化,以减轻其重量、节省其所占用的空间,进而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成为当下的首选方案。电池包由箱体、单体电池、汇流排和线束等组成,其中汇流排用于实现多个单体电池之间的电连接,线束作为电池包信号和电流的传输载体,将电池包内各部分连接到一起。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导致汇流排和线束与箱体之间的间距过小,箱体合拢后,箱体内侧可能与汇流排或线束发生干涉或者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发生触碰,引起电路短路、失火等事故,造成电池包的安全性较差。因此,急需提供一种电池包、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汇流排和线束与箱体之间的间距过小导致的电池包安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br>专利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n箱体,所述箱体包括下箱体以及盖设于所述下箱体上的上箱盖,所述下箱体形成容置腔;/n多个单体电池,各所述单体电池并排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n汇流排,所述汇流排电连接于各所述单体电池之间,并于各所述单体电池排布方向设置于各所述单体电池的两侧;/n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固定连接于所述下箱体;以及/n线束,所述线束电连接所述多个单体电池和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且所述线束的走线方向和所述汇流排的排布方向相同且并排设置于所述下箱体与所述上箱盖之间;/n其中,所述上箱盖沿远离所述下箱体的方向凹陷并形成为所述汇流排和所述线束提供避让空间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汇流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包括下箱体以及盖设于所述下箱体上的上箱盖,所述下箱体形成容置腔;
多个单体电池,各所述单体电池并排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汇流排,所述汇流排电连接于各所述单体电池之间,并于各所述单体电池排布方向设置于各所述单体电池的两侧;
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固定连接于所述下箱体;以及
线束,所述线束电连接所述多个单体电池和所述电池管理系统,且所述线束的走线方向和所述汇流排的排布方向相同且并排设置于所述下箱体与所述上箱盖之间;
其中,所述上箱盖沿远离所述下箱体的方向凹陷并形成为所述汇流排和所述线束提供避让空间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汇流排和所述线束的长度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包括用于为所述汇流槽提供避让空间的第一限位槽和用于为所述线束提供避让空间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并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单体电池包括电池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电池壳体靠近所述上箱盖一侧的两个极柱,所述两个极柱设置于各所述单体电池的两侧,相邻所述单体电池的极柱通过所述汇流排连接,相邻所述单体电池的极柱设置位置相同,所述汇流排包括与所述极柱对应的并排设置的至少两列子汇流排,所述第一限位槽包括与所述至少两列子汇流排一一对应的至少两个第一子限位槽,各所述第一子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沿各所述单体电池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子限位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子汇流排的宽度,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线束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沿从所述下箱体至所述上箱盖的方向,所述汇流排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间距均大于或等于5mm,所述线束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间距大于或等于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沿从所述下箱体至所述上箱盖的方向,所述汇流排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间距均小于10mm,所述线束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间距小于10mm。


7.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有生远浩吴清泉李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瑞德丰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