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箱及其输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524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箱及其输出结构,包括箱体、车轮、驱动装置和外壳;车轮包括轮毂和安装在轮毂上的轮胎,驱动装置包括一输出轴;还设有第二安装座以及位于第二安装座与输出轴之间的一个第二油封,第二安装座与箱体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第二安装座上设有一阶梯孔,输出轴安装在阶梯孔中,阶梯孔至少包括第一内表面,第一内表面为圆柱面;输出轴为阶梯轴并至少包括第七轴体,第二油封内表面与第七轴体紧配合且外表面与第一内表面紧配合;其中,在输出轴上比第七轴体更靠近轮毂的轴体,其外径不大于第七轴体;在阶梯孔中比第一内表面更靠近轮毂的内表面,其直径不小于第一内表面;通过本技术方案可方便第二油封的更换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箱及其输出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叉车
,尤其涉及一种变速箱及其输出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动叉车由于无噪声、不排气、检修简单、操作容易且牵引性能优越而被广泛运用,但由于电动叉车需要很多电源来提供能量,因而电动叉车相对于燃油叉车来说机体的整个传动系统的空间利用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电动三轮叉车,传动结构不合理,减速箱占用空间大。这样一来,不仅仅使得电动叉车的能源提供有限,而且使得叉车的配重不足,不能承受更大的搬运量。因此公开号为CN202952821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叉车减速箱总成,包括箱体,所述的箱体内设有输入齿轮轴和输出齿轮轴,箱体转动设置在支架上,支架上设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与箱体上的转向齿轮传动连接并驱动箱体转动;所述的箱体下方安装车轮驱动轴,车轮驱动轴上安装车轮,车轮驱动轴通过伞齿轮传动与输出齿轮轴连接;所述的输出齿轮轴与车轮驱动轴垂直;该专利技术创造的优点在于:实现了一种可操纵转向的驱动变速箱,且传动结构排布合理,空间利用率高且可实现原地回转等特点。以及公开号为CN205836534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转向变速驱动装置,包括箱体和轮胎,回转轴承的内环及回转齿盘固定安装在箱体上,回转齿盘与外部旋转动力输出齿轮啮合,小齿轮通过两轴承安装于上端盖和箱体上,外部动力设备与小齿轮连接并带动小齿轮转动,与小齿轮啮合的大齿轮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套上端并通过花键与下方的角齿轴连接,轴承套固定在箱体上,角齿轴的下端通过轴承固定在轴承套下端,角齿轴与盆齿啮合,盆齿通过轴承安装在箱体上,驱动轴通过轴承安装在箱体上,盆齿与驱动轴花键连接,充气轮胎固定在伸出箱体外的驱动轴上,该专利技术创造具有适用各种不同的地形和环境、能进行各种角度转向驱动、结构简单可靠的特点。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上述专利技术创造还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现有的转向变速驱动装置由于安装位置以及安装空间等原因,只能选择电动转向装置和手动转向装置的其中一个,且两者安装位置相同以及安装结构大同小异;2)、车轮驱动轴上的油封属于易损件,更换次数多,但更换时需将端盖以及驱动轴以及其他齿轮件拆卸下来,非常不方便;3)、叉车减速箱总成以及转向变速驱动装置的传动结构尚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箱及其输出结构,通过该输出结构可以将油封很方便的更换出来。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变速箱的输出结构,包括箱体,以及安装在箱体下半部的车轮,以及用于驱动车轮转动的驱动装置,以及安装在箱体侧面的外壳;所述车轮包括轮毂和安装在轮毂上的轮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输出轴;还设有第二安装座以及位于第二安装座与输出轴之间的一个第二油封,第二安装座与箱体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有一阶梯孔,输出轴安装在阶梯孔中,所述阶梯孔至少包括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内表面为圆柱面;所述输出轴为阶梯轴并至少包括第七轴体,所述第二油封内表面与第七轴体紧配合且外表面与第一内表面紧配合;其中,在输出轴上比第七轴体更靠近轮毂的轴体,其外径不大于第七轴体;在阶梯孔中比第一内表面更靠近轮毂的内表面,其直径不小于第一内表面。作为优选,所述第七轴体为输出轴上最靠近轮毂的轴体。作为优选,所述输出轴上还至少包括第十轴体,所述第十轴体比第七轴体更靠近轮毂,所述第十轴体外径不大于第七轴体外径。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内表面为阶梯孔中最靠近轮毂的内表面。作为优选,所述阶梯孔中还至少包括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二内表面比第一内表面更靠近轮毂,所述第二内表面直径不小于第一内表面直径。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驱动轴和从动轴,驱动电机用于驱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上通过键连接有小齿轮,从动轴上通过键连接有大齿轮,输出轴上通过键连接有输出齿轮,输出轴与车轮固定连接,小齿轮与大齿轮传动配合,输出齿轮与从动轴传动配合。作为优选,还设有位于第二安装座与输出轴之间的成对配合的两个圆锥滚子轴承,所述输出轴沿远离轮毂的方向至少还包括第八轴体和第九轴体,第九轴体上设有外花键,第九轴体通过花键安装有输出齿轮,第八轴体外径大于第九轴体,其中一个圆锥滚子轴承内表面与输出齿轮紧配合且外表面与第二安装座紧配合,另一个圆锥滚子轴承内表面与第八轴体紧配合且外表面与第二安装座紧配合。作为优选,所述输出齿轮包括第二齿轮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为轴体并设有轴孔,轴孔内设有内花键,第二安装部通过花键套设在输出轴上,第二齿轮部与从动轴啮合,第二齿轮部内径大于第二安装部外径;还设有内端盖,所述内端盖通过螺栓固定在输出轴上远离轮毂一端的端面上,所述内端盖外径小于第二齿轮部内径并大于第二安装部外径。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安装部长度与第九轴体长度相差不超过1mm。一种变速箱,包括如上所述的变速箱的输出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1)、在更换变速箱的第二油封时,仅需拆掉轮毂,便可取出第二油封,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正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图3的O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3的P处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4的Q处局部放大图;图7是驱动轴的剖视图;图8是从动轴的剖视图;图9是输出轴的剖视图;图10是输出齿轮的剖视图;图11是第二安装座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2、箱体;3、车轮;4、驱动装置;5、外壳;41、驱动电机;42、驱动轴;43、从动轴;44、输出轴;45、小齿轮;46、大齿轮;47、输出齿轮;6、第一连接轴;91、第一盖板;92、第一挡圈;21、第三内表面;22、第四内表面;23、第五内表面;421、第一轴体;422、第二轴体;423、第三轴体;24、第一安装座;94、第一O型圈;95、第一油封;96、第三挡圈;431、第四轴体;432、第五轴体;433、第六轴体;31、轮胎;32、轮毂;25、第二安装座;99、第二油封;251、第一内表面;441、第七轴体;442、第八轴体;443、第九轴体;471、第二齿轮部;472、第二安装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出结构,包括箱体(2),以及安装在箱体(2)下半部的车轮(3),以及用于驱动车轮(3)转动的驱动装置(4),以及安装在箱体(2)侧面的外壳(5);所述车轮(3)包括轮毂(32)和安装在轮毂(32)上的轮胎(31),其特征在于,/n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一输出轴(44);/n还设有第二安装座(25)以及位于第二安装座(25)与输出轴(44)之间的一个第二油封(99),第二安装座(25)与箱体(2)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安装座(25)上设有一阶梯孔,输出轴(44)安装在阶梯孔中,所述阶梯孔至少包括第一内表面(251),所述第一内表面(251)为圆柱面;/n所述输出轴(44)为阶梯轴并至少包括第七轴体(441),所述第二油封(99)内表面与第七轴体(441)紧配合且外表面与第一内表面(251)紧配合;/n其中,在输出轴(44)上比第七轴体(441)更靠近轮毂(32)的轴体,其外径不大于第七轴体(441);在阶梯孔中比第一内表面(251)更靠近轮毂(32)的内表面,其直径不小于第一内表面(25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出结构,包括箱体(2),以及安装在箱体(2)下半部的车轮(3),以及用于驱动车轮(3)转动的驱动装置(4),以及安装在箱体(2)侧面的外壳(5);所述车轮(3)包括轮毂(32)和安装在轮毂(32)上的轮胎(31),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一输出轴(44);
还设有第二安装座(25)以及位于第二安装座(25)与输出轴(44)之间的一个第二油封(99),第二安装座(25)与箱体(2)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安装座(25)上设有一阶梯孔,输出轴(44)安装在阶梯孔中,所述阶梯孔至少包括第一内表面(251),所述第一内表面(251)为圆柱面;
所述输出轴(44)为阶梯轴并至少包括第七轴体(441),所述第二油封(99)内表面与第七轴体(441)紧配合且外表面与第一内表面(251)紧配合;
其中,在输出轴(44)上比第七轴体(441)更靠近轮毂(32)的轴体,其外径不大于第七轴体(441);在阶梯孔中比第一内表面(251)更靠近轮毂(32)的内表面,其直径不小于第一内表面(2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轴体(441)为输出轴(44)上最靠近轮毂(32)的轴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44)上还至少包括第十轴体,所述第十轴体比第七轴体(441)更靠近轮毂(32),所述第十轴体外径不大于第七轴体(441)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表面(251)为阶梯孔中最靠近轮毂(32)的内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孔中还至少包括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二内表面比第一内表面(251)更靠近轮毂(32),所述第二内表面直径不小于第一内表面(251)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出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卫江金刚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