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436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包括:底支护、下支护和上支护;所述底支护焊接在下支护的两侧内壁底端,所述上支护焊接在下支护的两侧竖直端顶部,所述上支护为半圆弧形结构,所述下支护的外壁浇筑有下混凝土层,所述上支护的外壁浇筑有上混凝土层,且上混凝土层的内部贯穿连接有若干个锚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该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通过设置的内支护,配合加强顶杆的支撑作用,能够对上支护和下支护起到二次衬砌支撑的作用,同时配合三段交叉结构的分力杆,进一步的分散了内支护所受到的外界压力,进而对导流洞起到安全支撑防护的作用,以确保导流洞在后续开挖时不会出现断面过大的现象,提高了导流洞开挖的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
技术介绍
导流洞是一个临时的工程建筑,它的特点之一是工期往往是很紧迫的,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会造成整个工程的工期延长,导流洞上导洞开挖时,会开挖一个循环进尺在3米左右,爆破之后马上出渣,同步对围岩进行地质鉴定和编录,出渣完成之后,根据围岩情况进行初期支护,如果在围岩地质鉴定时,发现地质条件不如原设计预计的好,按常规应设计方案,应进行二次扩挖,扩大开挖断面;但此时进行二次扩挖时为薄层开挖,如果采用钻孔爆破方案,难以实施,也难以控制开挖断面;如果采用人工清撬方案,施工难度较大、费用较高,且施工安全也难以保证,施工风险较大,同时也将影响施工工期,同时在开挖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导流洞内持续渗水的现象,若不加以处理,水流会在导流洞内持续沉淀聚集,从而影响后续对导流洞的开挖施工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包括:底支护、下支护和上支护;所述底支护焊接在下支护的两侧内壁底端;所述上支护焊接在下支护的两侧竖直端顶部;所述上支护为半圆弧形结构;所述下支护的外壁浇筑有下混凝土层;所述上支护的外壁浇筑有上混凝土层,且上混凝土层的内部贯穿连接有若干个锚杆。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渗水板;所述渗水板设置在上支护的外壁;所述渗水板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圆形结构的渗水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嵌设在下支护的内部;所述排水管的底部开口端延伸至底支护上与排水孔连通;所述排水管的顶部开口端位于渗水板的底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内支护;所述内支护的两侧竖直端通过贯穿结构的紧固螺杆与下支护的内壁连接;所述内支护为两段式结构,其上端为半圆弧形结构,下端为竖直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内支护的弧形端外壁设置有加强顶杆;所述上支护的弧形端内壁开设有限位槽;通过加强顶杆与限位槽的嵌入式卡接,将内支护与上支护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弧形压片;所述弧形压片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弧形压片等距设置在内支护的弧形端内壁;三个所述弧形压片之间通过分力杆连接,且分力杆为三段式交叉结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通过设置的内支护,配合加强顶杆的支撑作用,能够对上支护和下支护起到二次衬砌支撑的作用,实现导流洞双重加固保护的效果,同时配合三段交叉结构的分力杆,进一步的分散了内支护所受到的外界压力,进而对导流洞起到安全支撑防护的作用,以确保导流洞在后续开挖时不会出现断面过大的现象,提高了导流洞开挖的施工效率。(2):该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通过连通结构的排水结构,能够对导流洞内壁渗出的水渍进行均匀全面的收集作用,确保水流能够沿着排水管的流通作用从排水孔向外排出,防止导流洞内壁上发生持续渗水的情况,也有效的提高了导流洞的施工安全,有利于营造一个干净、无污染和安全的施工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底支护、上支护与下支护连接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内支护的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底支护;11、排水孔;2、紧固螺杆;3、下支护;31、排水管;4、下混凝土层;5、上支护;51、渗水板;52、限位槽;6、上混凝土层;7、锚杆;8、内支护;81、加强顶杆;82、弧形压片;83、分力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包括:底支护1、下支护3和上支护5;底支护1焊接在下支护3的两侧内壁底端;上支护5焊接在下支护3的两侧竖直端顶部;上支护5为半圆弧形结构;下支护3的外壁浇筑有下混凝土层4;上支护5的外壁浇筑有上混凝土层6,且上混凝土层6的内部贯穿连接有若干个锚杆7。将底支护1焊接在下支护3的内壁底端,上支护5焊接在下支护3的顶部,然后将衬砌结构整体嵌入到导流洞的内壁,对导流洞的内壁起到支撑的作用,若干个锚杆7呈环形且等角度的结构贯穿上支护5嵌入到导流洞的内壁,对衬砌结构起到加固的作用,下混凝土层4和上混凝土层6能够分别对下支护3和上支护5的外壁起到浇筑填充的作用,对导流洞的内壁起到空隙补偿的作用,防止导流洞在后续开挖施工时发生截面失控的现象。如图2所示,还包括渗水板51,渗水板51设置在上支护5的外壁,渗水板51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圆形结构的渗水孔,还包括排水管31,排水管31嵌设在下支护3的内部,排水管31的底部开口端延伸至底支护1上与排水孔11连通,排水管31的顶部开口端位于渗水板51的底部,能够对导流洞内壁渗出的水渍进行均匀全面的收集作用,确保渗水板51渗出的水流能够沿着排水管31的流通作用从排水孔11向外排出,防止导流洞内壁上发生持续渗水的情况,也有效的提高了导流洞的施工安全。如图1和图3所示,还包括内支护8,内支护8的两侧竖直端通过贯穿结构的紧固螺杆2与下支护3的内壁连接,内支护8为两段式结构,其上端为半圆弧形结构,下端为竖直结构,能够对上支护5和下支护3起到二次加固支撑的作用,确保了导流洞衬砌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如图3所示,内支护8的弧形端外壁设置有加强顶杆81,上支护5的弧形端内壁开设有限位槽52,通过加强顶杆81与限位槽52的嵌入式卡接,将内支护8与上支护5连接,可将内支护8与上支护5进行定位卡接的作用,避免内支护8发生晃动或者偏移的现象,进一步确保了内支护8的支撑稳定。如图3所示,还包括弧形压片82,弧形压片8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弧形压片82等距设置在内支护8的弧形端内壁,三个弧形压片82之间通过分力杆83连接,且分力杆83为三段式交叉结构,三个弧形压片82受到的外界压力会均匀的传导在分力杆83上,使得分力杆83可以分散内支护8所受到的外界压力,进而对导流洞起到安全支撑防护的作用,以确保导流洞在后续开挖时不会出现断面过大的现象,提高了导流洞开挖的施工效率。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支护(1)、下支护(3)和上支护(5);/n所述底支护(1)焊接在下支护(3)的两侧内壁底端;/n所述上支护(5)焊接在下支护(3)的两侧竖直端顶部;/n所述上支护(5)为半圆弧形结构;/n所述下支护(3)的外壁浇筑有下混凝土层(4);/n所述上支护(5)的外壁浇筑有上混凝土层(6),且上混凝土层(6)的内部贯穿连接有若干个锚杆(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支护(1)、下支护(3)和上支护(5);
所述底支护(1)焊接在下支护(3)的两侧内壁底端;
所述上支护(5)焊接在下支护(3)的两侧竖直端顶部;
所述上支护(5)为半圆弧形结构;
所述下支护(3)的外壁浇筑有下混凝土层(4);
所述上支护(5)的外壁浇筑有上混凝土层(6),且上混凝土层(6)的内部贯穿连接有若干个锚杆(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渗水板(51);
所述渗水板(51)设置在上支护(5)的外壁;
所述渗水板(51)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圆形结构的渗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流洞开挖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管(31);
所述排水管(31)嵌设在下支护(3)的内部;
所述排水管(31)的底部开口端延伸至底支护(1)上与排水孔(11)连通;
所述排水管(31)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克凡胡学中刘沐张睿马萌濛韩加安贺之南杨得淼陈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