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8214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包括填充有筏板混凝土的基坑、设置在基坑底部的筏板底筋以及内嵌于筏板混凝土内的井坑内模,所述井坑内模底部设置有抗浮排气孔且井坑内模内部的底面上设置有刮砼组件,井坑内模内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贯穿井坑内模的PVC管振捣孔,所述井坑内模上方固定设置有固定钢管,所述固定钢管的两端与筏板底筋间设置有连接拉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井坑内模上浮、偏移;井坑内模中抗浮排气孔处易形成砼堆积,影响拆模和同剔除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对施工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与持续发展。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施工,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压重的办法抵抗砼浇筑过程中的浮力,实践中此法成功率较低,造成内模上浮、偏移,导致后期砼剔除工作量大,且砼观感成型效果差;此外也会出现基坑坑底砼振捣缺失,砼密实度差,坑底漏水等质量通病,后期堵漏难度大的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在通过下压井坑内模的过程中,即使在抗浮排气孔处增设了封堵溢浆的钢丝网,未完全凝固的砼也会由井坑内模底部的排气孔中溢出,在排气孔处形成堆积,堆积的砼凝固后会给拆模以及拆模后砼的剔除造成困难,加大了施工的工作量且成型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井坑内模上浮、偏移;井坑内模中抗浮排气孔处易形成砼堆积,影响拆模和同剔除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包括填充有筏板混凝土的基坑、设置在基坑底部的筏板底筋以及内嵌于筏板混凝土内的井坑内模,所述井坑内模底部设置有抗浮排气孔且井坑内模内部的底面上设置有刮砼组件,井坑内模内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贯穿井坑内模的PVC管振捣孔,所述井坑内模上方固定设置有固定钢管,所述固定钢管的两端与筏板底筋间设置有连接拉杆。进一步地,所述的井坑内模的外围设置有定位钢筋。进一步地,井坑内模的底模上每1㎡设置有不少于2个的Φ100的抗浮排气孔,所述的抗浮排气孔处井坑内模底部外侧设置有封堵溢浆用的双层钢丝网。进一步地,所述PVC管振捣孔设置在井坑内模内部中间与井坑内模的上下固定,此处井坑内模的底模孔径与PVC管振捣孔内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刮砼组件包括与井坑内模的底模固定的轨道框架、嵌合于轨道框架左右两侧之间且与轨道框架滑动连接的刮斗设置在轨道框架前后两侧的定滑轮以及两根与刮斗连接的绳索,两根所述绳索分别穿过前后两侧的定滑轮后由井坑内模中伸出。进一步地,所述刮斗两侧设置有带有轮缘的滚轮,所述轨道框架左右两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滚轮嵌合于滑槽内且轮缘贴合于滑槽外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通过设置在井坑内模上方设置的固定钢管、设置在固定钢管两端与筏板底筋间的连接拉杆以及在井坑内模底部预留的抗浮排气孔和PVC管振捣孔,来抵抗筏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浮力,与传统压重方式的内模固定方式相比,因连接拉杆和固定钢管的设置而使井坑内模固定不偏移,通过PVC管振捣孔进行振捣并通过抗浮排气孔进行排气;通过刮砼组件的设置,在对井坑内模进行固定下压的同时,对由抗浮排气孔中溢出的筏板混凝土进行及时的刮除,防止逐渐增多筏板混凝土在抗浮排气孔处形成堵塞而影响排气效果或影响后续的拆模和砼剔除工作。本技术的内模装置在整体上提高了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混凝土一次成型的合格率、降低了施工成本且消除其质量通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的井坑内模底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的刮砼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的刮斗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为:1为筏板混凝土,2为基坑,3为筏板底筋,4为井坑内模,5为抗浮排气孔,6为PVC管振捣孔,7为固定钢管,8为连接拉杆,9为定位钢筋,10为刮砼组件,11为轨道框架,12为刮斗,13为绳索,14为轮缘,15为滚轮,16为滑槽,17为定滑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解释说明:如图1~4所示,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包括填充有筏板混凝土1的基坑2、设置在基坑2底部的筏板底筋3以及内嵌于筏板混凝土1内的井坑内模4,所述井坑内模4底部设置有抗浮排气孔5且井坑内模4内部的底面上设置有刮砼组件10,井坑内模4内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贯穿井坑内模4的PVC管振捣孔6,所述井坑内模4上方固定设置有固定钢管7,所述固定钢管7的两端与筏板底筋3间设置有连接拉杆8。具体的,所述的井坑内模4的外围设置有定位钢筋9;井坑内模4的底模上每1㎡设置有不少于2个的Φ100的抗浮排气孔5,所述的抗浮排气孔5处井坑内模4底部外侧设置有封堵溢浆用的双层钢丝网;所述PVC管振捣孔6设置在井坑内模4内部中间与井坑内模4的上下固定,此处井坑内模4的底模孔径与PVC管振捣孔6内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刮砼组件10包括与井坑内模4的底模固定的轨道框架11、嵌合于轨道框架11左右两侧之间且与轨道框架11滑动连接的刮斗12设置在轨道框架11前后两侧的定滑轮17以及两根与刮斗12连接的绳索13,两根所述绳索13分别穿过前后两侧的定滑轮17后由井坑内模4中伸出;所述刮斗12两侧设置有带有轮缘14的滚轮15,所述轨道框架11左右两侧开设有滑槽16,所述滚轮15嵌合于滑槽16内且轮缘14贴合于滑槽16外侧。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井坑内模4为长1000mm、宽1000mm、高1200mm的模板壳;井坑内模4内部以方木和钢管进行加固维持其不变形;Φ100的PVC管作为PVC管振捣孔6设置在井坑内模4内部中间并与井坑内模4的上下固定,井坑内模4底部设置4个抗浮排气孔5,封堵溢浆用双层钢丝网通过铁皮压紧并固定在抗浮排气孔5处井坑内模4的底部外侧;根据施工图纸在基坑1内设置4㎝厚度的钢筋保护层,并安装固定井坑内模4的定位钢筋9,吊装井坑内模4后将连接拉杆8与顶部固定钢管7锁定,实现本技术的内模装置的安装。在井坑内模4初步安装固定完成后,拉动伸出井坑内模4外的其中一根绳索13,使绳索13拉动刮斗12沿滑槽16滑动到滑槽16一端,再拉动另一根绳索13使刮斗12对井坑内模4底部进行刮扫,每次刮扫时交替拉动两根绳索135-10次,刮斗12对抗浮排气孔5处溢出的筏板混凝土1进行及时刮除,防止其在抗浮排气孔5处形成堆积,及时刮除掉的筏板混凝土1则凝固形成碎块状固体而不影响拆模及多余混凝土的剔除,视筏板混凝土1的凝固情况进行多次刮扫。在具体使用时,通过设置在井坑内模4上方的固定钢管7、设置在固定钢管7两端与筏板底筋3间的连接拉杆8以及在井坑内模4底部预留的抗浮排气孔5和PVC管振捣孔6,来抵抗筏板混凝土1浇筑过程中的浮力,与传统压重方式的内模固定方式相比,因连接拉杆8和固定钢管7的设置而使井坑内模4固定不偏移,通过预留的PVC管振捣孔6进行振捣并通过抗浮排气5孔进行排气;通过刮砼组件10的设置,在对井坑内模4进行固定下压的同时,对由抗浮排气孔5中溢出的筏板混凝土1进行及时的刮除,防止逐渐增多筏板混凝土1在抗浮排气孔5处形成堵塞而影响排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包括填充有筏板混凝土(1)的基坑(2)、设置在基坑(2)底部的筏板底筋(3)以及内嵌于筏板混凝土(1)内的井坑内模(4),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坑内模(4)底部设置有抗浮排气孔(5)且井坑内模(4)内部的底面上设置有刮砼组件(10),井坑内模(4)内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贯穿井坑内模(4)的PVC管振捣孔(6),所述井坑内模(4)上方固定设置有固定钢管(7),所述固定钢管(7)的两端与筏板底筋(3)间设置有连接拉杆(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包括填充有筏板混凝土(1)的基坑(2)、设置在基坑(2)底部的筏板底筋(3)以及内嵌于筏板混凝土(1)内的井坑内模(4),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坑内模(4)底部设置有抗浮排气孔(5)且井坑内模(4)内部的底面上设置有刮砼组件(10),井坑内模(4)内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贯穿井坑内模(4)的PVC管振捣孔(6),所述井坑内模(4)上方固定设置有固定钢管(7),所述固定钢管(7)的两端与筏板底筋(3)间设置有连接拉杆(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坑内模(4)的外围设置有定位钢筋(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筏板基础电梯井坑、集水坑内模装置,其特征在于,井坑内模(4)的底模上每1㎡设置有不少于2个的Φ100的抗浮排气孔(5),所述的抗浮排气孔(5)处井坑内模(4)底部外侧设置有封堵溢浆用的双层钢丝网。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凤宝高和生孙聪聪连先兵王红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