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67711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针对现有的穿至血管对壁时,对血管外软组织损伤较大,易造成血肿;在将外套管退至血管腔内的过程中,易完全退出血管外,导致穿刺失败;穿到血管内膜,送进导丝后造成夹层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包括针芯,针芯包括针管,针管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针头,针管远离针头的一端连接有透明结构的针柄,针芯的外部套接有套管,套管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套管头,套管远离套管头的一端连接有套管尾,且套管头与针头的弧度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穿至血管对壁时,通过设置的针头以及套管头设置的弧度,可减少对组织损伤,减少血肿发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
技术介绍
目前,医院心内科介入常用的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由针芯和外套管组成,针芯多为空心针,针尖锐利,成一斜面,露出外套管之外。外套管为塑料制成,常用穿刺法为“对壁穿透法”,即穿刺针针芯连同外套管一起刺入血管对壁,拔除针芯后,将外套管慢慢退至血管腔内,再顺着外套管管腔送入导丝。而针芯和外套管皆为直的,在操作上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穿至血管对壁时,对血管外软组织损伤较大,易造成血肿;2:在将外套管退至血管腔内的过程中,易完全退出血管外,导致穿刺失败;3:穿到血管内膜,送进导丝后造成夹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的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解决了穿至血管对壁时,对血管外软组织损伤较大,易造成血肿;在将外套管退至血管腔内的过程中,易完全退出血管外,导致穿刺失败;穿到血管内膜,送进导丝后造成夹层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包括针芯,所述针芯包括针管,针管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针头,所述针管远离针头的一端连接有透明结构的针柄,针芯的外部套接有套管,套管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套管头,套管远离套管头的一端连接有套管尾,且套管头与针头的弧度相同,所述套管尾的内部设置有卡口,且套管尾与针柄相配合,所述套管的内侧壁开设有凹型结构的回血槽,且回血槽位于针芯的上方,所述套管的外侧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的一侧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部设置有限位机构。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第一通孔两侧侧壁的对称设置的滑轨,滑轨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的一侧侧壁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两侧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对称设置的凹槽。优选的,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凹槽处于两个所述滑轨之间,所述凹槽的一侧侧壁连接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卡位板。优选的,所述套管的外侧壁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凸起,且套管在第二通孔内滑动设置。优选的,所述针头的弧度为15-20°,所述套管头与针头切面平行,且套管头长度小于针头长度。本技术中1:穿至血管对壁时,通过设置的针头以及套管头设置的弧度,可减少对组织损伤,减少血肿发生率;2:由于套管头有弧度,在退至血管腔后,不会因不慎而退出血管外,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3:通过设置的回血槽,能够便于观察是否穿刺至指定位置,便于下一步进行导丝操作,防止出现夹层等情况;4:通过设置的限位板以及限位机构,能够防止工作人员用力过大,导致穿刺针穿刺过深等情况;本技术穿至血管对壁时,通过设置的针头以及套管头设置的弧度,可减少对组织损伤,减少血肿发生率,由于套管有弧度,在退至血管腔后,不会因不慎而退出血管外,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通过设置的回血槽,能够便于观察是否穿刺至指定位置,便于下一步进行导丝操作,防止出现夹层等情况;通过设置的限位板以及限位机构,能够防止工作人员用力过大,导致穿刺针穿刺过深等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的针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的套管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的套管和针芯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的针头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的针芯与套管尾连接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的限位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的第一通孔结构侧视图;图8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的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提出的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的穿刺针穿入血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针芯、101针管、102针头、103针柄、2套管、3套管头、4套管尾、5回血槽、6限位板、7第一通孔、8滑轨、9滑块、10第二通孔、11凸起、12凹槽、13弹簧、14卡位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9,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包括针芯1,针芯1包括针管101,针管101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针头102,针管101远离针头102的一端连接有透明结构的针柄103,针芯1的外部套接有套管2,套管2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套管头3,套管2远离套管头3的一端连接有套管尾4,且套管头3与针头102的弧度相同,套管尾4的内部设置有卡口,且套管尾4与针柄103相配合,套管2的内侧壁开设有凹型结构的回血槽5,且回血槽5位于针芯1的上方,套管2的外侧设置有限位板6,限位板6的一侧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7,第一通孔7内部设置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第一通孔7两侧侧壁的对称设置的滑轨8,滑轨8之间滑动连接有滑块9,滑块9的一侧侧壁开设有第二通孔10,第一通孔7的两侧侧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对称设置的凹槽12,位于同一侧的凹槽12处于两个滑轨8之间,凹槽12的一侧侧壁连接有弹簧13,弹簧13的另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卡位板14,套管2的外侧壁连接有对称设置的凸起11,且套管2在第二通孔10内滑动设置,针头102的弧度为15-20°,套管头3与针头102切面平行,且套管头3长度小于针头102长度。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实施例:尾端成弧度的穿刺针连同套管2一起刺入血管对壁(a),更容易顺着血管走向穿入血管腔内,当见到回血后,继续往前送(b),此时针芯1连带套管尾3已经穿过血管对侧,到了血管外组织中,因套管尾3为成弧度的斜面,可减少对组织损伤,减少血肿发生率,拔除针芯1后,将套管2慢慢退至血管腔的过程中(c),由于套管尾3有弧度,在退至血管腔后,不会因不慎而退出血管外,故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将套管2退至血管腔内(d),此时套管2的卡口即会往外涌血,提示套管2正处于血管内,穿刺成功,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包括针芯(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芯(1)包括针管(101),针管(101)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针头(102),所述针管(101)远离针头(102)的一端连接有透明结构的针柄(103),针芯(1)的外部套接有套管(2),套管(2)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套管头(3),套管(2)远离套管头(3)的一端连接有套管尾(4),且套管头(3)与针头(102)的弧度相同,所述套管尾(4)的内部设置有卡口,且套管尾(4)与针柄(103)相配合,所述套管(2)的内侧壁开设有凹型结构的回血槽(5),且回血槽(5)位于针芯(1)的上方,所述套管(2)的外侧设置有限位板(6),限位板(6)的一侧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7),第一通孔(7)内部设置有限位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包括针芯(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芯(1)包括针管(101),针管(101)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针头(102),所述针管(101)远离针头(102)的一端连接有透明结构的针柄(103),针芯(1)的外部套接有套管(2),套管(2)的一端连接有弧形结构的套管头(3),套管(2)远离套管头(3)的一端连接有套管尾(4),且套管头(3)与针头(102)的弧度相同,所述套管尾(4)的内部设置有卡口,且套管尾(4)与针柄(103)相配合,所述套管(2)的内侧壁开设有凹型结构的回血槽(5),且回血槽(5)位于针芯(1)的上方,所述套管(2)的外侧设置有限位板(6),限位板(6)的一侧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7),第一通孔(7)内部设置有限位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桡动脉套管型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第一通孔(7)两侧侧壁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智桓陈荣黎土娣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