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6193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59
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循环系统和电池,冷却循环系统包括换热装置,电池冷却系统还包括均温循环系统,均温循环系统包括均温装置和第一泵,所述均温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和所述换热装置之间,均温装置的进口与第一泵的出口相连接,第一泵的进口与均温装置的出口相连接,均温装置的一侧与电池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均温装置的另一侧与换热装置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在工作时,换热装置与均温装置进行热交换,均温装置与电池进行热交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电池冷却系统中,在换热装置和电池之间设置均温装置,换热装置通过均温装置与电池间接地换热,提高了换热装置与电池之间的传热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冷却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或混动汽车的电池充放电时会产生热量,一般需要通过电池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系统包括电池冷却装置,通过电池冷却装置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装置一般通过导热垫与电池组件热接触。随着对电池性能的挖掘,目前的电池对于温度均匀性有更大的需求,如何提供一种电池的温度均匀性较高的电池冷却系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电池冷却系统,所述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循环系统和电池,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包括换热装置,所述电池冷却系统还包括均温循环系统,所述均温循环系统包括均温装置和第一泵,所述均温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和所述换热装置之间,所述均温装置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泵的出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泵的进口与所述均温装置的出口相连接,所述均温装置的一侧与所述电池直接或者间接接触,所述均温装置的另一侧与所述换热装置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在工作时,所述换热装置与所述均温装置进行热交换,所述均温装置与所述电池进行热交换。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电池冷却系统中,包括冷却循环系统和均温循环系统,温循环系统包括均温装置和第一泵,在换热装置和电池之间设置均温装置,换热装置通过均温装置与电池间接地换热,提高了换热装置与电池之间的传热均匀性,可以提高电池的温度均匀性。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系统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系统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系统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系统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池、换热装置以及均温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所示电池、换热装置以及均温装置沿A-A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5所示电池、换热装置以及均温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5所示电池、换热装置以及均温装置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电池冷却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循环系统和电池5,冷却循环系统包括换热装置3,电池冷却系统还包括均温循环系统,均温循环系统和冷却循环系统相互独立。需要说明的是,“相互独立”是指内部流道是独立且不连通的。均温循环系统包括均温装置1和第一泵105,均温装置1的进口与第一泵105的出口相连接,第一泵105的进口与均温装置1的出口相连接,均温装置1的一侧与电池5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均温装置1的另一侧与换热装置3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在工作时,换热装置3与均温装置1进行热交换,均温装置与电池5进行热交换。可由第一泵驱动均温循环系统,此时均温装置1内的流体处于流动状态,流动过程中,均温装置1内的流体的冷热部分可发生混合,因此可使得均温装置1的温度均匀性相对较好。此外,在第一泵105中,流体的冷热部分也可发生混合。均温循环系统内的流体可为液体,例如水-乙二醇混合物。在均温循环系统中并没有规定流体的相态的变化,但原则上是可行的。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06、冷凝器107、蒸发器109、第二节流装置103和第一节流装置102,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的进口连接,第二节流装置103和第一节流装置102的进口分别与冷凝器的出口连接,第二节流装置103的出口与蒸发器的进口连接,蒸发器109的出口与压缩机的进口连接,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换热装置的进口连接,换热装置的出口与压缩机的进口连接。此时,冷却循环系统内的流体为制冷剂,例如R134a、R744等。制冷剂在经过换热装置时可吸热,即可间接冷却电池5。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即两个连接的部件之间也可能设置有其它零部件,例如过滤器、储液器、气液分离器、电磁阀等。蒸发器109可与车仓118换热,调节车仓118的温度。如图2所示,在电池冷却系统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均温循环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均温装置1。如图6所示,各均温装置1包括第一板片13和第二板片12,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固定且连接处密封,均温装置1内形成有第一流道16,第一板片13包括第一板面11,第二板片12包括第二板面19,第一板面与电池5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均温装置1还包括第一接口14和第二接口15,第一接口与第一流道16的一端连通,第二接口与第一流道16的另一端连通,各均温装置1的第一接口与第一泵的出口相连接,第一泵的进口与各均温装置的第二接口相连接。换热装置3的数量也可为至少两个,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至少两个第一节流装置102,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的进口连接,各第一节流装置102的进口分别与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各第一节流装置102的出口与对应的换热装置3的进口连接,各换热装置的出口分别于压缩机的进口连接。电池冷却系统可同时对多个电池5进行冷却。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即两个连接的部件之间也可能设置有其它零部件,例如过滤器、储液器、气液分离器、电磁阀等。如图3所示,在电池冷却系统的又一种实施方式中,换热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06、冷凝器107和第一节流装置102,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的进口连接,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分别与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各换热装置的进口分别与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连接,各换热装置的出口分别于压缩机的进口连接。即冷却循环系统分出的多个分支共用同一个第一节流装置102,可相对减少节流装置的数量,降低系统复杂度。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即两个连接的部件之间也可能设置有其它零部件,例如过滤器、储液器、气液分离器、电磁阀等。电池冷却系统可设置于车辆中,在电池放电时对电池进行冷却。电池冷却系统也可设置于电池充电站中,在电池充电时对电池进行冷却。在低温环境下,需要将电池加热至合适的工作温度。如图4所示,均温循环系统还包括电加热元件115,电加热元件115与均温装置1的进口连接。电加热元件115可为电加热丝或PTC加热器。在电池温度过低时,电加热元件115通电,电加热元件115对均温循环内的流体加热,第一泵驱动均温循环系统内的流体,流体流至均温装置1中对电池5进行加温。电加热元件115与均温装置1的进口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即两个连接的部件之间也可能设置有其它零部件,例如电磁阀、水泵等。在电池冷却系统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电加热元件也可与电池直接接触。如图5至图7所示,在均温装置1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均温装置1包括第一板片13和第二板片12。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固定且连接处密封,均温装置1内形成有第一流道16,第一板片13包括第一板面11,第二板片12包括第二板面19,第一板面与电池5直接或者间接接触。需要说明的是,“间接接触”指的是电池5与第一板面11之间可设置有其它部件,例如导热垫、粘合材料等。均温装置1设置于换热装置3与电池5之间,换热装置3包括第三板片31和第四板片32,换热装置3内形成有第二流道36。换热装置3还包括第三接口34和第四接口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冷却系统,所述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循环系统和电池(5),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包括换热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冷却系统还包括均温循环系统,所述均温循环系统包括均温装置(1)和第一泵(105),所述均温装置(1)设置于所述电池(5)和所述换热装置之间,所述均温装置(1)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泵(105)的出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泵(105)的进口与所述均温装置(1)的出口相连接,所述均温装置(1)的一侧与所述电池(5)直接或者间接接触,所述均温装置(1)的另一侧与所述换热装置(3)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在工作时,所述换热装置(3)与所述均温装置(1)进行热交换,所述均温装置与所述电池(5)进行热交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冷却系统,所述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循环系统和电池(5),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包括换热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冷却系统还包括均温循环系统,所述均温循环系统包括均温装置(1)和第一泵(105),所述均温装置(1)设置于所述电池(5)和所述换热装置之间,所述均温装置(1)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泵(105)的出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泵(105)的进口与所述均温装置(1)的出口相连接,所述均温装置(1)的一侧与所述电池(5)直接或者间接接触,所述均温装置(1)的另一侧与所述换热装置(3)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在工作时,所述换热装置(3)与所述均温装置(1)进行热交换,所述均温装置与所述电池(5)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循环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均温装置(1),各所述均温装置(1)包括第一板片(13)和第二板片(12),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固定且连接处密封,所述均温装置(1)内形成有第一流道(16),所述第一板片(13)包括第一板面(11),所述第二板片(12)包括第二板面(19),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电池(5)直接或者间接接触;所述均温装置(1)还包括第一接口(14)和第二接口(15),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流道(16)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流道(16)的另一端连通,各所述均温装置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泵的出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泵的进口与各所述均温装置的第二接口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06)、冷凝器(107)、蒸发器(109)、第二节流装置(103)和第一节流装置(102),所述压缩机(106)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107)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03)和第一节流装置(102)的进口分别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03)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109)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换热装置的进口连接,所述换热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06)、冷凝器(107)和至少两个第一节流装置(102),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连接,各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分别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各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对应的换热装置的进口连接,各所述换热装置(3)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06)、冷凝器(107)和第一节流装置(102),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分别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各所述换热装置(3)的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连接,各所述换热装置(3)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06)、冷凝器(107)、蒸发器(109)、第二节流装置(103)和第一节流装置(102),所述压缩机(106)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10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