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充电站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47030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27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充电站,该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充电站热管理系统,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和电池换热流路,电池换热流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出口和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一入口连通,电池换热流路能够使得电池包设置在电池换热流路上;充电站热管理系统包括蓄冰池、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制冰格以及制冰机组,蓄冰池上的蓄冰池第一入口经由第一流路与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出口连接,蓄冰池上的蓄冰池第一出口经由第二流路与第一板式换热器的第二入口连接,制冰格的内部中空以形成蒸发腔,制冰格的外壁上形成有多个向内凹陷的制冰槽,制冰机组设置为能够向蒸发腔输送冷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充电站
本公开涉及电池包热管理
,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充电站。
技术介绍
当电动车在充电过程时,电动车的电池包的温度会不断上升,若电池包的温度过高,超过其适宜的充电温度,则会影响电池包的使用寿命,甚至导致电池包有起火、爆炸的可能。在现有技术中,当电池包充电时,一般通过风冷散热器向电池包吹风来实现电池包与外界空气的换热,进而为电池包降温;或者,通过车辆上的车载空调系统的冷量为电池包冷却。然而,对于利用风冷散热器为电池包冷却的技术方案而言,在外界温度较高、电池包与外界空气的温差较小时,电池包的冷却效果较差,甚至外界空气的温度高于电池包的温度时,反而会对电池包进行加热,增加电池包爆炸起火的可能性;对于利用车载空调系统的冷量为电池包冷却的技术方案而言,在电池包充电时,乘员舱并无制冷需求,但车载空调系统仍需运行,增加了车辆的能耗负担。无论是利用风冷散热器还是利用车载空调系统的冷量为电池包冷却的技术方案而言,都是利用了车辆上的设备为电池包提供冷量,电池包需要一边充电一边为风冷散热器或车载空调系统供电,增加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102)和电池换热流路(103),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构造为能够使得车辆的电池包(101)设置在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上;/n充电站热管理系统(200),包括蓄冰池(201)、第一流路(202)、第二流路(203)、制冰格(216)以及制冰机组,所述蓄冰池(20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蓄冰池第一入口(E)和蓄冰池第一出口(F),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100),包括第一板式换热器(102)和电池换热流路(103),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构造为能够使得车辆的电池包(101)设置在所述电池换热流路(103)上;
充电站热管理系统(200),包括蓄冰池(201)、第一流路(202)、第二流路(203)、制冰格(216)以及制冰机组,所述蓄冰池(20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蓄冰池第一入口(E)和蓄冰池第一出口(F),所述蓄冰池第一入口(E)经由所述第一流路(202)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二出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蓄冰池第一出口(F)经由所述第二流路(203)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二入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制冰格(216)的内部中空以形成蒸发腔(2161),所述制冰格(216)的外壁上形成有多个向内凹陷的制冰槽(2162),所述制冰机组设置为能够向所述蒸发腔(2161)输送冷媒。


2.一种充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站热管理系统(200),所述充电站热管理系统(200)包括蓄冰池(201)、第一流路(202)、第二流路(203)、制冰格(216)以及制冰机组,所述蓄冰池(201)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蓄冰池第一入口(E)和蓄冰池第一出口(F),所述第一流路(202)的第一端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上的车载电池热管理系统(100)中的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二出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第一流路(202)的第二端与所述蓄冰池第一入口(E)连通,所述第二流路(203)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板式换热器(102)的第二入口可脱离地连接,所述第二流路(203)的第二端与所述蓄冰池第一出口(F)连通;
所述制冰格(216)的内部中空以形成蒸发腔(2161),所述制冰格(216)的外壁上形成有多个向内凹陷的制冰槽(2162),所述制冰机组设置为能够向所述蒸发腔(2161)输送冷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池(201)内设置有滤网(220),所述滤网(220)将所述蓄冰池(201)内部分割成储冰腔(2011)和集水腔(2012),所述制冰格(216)位于所述储冰腔(2011),以使从所述制冰槽(2162)中脱出的冰块能够掉落到所述滤网(220)上,所述蓄冰池第一入口(E)与所述储冰腔(2011)连通,所述蓄冰池第一出口(F)与所述集水腔(201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站热管理系统(200)还包括第一水泵(204),所述第一水泵(204)用于将所述集水腔(2012)内的冷却液泵送至所述制冰槽(2162)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机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蓄冰池(201)内的洒水管(217),所述第一水泵(204)的入口与所述集水腔(2012)连通,所述第一水泵(204)的出口与所述洒水管(217)的入口连通,所述洒水管(217)上形成有多个喷口,每个所述喷口与至少一个所述制冰槽(2162)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站,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制冰槽(2162)以矩形阵列的方式分布在所述制冰格(216)上,且每个所述制冰槽(2162)的开口均朝向所述蓄冰池(201)的侧壁,每个所述喷口与每列制冰槽(2162)中最顶部的制冰槽(2162)一一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腔(2012)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221),所述液位传感器(221)用于检测所述集水腔(2012)内的冷却液的液位。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站热管理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冰层厚度检测器(218),一个所述冰层厚度检测器(218)与一个所述制冰槽(2162)对应设置,所述冰层厚度检测器(218)用于检测与其对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永祥雷晓钧吕文春吕书军陈玲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