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52280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包括导轨、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导轨间设置一号板单元连接轴、二号板单元连接轴、三号板单元连接轴、四号板单元连接轴、五号板单元连接轴、六号板单元连接轴、七号板单元连接轴,相邻连接轴间设置一号补偿板单元、二号补偿板单元、三号补偿板单元、四号补偿板单元、五号补偿板单元、六号补偿板单元,七号板单元连接轴连接七号补偿板单元;板单元回收结构包括前端侧装电机、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卷轴、回收架;板单元拉出结构包括后端侧装电机、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主动链轮、过渡链轮、链条、链条箱;纵倾调节结构由电动液压推杆组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速水陆两栖车水上运动的减阻节能装置设计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包含车辆底板完整性补偿与可调式尾部阻流板的减阻装置,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水陆两栖车越来越朝着高速化的方向发展,但相较于一般船艇,两栖车重量密度大,吃水深,并且由于车轮等结构的布置要求,其车体不能呈现出完整的流线型,而多数两栖车采用车轮的旋转或直立抬升结构,对于速度显著提升后的航行工况,其减阻效果已不够充分;此外由于两栖车整体长宽比较小,在高速航行时容易出现纵倾角过大且不稳定现象,对阻力与航行稳定性有较大影响。两栖车水下结构型线特征的好坏对其性能影响巨大,国外发展较好的高速两栖车,其速度可达70-80km/h,除了配备优良的动力推进系统之外,都具有良好的底部滑行面结构,其完整的流线型特征不仅能减小形状阻力,并且能够给车辆提供更大的动升力,减小整体吃水,极大改善车辆航行状态与快速性能;此外高性能船艇一般使用压浪板、尾楔形板以及截流板作为常用的节能装置,调节高速航行下的纵倾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陆两栖车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7)、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n所述导轨(7)设置为两根,且相互平行,分别位于车辆后轮两侧,贴合车辆底板(14)底面布置,导轨(7)首端延伸至主车体(17)内部,末端设置为半封闭结构,允许链条(10)通过的同时阻止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从末端滑出;两根导轨(7)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可沿其运动的一号板单元连接轴(6a)、二号板单元连接轴(6b)、三号板单元连接轴(6c)、四号板单元连接轴(6d)、五号板单元连接轴(6e)、六号板单元连接轴(6f)、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相邻两根板单元连接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车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7)、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
所述导轨(7)设置为两根,且相互平行,分别位于车辆后轮两侧,贴合车辆底板(14)底面布置,导轨(7)首端延伸至主车体(17)内部,末端设置为半封闭结构,允许链条(10)通过的同时阻止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从末端滑出;两根导轨(7)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可沿其运动的一号板单元连接轴(6a)、二号板单元连接轴(6b)、三号板单元连接轴(6c)、四号板单元连接轴(6d)、五号板单元连接轴(6e)、六号板单元连接轴(6f)、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相邻两根板单元连接轴之间均设置有补偿板单元,由前至后依次为一号补偿板单元(5a)、二号补偿板单元(5b)、三号补偿板单元(5c)、四号补偿板单元(5d)、五号补偿板单元(5e)、六号补偿板单元(5f),所述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一侧连接六号补偿板单元(5f),另一侧连接七号补偿板单元(5g);
所述板单元回收结构位于后轮窝前部的主车体(17)内,包括前端侧装电机(1a)、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卷轴(3)、回收架(4),所述前端侧装电机(1a)经过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连接到卷轴(3),所述回收架(4)固定于卷轴(3)之上并随其旋转,且回收架(4)与一号板单元连接轴(6a)固定连接;
所述板单元拉出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17)内,包括后端侧装电机(1b)、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主动链轮(9)、过渡链轮(8)、链条(10)、链条箱(11),所述主动链轮(9)、过渡链轮(8)、链条(10)均设置两个,两个主动链轮(9)通过连接杆固连,后端侧装电机(1b)通过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连接到主动链轮(9),每条所述链条(10)一端均固连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并经过渡链轮(8)和主动链轮(9)然后回到链条箱(11),每条所述链条(10)另一端均固连于链条箱(11)内侧底部;
所述纵倾调节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17)内,由电动液压推杆组(12)构成,其输出端伸出车辆底板(14)之下,用于调节七号补偿板单元(5g)的纵向倾角;
所述集成控制器(13)分别控制前端侧装电机(1a)和后端侧装电机(1b)的驱动、电动液压推杆组(12)的伸缩、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a)和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2b)的连接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补偿板单元(5a)、二号补偿板单元(5b)、三号补偿板单元(5c)、四号补偿板单元(5d)、五号补偿板单元(5e)、六号补偿板单元(5f)、七号补偿板单元(5g)的宽度均小于两根导轨(7)之间的间距,其位置均在轴径方向固定,均可绕各自连接的板单元连接轴进行旋转,各板单元连接轴两端均伸入导轨(7)之中,通过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结构的驱动沿导轨(7)移动,带动各补偿板单元的伸出或回收,以实现轮窝处车辆底板(14)的补偿或收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10)长度允许七号板单元连接轴(6g)运动到导轨(7)前端。


4.一种水陆两栖车,包括主车体(17),所述主车体(17)底部设置有前轮及其轮窝(16)和后轮及其轮窝(15),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后轮及其轮窝(15)处均设置有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18),所述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18)包括导轨(7)、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蕾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