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缝后缘襟翼机构的直升机旋翼桨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715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缝后缘襟翼机构的直升机旋翼桨叶,包含桨叶本体和若干后缘襟翼模块;后缘襟翼模块包含壳体、驱动器、推拉杆、驱动杆、安装平台、第一柔性铰链、第二柔性铰链、后缘襟翼和密封片。驱动器产生动态直线位移输出;驱动器、推拉杆、驱动杆、后缘襟翼依次相连,驱动器产生的力和位移输出传递到后缘襟翼;后缘襟翼通过第二柔性铰链与安装平台相连,并通过第二柔性铰链将推拉杆的直线往复运动转换为后缘襟翼偏转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直升机后缘襟翼主动控制旋翼,通过后缘襟翼动态偏转,动态改变桨叶气动载荷分布,抑制直升机旋翼振动载荷,或通过声场对消的方法抑制旋翼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无缝后缘襟翼机构的直升机旋翼桨叶
本技术涉及直升机旋翼振动和噪声主动控制领域,尤其涉及基于无缝后缘襟翼机构的直升机旋翼桨叶。
技术介绍
与其他类型的飞行器相比,直升机同时具备垂直起降和高效悬停等特点,在民用和军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直升机的使用过程中,其振动和噪声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给直升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直升机在前飞状态下,旋翼处在不对称的复杂工作环境中,前行侧桨叶激波、后行侧桨叶动态失速以及反流区等现象使旋翼产生较强的振动和噪声。较强的振动和噪声问题不仅影响直升机驾乘人员的舒适性,还会对直升机结构寿命以及机载设备的可靠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降低直升机振动和噪声水平一直是直升机研究的热点。旋翼是直升机振动和噪声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在旋翼上采取抑制措施,从源头上抑制直升机振动和噪声。应用于旋翼上的直升机旋翼控制技术主要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振动控制技术两类,其中被动式振动控制技术,如双线摆动力吸振器和离线摆吸振器,已在多种现役直升机型号中得到工程应用,显著地降低了直升机振动。虽然被动式旋翼振动控制技术具有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无缝后缘襟翼机构的直升机旋翼桨叶,其特征在于,包含桨叶本体和若干后缘襟翼模块;/n所述后缘襟翼模块包含壳体、驱动器、推拉杆、驱动杆、安装平台、第一柔性铰链、第二柔性铰链、后缘襟翼和密封片;/n所述壳体为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中空体;所述安装平台一端和所述壳体的开口端固连,且安装平台两端之间设有供所述驱动杆穿过的通孔;/n所述驱动器固定在所述壳体中,其输出端和所述推拉杆的一端固连相连;/n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和所述推拉杆的另一端固连,另一端穿过安装平台通过所述第一柔性铰链和所述后缘襟翼的首部相连,用于将驱动器的驱动力和位移传递到后缘襟翼;/n所述后缘襟翼的上表面靠近安装平台的一端通过第二柔性铰...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无缝后缘襟翼机构的直升机旋翼桨叶,其特征在于,包含桨叶本体和若干后缘襟翼模块;
所述后缘襟翼模块包含壳体、驱动器、推拉杆、驱动杆、安装平台、第一柔性铰链、第二柔性铰链、后缘襟翼和密封片;
所述壳体为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中空体;所述安装平台一端和所述壳体的开口端固连,且安装平台两端之间设有供所述驱动杆穿过的通孔;
所述驱动器固定在所述壳体中,其输出端和所述推拉杆的一端固连相连;
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和所述推拉杆的另一端固连,另一端穿过安装平台通过所述第一柔性铰链和所述后缘襟翼的首部相连,用于将驱动器的驱动力和位移传递到后缘襟翼;
所述后缘襟翼的上表面靠近安装平台的一端通过第二柔性铰链和所述安装平台上表面粘接,使得所述后缘襟翼能够绕第二柔性铰链作偏转运动;所述第二柔性铰链配合第一柔性铰链将驱动杆的直线运动转换为后缘襟翼偏转运动;
所述安装平台远离壳体的一端在其通孔下方设有和所述密封片配合的安装槽;
所述的密封片一端和所述后缘襟翼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卫东周金龙董凌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