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253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该微流控芯片具有上游腔、液体分配流道和下游腔。该微流控芯片通过液体分配流道将上游腔内加入的溶液分配到下游腔中,与出液端连接的下游腔用于供液体分配流道将液体排净,该液体分配流道在靠近其出液端的一段与微流控芯片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在靠近其进液端的一段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这样在将溶液离心分配时,溶液进入液体分配流道之后,在靠近进液端所受的离心力小于在靠近出液端所受到的离心力,因而在整个液体分配流道会形成一股推力持续地推动溶液向出液端运动,这样可以达到减少管道内液体残留,并有利于彻底排空管道内液体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控芯片
本技术涉及体外诊断
,尤其是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体外诊断(InVitroDiagnosis,IVD)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仪器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等的过程。体外诊断按照方法学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三大类,以及从生化、免疫和分子诊断中分化出来的床旁快速诊断POCT(point-of-caretesting)。一般的POCT诊断方式在测试通量上较低,一般一次只能测验一个或几个样本,一个或几个项目。微流控芯片技术(Microfluidics)能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极大的提高了检测效率,同时具有小型化和自动化等优点,因而在POCT领域中应有越来越广泛。离心式微流控芯片是指将化学分析过程中涉及的阀、流动管道、混合反应器、分离装置、检测装置等集成到CD状的微流控芯片上,以离心力为驱动力,实现对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操作的分析系统。因离心式微流控芯片具有加工方便,操作简便的特性,在微流控芯片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离心式微流控芯片中一些流动管道的设计通常采用的是圆弧的形式,由于离心式微流控芯片对流动管道中液体的驱动采用的是离心力的方式,因而,在同一圆弧管道中液体所受离心力是相同的,在检测时常常出现流动管道内液体排不干净的情况,特别是在低转速离心运动中,存在液体流动较慢,残留较多的情况,而且,流动管道内残留的液体还会直接影响到后期定量、反应、分离等操作,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管道结构来解决管道内液体残留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管道内液体残留、甚至能够排净管道内液体的微流控芯片。一种微流控芯片,具有上游腔、液体分配流道和下游腔,所述上游腔通过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与所述下游腔连通,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旋转中心,所述液体分配流道整体为绕所述旋转中心的弯曲结构,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上游腔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下游腔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所述液体分配流道的两端分别为进液端和出液端,所述进液端与所述上游腔连接,所述出液端至少连接有一个所述下游腔,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中在靠近所述出液端的一段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在靠近所述进液端的一段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从所述进液端至所述出液端,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逐渐增大为连续式逐渐增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逐渐增大为阶段式逐渐增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分配流道具有多段流道段,相邻的所述流道段通过过渡段首尾连接;各所述流道段的各处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一致,或者各所述流道段的靠近所述出液端的一段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靠近所述进液端的一段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优选地,从靠近进液端的一端至靠近所述的出液端的一端,各所述流道段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的各腔和各流道均靠近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同一侧表面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上游腔和所述下游腔设在靠近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液体分配流道设在靠近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进液端与所述上游腔通过第一渗透孔连接,所述出液端通过第二渗透孔与相应的所述下游腔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分配流道在所述进液端与所述出液端之间的区段也连接有下游腔,该区段的下游腔也设在靠近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且与所述液体分配流道通过第三渗透孔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三渗透孔的靠近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位于所述液体分配流道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游腔为具有进样孔的加样腔;所述下游腔包括废液腔和定量腔,所述废液腔与所述出液端连接,所述定量腔与所述液体分配流道的位于所述进液端与所述出液端之间的区段连接,优选地,所述定量腔有多个,多个所述定量腔沿所述液体分配流道间隔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样腔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所述加样腔的一端设有所述进样孔,所述加样腔的另一端与所述液体分配流道通过第一微流道连接;和/或所述加样腔在与所述液体分配流道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较所述加样腔与所述液体分配流道的连接位置以及较所述进样孔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和/或所述废液腔通过第二微流道与所述液体分配流道的出液端连接;和/或所述废液腔设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通过第三微流道与所述废液腔连接,所述第二透气孔较所述废液腔整体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和/或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与所述定量腔之间通过第四微流道连接。上述微流控芯片通过液体分配流道将上游腔内加入的溶液分配到下游腔中,与出液端连接的下游腔用于供液体分配流道将液体排净,该液体分配流道在靠近其出液端的一段与微流控芯片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在靠近其进液端的一段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这样在将溶液离心分配时,溶液进入液体分配流道之后,在靠近进液端所受的离心力小于在靠近出液端所受到的离心力,因而在整个液体分配流道会形成一股推力持续地推动溶液向出液端运动,这样可以达到减少管道内液体残留,并有利于彻底排空管道内液体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和图2分别为实施例1的微流控芯片的正面和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图6为实施例1的微流控芯片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图7和图8分别为实施例2的微流控芯片的正面和背面结构示意图;图9和图10分别为实施例3的微流控芯片的正面和背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微流控芯片100,其包括加样腔110、液体分配流道120、定量腔130和废液腔140。加样腔110通过液体分配流道120与定量腔130和废液腔140连接,液体分配流道130用于将加样腔110内的样本溶液分配到定量腔130和废液腔140中。微流控芯片100的中部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具有旋转中心101。该微流控芯片100为离心式微流控芯片,通过离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具有上游腔、液体分配流道和下游腔,所述上游腔通过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与所述下游腔连通,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旋转中心,所述液体分配流道整体为绕所述旋转中心的弯曲结构,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上游腔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下游腔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所述液体分配流道的两端分别为进液端和出液端,所述进液端与所述上游腔连接,所述出液端至少连接有一个所述下游腔,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中在靠近所述出液端的一段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在靠近所述进液端的一段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具有上游腔、液体分配流道和下游腔,所述上游腔通过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与所述下游腔连通,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旋转中心,所述液体分配流道整体为绕所述旋转中心的弯曲结构,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上游腔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下游腔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所述液体分配流道的两端分别为进液端和出液端,所述进液端与所述上游腔连接,所述出液端至少连接有一个所述下游腔,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中在靠近所述出液端的一段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在靠近所述进液端的一段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进液端至所述出液端,所述液体分配流道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逐渐增大为连续式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逐渐增大为阶段式逐渐增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分配流道具有多段流道段,相邻的所述流道段通过过渡段首尾连接;
各所述流道段的各处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一致,或者
各所述流道段的靠近所述出液端的一段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靠近所述进液端的一段与所述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从靠近进液端的一端至靠近所述的出液端的一端,各所述流道段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各腔和各流道均靠近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同一侧表面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第一表面和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孟斌李江峰蒙玄冷杰万惠芳李文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