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及体外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3253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提高样本处理效率的微流控芯片和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该微流控芯片通过设计加样腔体、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多个分离定量单元、第一毛细流道和第一废液腔体,在向加样腔体中加入样本溶液后,通过旋转离心,样本溶液在离心作用下会进入定量腔体中,并依次将第二废液腔体和定量腔体填满,通过离心可进一步将血细胞等固体废物离心沉积至与定量腔体连通的第二废液腔体中,实现全血等样本的分离和在定量腔体中的定量。该微流控芯片在加入样本溶液后只需要一次离心就可以实现样本溶液中杂质和目标检测液的分离和定量,无需过多的离心操作,因而操作简便,需要等待的时间短,样本处理的效率显著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控芯片及体外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体外诊断
,尤其是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及体外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体外诊断行业(InVitroDiagnosis,IVD)属于医药生物行业,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仪器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等。体外诊断按照方法学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三大类,以及从生化、免疫和分子诊断中分化出来的床旁快速诊断POCT。干化学反应是生化诊断的一种,是利用生化试剂与特定的底物反应,再通过仪器定量检测出标的物浓度,推算出人体的某些生化指标。传统生化诊断需要在大型生化仪上进行检测,由此导致试剂消耗多、灵活性不够等问题;一般的干式生化POCT诊断方式则在测试通量上较低,一般一次只能测验一个或几个样本、一个或几个项目。微流控芯片技术(Microfluidics)能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在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极大的提高了检测效率,同时具有小型化、自动化等优点,因而在POCT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生化检测领域中,以美国的Abaxis公司为代表,率先开发了用于生化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国内如天津微纳芯、成都斯马特等都有类似微流控芯片开发。传统产品的芯片对全血样本的定量与分配过程,往往需要将全血的分离和血清的定量过程分开,因此需要进行多次的离心分离和定量,使得样本处理的时间比较长,导致检测时间过于延长。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样本处理效率的微流控芯片和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体外检测装置。一种微流控芯片,具有加样腔体、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分离定量单元、第一毛细流道和第一废液腔体;所述加样腔体具有加样孔,所述加样腔体通过所述第一微流道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旋转中心,所述第二微流道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所述第一废液腔体通过所述第一毛细流道与所述第二微流道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分离定量单元有多个,各所述分离定量单元包括第三微流道、定量腔体和第二废液腔体,所述定量腔体通过所述第三微流道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废液腔体与所述定量腔体连通,多个所述分离定量单元在所述第二微流道的内侧绕所述第二微流道分布;所述第一毛细流道在所述第二微流道的内侧自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接后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并弯折后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一废液腔体连通;所述第三微流道自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接后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定量腔体连通;所述定量腔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连接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第一毛细流道的弯折顶点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所述第二废液腔体较所述定量腔体远离所述旋转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样腔体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一端设有所述加样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微流道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样腔体在与所述第一微流道连接的一端还设有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较所述加样腔体与所述第一微流道的连接位置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第五微流道,所述第五微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废液腔体连接,另一端具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较所述第一废液腔体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废液腔体在所述第二微流道的外侧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和/或所述第五微流道中与所述第一废液腔体连接的一段的径向尺寸大于靠近所述第二透气孔的一段的径向尺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分离定量单元还包括第六微流道,所述定量腔体通过所述第六微流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连通;所述第六微流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连接位置较所述定量腔体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所述第六微流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连接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第一毛细流道的弯折顶点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还包括透气微流道,所述透气微流道与各所述定量腔体的所述第六微流道连通,所述透气微流道上设有第三透气孔;所述透气微流道较所述第六微流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连接位置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气微流道呈环形在多个所述分离定量单元的内侧围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所述第三透气孔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三透气孔绕所述透气微流道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六微流道的一端与所述透气微流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定量腔体连接,所述第三微流道与所述第六微流道的中部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分离定量单元还包括第七微流道,所述第二废液腔体通过所述第七微流道与所述定量腔体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离定量单元还包括出液微流道,所述出液微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定量腔体连通,另一端设有渗透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液微流道包括第二毛细流道,所述第二毛细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七微流道连通,另一端设有所述渗透孔;所述第二毛细流道自与所述第七微流道连接后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并弯折后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所述定量腔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连接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毛细流道的弯折顶点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所述第一毛细流道的弯折顶点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毛细流道的弯折顶点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液微流道还包括第八微流道,所述第八微流道与所述第七微流道连接,所述第二毛细流道通过所述第八微流道与所述第七微流道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本体和覆盖在所述芯片本体上的透明盖膜,所述芯片本体与所述透明盖膜配合形成所述微流控芯片的各腔体结构和流道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盖膜为透明压敏胶薄膜。一种体外检测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和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定量腔体连通,所述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定量腔体内的样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机构为干化学试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干化学试纸包括支撑层和在所述支撑层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应指示层和扩散层,所述反应指示层中含有能够与待测样本中目标物质反应的反应试剂和指示试剂,所述扩散层通过所述进样口面向于所述渗透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流控芯片围绕各所述分离定量单元的渗透孔设有安装槽,所述检测机构镶嵌在各所述安装槽中。上述微流控芯片通过设计加样腔体、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多个分离定量单元、第一毛细流道和第一废液腔体,其中,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各分离定量单元的第三微流道和第一毛细流道等构成连通器的结构。在向加样腔体中加入样本溶液后,通过旋转离心,样本溶液经第一微流道进入第二微流道,并在第二微流道中分流分别进入各分离定量单元的第三微流道,这样样本溶液在离心作用下会进入定量腔体中,并依次将第二废液腔体和定量腔体填满,通过离心可进一步将血细胞等固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具有加样腔体、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分离定量单元、第一毛细流道和第一废液腔体;所述加样腔体具有加样孔,所述加样腔体通过所述第一微流道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旋转中心,所述第二微流道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所述第一废液腔体通过所述第一毛细流道与所述第二微流道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分离定量单元有多个,各所述分离定量单元包括第三微流道、定量腔体和第二废液腔体,所述定量腔体通过所述第三微流道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废液腔体与所述定量腔体连通,多个所述分离定量单元在所述第二微流道的内侧绕所述第二微流道分布;/n所述第一毛细流道在所述第二微流道的内侧自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接后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并弯折后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一废液腔体连通;所述第三微流道自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接后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定量腔体连通;/n所述定量腔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连接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第一毛细流道的弯折顶点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所述第二废液腔体较所述定量腔体远离所述旋转中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具有加样腔体、第一微流道、第二微流道、分离定量单元、第一毛细流道和第一废液腔体;所述加样腔体具有加样孔,所述加样腔体通过所述第一微流道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所述微流控芯片具有旋转中心,所述第二微流道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所述第一废液腔体通过所述第一毛细流道与所述第二微流道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分离定量单元有多个,各所述分离定量单元包括第三微流道、定量腔体和第二废液腔体,所述定量腔体通过所述第三微流道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废液腔体与所述定量腔体连通,多个所述分离定量单元在所述第二微流道的内侧绕所述第二微流道分布;
所述第一毛细流道在所述第二微流道的内侧自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接后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并弯折后向远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一废液腔体连通;所述第三微流道自与所述第二微流道连接后向靠近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定量腔体连通;
所述定量腔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连接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第一毛细流道的弯折顶点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所述第二废液腔体较所述定量腔体远离所述旋转中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样腔体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一端设有所述加样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微流道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样腔体在与所述第一微流道连接的一端还设有第一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孔较所述加样腔体与所述第一微流道的连接位置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微流道,所述第五微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废液腔体连接,另一端具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较所述第一废液腔体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废液腔体在所述第二微流道的外侧环绕所述旋转中心设置;和/或
所述第五微流道中与所述第一废液腔体连接的一段的径向尺寸大于靠近所述第二透气孔的一段的径向尺寸。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分离定量单元还包括第六微流道,所述定量腔体通过所述第六微流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连通;
所述第六微流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连接位置较所述定量腔体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所述第六微流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连接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第一毛细流道的弯折顶点位置距离所述旋转中心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气微流道,所述透气微流道与各所述定量腔体的所述第六微流道连通,所述透气微流道上设有第三透气孔;
所述透气微流道较所述第六微流道与所述第三微流道的连接位置更靠近于所述旋转中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孟斌万惠芳冷杰蒙玄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