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液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3213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粉‑液混合装置,包括筒体、筒盖、传动搅拌组件、升降系统;其中所述筒盖设于筒体封装于筒体顶部,传动搅拌组件穿过筒盖中心位置垂直于筒体内,筒盖上设加液口,升降系统与传动搅拌组件相连;传动搅拌组件包括:搅拌刀轴、搅拌轴固定组件、传动皮带和电机,所述搅拌轴穿过筒盖中心位置垂直于筒体内,搅拌刀轴上部通过传动皮带与电机相连接,搅拌刀轴下部设搅拌刀片,搅拌轴为悬臂式,搅拌刀片有上、中、下三层,上、下层搅拌刀片均为单叶片,中层搅拌刀片为对称双叶片;三层搅拌刀片的叶片长度相等,叶片形状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三层搅拌刀片朝向不同,在搅拌状态下,刀片不同朝向可使混合粉‑液形成不同流向,进而实现大量微粉与少量改性液体的均匀混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粉-液混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粉-液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微粉的表面改性技术是调控材料性能、拓展应用领域和提高使用价值的重要方法,使用表面改性微粉的杂化材料界面结合紧密,无分层,呈现出特殊的力、热、光、电等方面的性能,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到目前为止,微粉表面改性技术主要有湿法混合改性和干法混合改性两种。在湿法混合改性过程中,微粉与过量改性液体先混和均匀再除去过量液体,然后经干燥除去挥发物仅保留改性剂在微粉表面,因此改性均匀度高而且微粉表面覆盖完全;但是在干燥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团聚甚至结块,需要二次破碎/粉碎和分级。在干法混合改性过程中,微粉与少量改性液体先混和,然后经干燥除去挥发物仅保留改性剂在微粉表面,在干燥过程基本上不产生团聚,但是由于粉-液混合均匀度较低经常造成改性剂在微粉表面覆盖较为不均匀和不完全。干法混合改性经常出现上述不良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混合设备(如高速混合机、卧式双螺带混合机、犁刀式混合机、锥形双螺旋混合机、V型混合机等)或有混合死角,或者打散微粉的尺寸偏大,一直难以实现大量微粉与少量液体的均匀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将粉体打散成更小颗粒,使大量微粉与少量改性液体得以均匀混合的粉-液混合装置。技术方案:一种粉-液混合装置,包括筒体、筒盖、传动搅拌组件、升降系统;其中所述筒盖设于筒体封装于筒体顶部,传动搅拌组件穿过筒盖中心位置垂直于筒体内,筒盖上设加液口,升降系统与传动搅拌组件相连;所述传动搅拌组件包括:搅拌刀轴、搅拌轴固定组件、传动皮带和电机,所述搅拌刀轴包括搅拌轴、搅拌刀片,搅拌刀片套设与搅拌轴外缘,所述搅拌轴为悬臂式,穿过筒盖中心位置垂直于筒体内,上部通过传动皮带与电机相连接,搅拌轴下部设搅拌刀片,搅拌刀片设上、中、下三层刀片,所述刀片水平向、垂直向位置均相错,上层搅拌刀片和下层搅拌刀片为单叶片,中层搅拌刀片为对称双叶片。所述筒体包括脖颈、上封圈、直筒、下封头,所述直筒上下分别设上封圈、下封头,脖颈设于上封圈上。所述脖颈的内径为D1,高为h1;上封圈和下封头的立剖面为长轴和短轴相同的椭圆弧,椭圆弧的长轴半径为a1,短轴半径为b1;直筒的内径为D0,高为h0。所述扰流板与筒壁一体成型,扰流板的夹角α角度为120°~160°,筒体直径方向上的扰流板棱线距离为d1。所述D0、h0、D1、h1、a1和b1之间关系为:h0=(0.9~1.5)*D0;D1=(0.75~0.95)*D0;d1=D1;a1=0.5*D0;b1=0.5*a1;h1=(1.0~1.25)*b1。所述的加液口下部为斜口,斜口面倾斜角度为45°,斜口面朝向筒体壁面。所述上、中、下三层刀片水平向位置相错,中层搅拌刀垂直于搅拌轴,上层搅拌刀片上翘,下层搅拌刀片下翘,所述上层搅拌刀片和下层搅拌刀片与水平面成30~60°夹角;所述上、中、下三层刀片垂直向位置相错,其中上层搅拌刀片、下层搅拌刀片成180°夹角,中层搅拌刀片与上层搅拌刀片和下层搅拌刀片均成90°夹角。所述的搅拌刀片的刀锋与搅拌方向相同;搅拌刀片的刃口斜面全部朝下。所述搅拌轴固定组件包括通用的密封组件、轴承组件和搅拌支架,所述搅拌支架设于筒盖上。升降系统为液压升降系统或电动丝杠升降系统。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粉-液混合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本技术通过设筒体、筒盖、传动搅拌组件、升降系统;筒盖设于筒体封装于筒体顶部,传动搅拌组件穿过筒盖中心位置垂直于筒体内,筒盖上设加液口,升降系统与传动搅拌组件相连;结构简单,便于实现。2.打散效果好:本技术的混合筒体内设扰流板,上封圈和下封头的立剖面为长轴和短轴相同的椭圆弧,所述扰流板与筒壁一体成型,扰流板的夹角α角度为120°~160°,保证混合过程中不存在混合死角,打散的微粉尺寸更小。3.混合均匀:本技术通过在搅拌轴下部设上、中、下三层搅拌刀片,上层搅拌刀片和下层搅拌刀片与水平面成30~60°夹角,在搅拌状态下,刀片不同朝向可使混合粉-液形成不同流向,进而实现大量微粉与少量改性液体的均匀混合。附图说明图1为基于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A-A向筒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中层搅拌刀片结构示意图;其中:1.筒体、2.筒盖、3.传动搅拌组件、4.升降系统、11.脖颈、12.上封圈、13.直筒、14.下封头、15.扰流板、21.加液口、31.搅拌轴、32.搅拌刀片、33.搅拌轴固定组件、34.传动皮带、35.电机、321.上层搅拌刀片、322.中层搅拌刀片、323.下层搅拌刀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是本技术的一个实际案例的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和特点也可以从案例的说明中看出。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实例仅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粉-液混合均匀度是评价粉-液混合装置优劣的最重要指标,使用本技术所述的粉-液混合装置进行粉-液混合作业,作业后的粉-液混合均匀度按照如下过程测试。1)抽样:在静止状态下抽取样品,分上、中、下三层抽取样品,在每层的中心位置抽取1个样品,在每层边缘(径向对称)位置抽取2个样品,相邻两层的边缘取样位置错开约90°角,共抽取9个样品;在每个取样位置抽取质量相等的样品。注意,抽样过程中必须第一时间封样,以免液体挥发或吸潮。2)测试:针对每个抽取的样品,进行热失重测试;N2保护下,以10℃/min从室温升至240℃,并在240℃下恒温30min,读取240℃以内升温-恒温段的失重比例。3)计算与判别:以样品240℃以内升温-恒温段的失重比例为依据,计算9个样品的热失重比例的算术平均偏差;算术平均偏差越小,则粉-液混合均匀度越高。另外,为了验证本专利所述的粉-液混合装置对微粉干法改性工序的简化,混合前的微粉被进行激光粒度检测,同时粉-液混合后经过干燥的改性微粉也被进行激光粒度检测。实施例1制作一台如本专利所述的粉-液混合装置,公称容量约100L。筒体1尺寸如下:直筒13的内径D0=450mm,高h0=550mm;脖颈11的内径D1=360mm,高h1=125mm;上封圈12和下封头14的立剖面为长轴和短轴相同的椭圆弧,椭圆弧的长轴半径a1=225mm,短轴半径b1=112.5;筒体1的扰流板15与筒壁一体成型,扰流板15的夹角α为155°,筒体1直径方向上的扰流板15棱线距离为d1=360mm。筒盖2包括加液口21、排气口等;与传动搅拌组件3中的固定组件相连接,并借助密封圈与筒体1的脖颈11法兰实现密封。加液口21下部为斜口,斜口面与竖直线成45°角,斜口面朝向筒体1壁面。排气口的内端加装金属烧结过滤芯,过滤精度约0.2微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粉-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筒盖(2)、传动搅拌组件(3)、升降系统(4);其中所述筒盖(2)设于筒体(1)封装于筒体(1)顶部,传动搅拌组件(3)穿过筒盖(2)中心位置垂直于筒体(1)内,筒盖(2)上设加液口(21),升降系统(4)与传动搅拌组件(3)相连;/n所述传动搅拌组件(3)包括:搅拌刀轴、搅拌轴固定组件(33)、传动皮带(34)和电机(35),所述搅拌刀轴包括搅拌轴(31)、搅拌刀片(32),搅拌刀片(32)套设与搅拌轴(31)外缘,所述搅拌轴(31)为悬臂式,穿过筒盖(2)中心位置垂直于筒体(1)内,上部通过传动皮带(34)与电机(35)相连接,搅拌轴(31)下部设搅拌刀片(32),搅拌刀片(32)设上、中、下三层刀片,所述刀片水平向、垂直向位置均相错,上层搅拌刀片(321)和下层搅拌刀片(323)为单叶片,中层搅拌刀片(322)为对称双叶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粉-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筒盖(2)、传动搅拌组件(3)、升降系统(4);其中所述筒盖(2)设于筒体(1)封装于筒体(1)顶部,传动搅拌组件(3)穿过筒盖(2)中心位置垂直于筒体(1)内,筒盖(2)上设加液口(21),升降系统(4)与传动搅拌组件(3)相连;
所述传动搅拌组件(3)包括:搅拌刀轴、搅拌轴固定组件(33)、传动皮带(34)和电机(35),所述搅拌刀轴包括搅拌轴(31)、搅拌刀片(32),搅拌刀片(32)套设与搅拌轴(31)外缘,所述搅拌轴(31)为悬臂式,穿过筒盖(2)中心位置垂直于筒体(1)内,上部通过传动皮带(34)与电机(35)相连接,搅拌轴(31)下部设搅拌刀片(32),搅拌刀片(32)设上、中、下三层刀片,所述刀片水平向、垂直向位置均相错,上层搅拌刀片(321)和下层搅拌刀片(323)为单叶片,中层搅拌刀片(322)为对称双叶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包括脖颈(11)、上封圈(12)、直筒(13)、下封头(14),所述直筒(13)上下分别设上封圈(12)、下封头(14),脖颈(11)设于上封圈(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粉-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脖颈(11)的内径为D1,高为h1;上封圈(12)和下封头(14)的立剖面为长轴和短轴相同的椭圆弧,椭圆弧的长轴半径为a1,短轴半径为b1;直筒(13)的内径为D0,高为h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粉-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板(15),所述扰流板(15)与筒壁一体成型,扰流板(15)的夹角α角度为120°~160°,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章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予信天材新材料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