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2768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11:08
用于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系统,其包括第一插接单元(2)和第二插接单元(4)。所述第一插接单元能够固定在第五轮耦接器的主销(A)中,并且所述第二插接单元布置在所述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板的区域中,所述第一插接单元具有多个第一插接连接器(24),并且所述第二插接单元具有适于与所述第一插接连接器接合并传输能量和/或流体的多个第二插接连接器(44)。设置有至少一个致动器单元(6),所述致动器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引导部(62),所述引导部能够与所述插接单元中的一者上的保持元件接合,以便将沿着或平行于插入轴线作用的力从所述致动器单元传递到所述插接单元,所述力使得插接单元沿着或平行于所述插入轴线朝向或远离相对的插接单元移动,所述致动器单元能够横向于或垂直于所述插入轴线移动或能够围绕所述插入轴线旋转以施加所述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耦接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系统。
技术介绍
用于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系统在现有技术中是众所周知的。在牵引车辆和拖车之间建立各种管线连接以向商用车辆的拖车提供压缩空气和能量也是公知的和普遍的做法。为此,通常在牵引车辆和拖车上的固定套管之间直接使用弹性的,优选为螺旋形的管线。最近,还尝试寻找直接在机械耦接的区域中(即,在耦接板和主销的区域中)将能量从牵引车辆传输到拖车的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还不可能提供用于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系统,在该系统中,在牵引车辆和拖车上的大量不同管线可以相互连接,并同时创造了自动耦接过程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系统,该耦接系统一方面允许大量不同的能量供应通道,另一方面允许牵引车辆和拖车之间的全自动耦接过程。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耦接系统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由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出。根据本专利技术,耦接系统包括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其中第一插接单元可以固定在第五轮耦接器的主销中,并且其中第二插接单元可以固定在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板的区域中,其中第一插接单元具有多个第一插接连接器,并且其中第二插接单元具有适于与第一插接连接器接合并传输电力和/或流体的多个第二插接连接器,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调节器单元,所述调节器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引导部,该引导部可以与插接单元中的一者上的保持元件接合,以便将沿着插入轴线或平行于插入轴线作用的力从调节器单元传递到插接单元,所述力使得相应的插接单元沿着插入轴线或平行于插入轴线朝向或远离相对的插接单元移动,其中调节器单元可以相对于插入轴线横向和侧向地移动,或者可以围绕插入轴线旋转以便施加力。因此,耦接系统包括:插接单元,其布置在拖车上,并因此布置在拖车的主销中;以及第二插接单元,其固定在第五轮耦接器的区域中,特别是固定在耦接板上。插接单元分别连接到多条管线,其中,这些管线通向第一和第二插接连接器。当第一和第二插接单元耦接在一起时,第一插接连接器连接到相应布置和设计的第二插接连接器,使得能量和流体可以通过插接连接器从来自牵引车辆的管路之间传输到位于拖车上的管路中。插接单元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沿插入轴线移动,并且在其它方面基本上被固定以防止其相对于插入轴线的横向移动。在插接单元间隔开的初始状态下,可以进行主销与耦接板之间的耦接过程,或是可以断开主销与第五轮之间的连接。当主销固定在第五轮中时将使用调节器单元,该调节器单元被设计用于将两个插接单元中的一者沿插入轴线移动,以便使其与相对的插接单元接合。调节器单元既可以位于第五轮耦接器的区域中,也可以位于主销的区域中,或是位于主销的上方。为此,调节器单元具有与两个插接单元中的一者上相应设计的保持元件形状锁定地接合的引导部,其中调节器单元相对于相应的插接单元的横向移动或者调节器单元的旋转将沿着插入轴线或平行于插入轴线作用的力传递到插接单元,并将该插接单元在相对的插接单元的方向上移动或远离该相对的插接单元移动。以此方式,调节器单元可以用于连接或断开插接单元,其中仅需要调节器单元的简单横向或旋转运动,并且保持元件与引导部之间的形状锁定连接将这种运动转换成插接单元中的一者沿着插入轴线的运动。有利地,调节器由牵引车辆或拖车上的马达或接合几何结构驱动,这允许调节器单元的自动操作。这允许耦接过程的自动操作,即,插接单元的连接无需驾驶员的外部干预。由于插接单元在插接在一起时不会彼此相对移动(即,插接单元牢固地插接在一起),因此可以在插接单元中设置大量并排布置的插接连接器,这些连接器彼此形状互锁。这与同样已知的实施例不同,在已知的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之间的滑动触点分别牢固地连接到牵引车辆或拖车。在本专利技术中,插接单元中的至少一者被设计成能够相对于第五轮耦接器或主销旋转,从而可以建立插接单元彼此之间的牢固连接。以此方式,电信号传输管线和能量传输管线以及流体传输管线的数量可以最大化,而不必将插接单元的直径增大到不再适合于主销的尺寸。以此方式,本专利技术使得在仅使用2”主销的第五轮耦接器中也能够使用耦接系统,对于目前为止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解决方案来说,2”主销太小,或者其仅允许数量不足的单独触点。另外,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解决方案为牢固连接到枢转的主销,其中在连接管线之前必须通过外部部件将主销费力地转动到正确的位置。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主销的外轮廓与强制性和标准化的外轮廓不对应,且仅在一定程度上与常规车辆兼容。本专利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第一插接单元的较小直径允许将主销设计成具有标准化的外部尺寸,并仍然保证了所需的强度。优选地,在耦接板连接到主销的状态下,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被固定以防止相对于插入轴线侧向移动。因此,用于定位插入轴线的参考系统是主销和/或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板。换句话说,优选地仅在主销固定到第五轮耦接器时定义插入轴线,在该情况下,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彼此相对,使得两个插接单元的插接连接器基本上平行于插入轴线延伸,因此插接单元中的一者沿插入轴线的纯横向运动使得相应的插接连接器能够耦接在一起。在第一优选实施例中,调节器单元被设计并固定到耦接板或主销,使得仅能够沿调节轴线进行位移运动。在该实施例中,调节器单元沿调节轴线的横向运动使得保持元件和装配有保持元件的插接单元通过引导部沿插入轴线移动。该实施例的优点在于,简单且稳固的构造可以特别用于第五轮耦接器的露出区域中的粗糙应用,原因是调节器单元的部件被设计用于简单的机械运动,因而对于灰尘和异物不敏感。调节轴线垂直于插入轴线是有利的。当调节器单元固定到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板上时是特别有利的,原因是调节器单元本身及其驱动机构都可以节省空间地布置在耦接板的下方,因而所需的安装空间较小。此外优选地,在该实施例中,调节器单元的引导部具有远侧第一端部和平行于调节轴线从第一端部偏移的远侧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具有垂直于调节轴线测量的相对于彼此的偏移量。优选地,引导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偏移量为平行于插入轴线的距离,当调节器单元相对于相应的插接单元沿调节轴线移动时,保持元件移动通过该距离。特别优选地,在引导部的远端部之间的引导部上形成有斜面,保持元件能够以形状锁定的方式沿该斜面滑动并由此平行于插入轴线移动。优选地,当保持元件与第一远端部接合时,插接单元被间隔开。在保持元件处于第二远端部的区域中且与该第二远端部接合的状态下,插接单元彼此连接。在一替代优选实施例中,调节器单元被设计成围绕插入轴线旋转,而引导部围绕插入轴线螺旋地或成螺旋形地缠绕。在此情况下,将调节器单元优选地设定为通过电动马达相对于插接单元围绕插入轴线旋转。在该实施例中,调节器单元沿调节轴线的位移运动不是必需的。该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调节器单元及其驱动机构需要尽可能小的安装空间,同时旋转调节器单元所需的驱动力较小。作为引导部的螺旋形设计的替代例,调节器单元也可沿调节轴线移动,然而,其中调节轴线与插入轴线平行或共线。在此情况下,调节器单元与形状锁定接合的插接单元一起借助于提升缸或电动主轴沿调节轴线移动,直到插接单元与相对的插接单元接合或脱离。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系统,其包括第一插接单元(2)和第二插接单元(4),/n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单元(2)能够固定在第五轮耦接器的主销(A)中,/n其中,所述第二插接单元(4)布置在所述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板(B)的区域中,/n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单元(2)具有多个第一插接连接器(24),/n其中,所述第二插接单元(4)具有适于与所述第一插接连接器(24)接合并传输能量和/或流体的多个第二插接连接器(44),/n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调节器单元(6),所述调节器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引导部(62),所述引导部(62)能够与所述插接单元(2、4)中的一者上的保持元件(42)接合,以便将沿着或平行于插入轴线(S)作用的力从所述调节器单元(6)传递到所述插接单元(2、4),所述力使得所述相应的插接单元(2、4)沿着或平行于所述插入轴线(S)朝向或远离相应相对的插接单元(4、2)移动,/n所述调节器单元(6)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轴线(S)横向和侧向移动或能够围绕所述插入轴线(S)旋转以施加所述力。/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15 DE 102018105998.11.一种用于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系统,其包括第一插接单元(2)和第二插接单元(4),
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单元(2)能够固定在第五轮耦接器的主销(A)中,
其中,所述第二插接单元(4)布置在所述第五轮耦接器的耦接板(B)的区域中,
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单元(2)具有多个第一插接连接器(24),
其中,所述第二插接单元(4)具有适于与所述第一插接连接器(24)接合并传输能量和/或流体的多个第二插接连接器(44),
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调节器单元(6),所述调节器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引导部(62),所述引导部(62)能够与所述插接单元(2、4)中的一者上的保持元件(42)接合,以便将沿着或平行于插入轴线(S)作用的力从所述调节器单元(6)传递到所述插接单元(2、4),所述力使得所述相应的插接单元(2、4)沿着或平行于所述插入轴线(S)朝向或远离相应相对的插接单元(4、2)移动,
所述调节器单元(6)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轴线(S)横向和侧向移动或能够围绕所述插入轴线(S)旋转以施加所述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接系统,
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单元(2)和所述第二插接单元(4)被固定以防止相对于所述插入轴线(S)侧向移动。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耦接系统,
其中,所述调节器单元(6)仅能够沿调节轴线(T)移动,并且在其它方面被固定以防止所述调节器单元相对于所述主销(A)或所述耦接板(B)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耦接系统,
其中,所述调节轴线(T)垂直于所述插入轴线(S)。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耦接系统,
其中,所述引导部(62)具有远侧的第一端部(62A)和平行于所述调节轴线(T)从所述第一端部(62A)偏移的远侧的第二端部(62B),
其中,所述第一端部(62A)和所述第二端部(62B)具有垂直于所述调节轴线(T)测量的相对于彼此的偏移量(62C)。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耦接系统,
其中,所述第一端部(62A)和所述第二端部(62B)彼此间隔开平行于所述调节轴线(T)测量的引导长度(62D)。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耦接系统,
其中,所述第一端部和/或所述第二端部(62A、62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里奥·塞巴斯蒂安·科斯特
申请(专利权)人:塞夫霍兰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