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金属、致密性非金属材料及其制件表面探伤的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及其制备方法,其组成配方按重量百分比为,含52%-80%的现有显像液、8%-25%的硝基纤维素、6%-10%的聚氧乙烯醚和6%-13%的阿拉柏树脂,制备好的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充装入气雾罐。所述的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喷出的液滴粒子较粗,不会形成雾状飞扬物,从而减轻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显像液的消耗;液撒不同于瓢泼、勺浇,它的液滴直径未达到雾状程度所需的雾状粒子直径,即50μm以下,但雾状粒子直径控制在80-120μm范围内,这一直径使显像吸附层的厚度容易掌握,使喷洒后的厚度均匀一致;在工件被检表面喷洒,指向性好,用料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致密性非金属材料及其制件表面的探伤,特别是一种用于材料或工件表面探伤的。
技术介绍
液体渗透探伤方法是现代无损检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起始于二战初期,最早是用于军事工业。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维护设备安全、防止产业灾害事故的一种重要手段。液体渗透探伤方法能够检测出材料或机件表面出现的还在萌芽状态的极其细微的断裂病灶。对于船舶、飞机、桥梁、锅炉等各种机械即将要发生的断裂破坏事故有预报作用。材料科学、断裂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在即将发生断裂之前,微细裂缝的临界尺寸一般在10-4mm的数量级,如超过这一数值,材料抗应力的强度将急剧下降,因无法支撑而瞬间发生断裂。目前,液体渗透探伤方法已能检测出检测灵敏度为10-5mm数量级的微细裂缝,也就是说,液体渗透探伤方法能在机件发生断裂之前发出紧急预警。这是其他无损检测方法,如射线照相法、A型脉冲超声检测法所不及的,根据射线和超声等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其所能查出裂缝的方向尺寸只能达到10-1mm。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已拥有多种型号的液体渗透检验所使用的渗透探伤剂产品,它们一般是由一些有机溶剂为原料配制而成,应用性能各有所长。但它们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缺点易挥发、易燃烧、有一定的毒性和因挥发而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也有人研究出一些低毒性、低污染的配方,但是至今还未能彻底解决渗透探伤剂上述缺点。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将一种物质(绝大多数是液体,也有少量的是气体和固体,所以一般称它为渗透剂)渗进微细裂缝中去;然后用清洗液将旁边多余的渗透剂清洗揩擦干净,尽量保留裂缝中的渗透剂;再将显像液施加在工件表面,此试剂能很快挥发而留下一层有较强吸附力的固态薄膜,将微细裂缝中留下的渗透剂吸出来并加以扩大,使之显示出裂缝的位置所在。在固态薄膜上显示微细裂缝也需解决一些问题因微细裂缝的尺寸极为细小,肉眼不易看见,为了使肉眼能直接观察,可以借助显微镜的方法,但此方法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遇上大型工件、室外工地施工的情况则行不通;而现有便携式放大镜,因其放大倍数的限制也无法使用。而且显微镜和放大镜的视场一般都很小,在庞大的工件表面寻找一个微细裂缝痕迹非常困难。在渗透检测技术中的解决的办法是事先将渗透液染色,其染料可以是鲜红色的,也可以是发荧光的。荧光染料即可在专门的紫外光下发出很强的荧光,也可在普通白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荧光。当前工程上用得最多的是将渗透液染成红色,它与雪白的显像薄膜形成很高的反差背景,很容易观察到极其细微的裂缝痕迹。概括起来,目前渗透探伤剂由渗透液、清洗液和显像液组成,其中渗透液为加红色染料的着色渗透液或加荧光染料的荧光渗透液。在当前工程应用中,为了适用于野外、高空等施工工地,渗透探伤剂一般都制作成500ml的喷雾压力罐,这种保存方式能很好密封保存探伤剂,使其不挥发、不被杂质污染而变质、能长时间储存和方便携带,较好地适用于无水、无电的野外施工现场,颇受业内人员欢迎。经分析渗透探伤剂的三个喷雾罐(渗透液罐、清洗液罐、显像液罐),在实际使用时,只有显像液罐在喷雾时,需要有一定的均匀效果、所形成的薄膜在厚度上有一致性的要求。但并无雾状好坏的要求。用一架天平和一块试片测试这些喷雾罐在施工中喷射的效果,测量结果如下(1)约45%的探伤剂与抛射剂相混,形成直径为1~80μm的气溶胶飞散到空气中,四处飘散,造成了资源浪费;(2)约有55%的探伤剂喷射到试片的检测表面上,抛射剂与探伤剂在压力罐内已经是互溶的混合体,所以这55%的混合液到达工件表面后,在约10-20秒钟内,又有35%左右随抛射剂挥发走了,形成了气溶胶和有机物蒸汽,再次造成了资源浪费;(3)最后只有20%左右留在工件表面,完成所要完成的渗透任务。由此可见,通过喷雾施加的试剂只有不足30%的留在试片上,如果用到实际工件上,还有一部分被撒在被检测范围之外。探伤剂消耗量的70%左右以气溶胶或有机物蒸汽的形式飘散在空气中,这些飘散物会有下面的结果一部分黏附到操作人员的头发、衣领、外衣以及现场附近的相关物体上;一部分随空气流通扩散到离操作现场较远的地方;另一部分,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了操作人员以及处在现场或附近的其他人员的肺部,在体内黏附、沉积被吸收。由此可见探伤剂蒸汽及气雾的存在,有以下缺点 ①吸入人体肺部、黏附皮肤,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在空气中聚集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极易引起火灾;③无论是室内,还是野外都会造成环境污染;④使探伤剂消耗量增加,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该显像液喷出后在一定范围内浇洒的颗粒较大的液撒,而不会形成颗粒小的气溶胶类雾状物。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金属、致密性非金属材料及其制件表面探伤的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在现有显像液中加入硝基纤维素、聚氧乙烯醚和阿拉柏树脂制成的,其组成配方如下成份 wt%现有显像液 52-80硝基纤维素 8-25聚氧乙烯醚 6-10阿拉柏树脂 6-13所述的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的配方为成份 wt%甲酸-甲酯45甲乙酮 12甲基环己烷 18 丙醇 12纤维素液 5氧化硅 3钛干 3锌氧粉 2本专利技术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①选用工业纯或化学纯的原料;②配制或获取现有显像液;③选定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的配比,称量各原料;④将所称量的硝基纤维素、聚氧乙烯醚和阿拉柏树脂混合,再加入部分现有显像液调和;⑤对所述的调和物进行打浆,使其粘度呈流动的糊状浆状物,打浆时间不低于1.5小时;⑥将剩余的现有显像液全部加入所述的糊状浆状物中混合,再密封搅拌不低于2小时;⑦及时经过200目筛的网过滤,得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所述的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制备好后充装入气雾罐。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是①喷出的液滴粒子较粗,不会形成雾状飞扬物,从而减轻对入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显像液的消耗;②液撒不同于瓢泼、勺浇,它的液滴直径未达到雾状程度所需的雾状粒子直径,即50μm以下,但雾状粒子直径控制在80--120μm范围内,这一直径使显像吸附层的厚度容易掌握,使喷洒后的厚度均匀一致;③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在工件被检表面喷洒,指向性好,用料省。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的成分配比如下成份 W/W%现有显像液 80硝基纤维素 8聚氧乙烯醚 6阿拉柏树脂 6其中现有显像液的成份配比为成份 wt%甲酸-甲酯 45甲乙酮 12甲基环己烷 18丙醇 12纤维素液 5氧化硅 3钛干 3锌氧粉 2其配制步骤如下①选用工业纯原料; ②按现有显像液的成份配比配制所需量的现有显像液;③按所述的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的配比,称量各原料;④将所称量的硝基纤维素、聚氧乙烯醚和阿拉柏树脂混合,再加入部分所配制的现有显像液调和,形成调和物,其中硝基纤维素是一种增稠剂,聚氧乙烯醚是一种活性剂,阿拉柏树脂是一种成膜剂;⑤对所述的调和物进行打浆,使其粘度呈流动的糊状浆状物,打浆时间为2小时;⑥将剩余的现有显像液加入所述的糊状浆状物中混合,再密封搅拌2小时;⑦及时经过200目筛的网过滤,得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金属、致密性非金属材料及其制件表面探伤的液撒型渗透探伤显像液,特征在于其组成配方如下:成份wt%现有显像液52-80硝基纤维素8-25聚氧乙烯醚6-10阿拉柏树脂6-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时宗,王建喜,
申请(专利权)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