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1906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抗震和消能减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包括支撑型阻尼器、非约束节点板、端板、抗剪板、拉杆;梁自近柱端到远柱端依次分为抗拉功能区、抗剪功能区和梁端预期塑性铰区;其中抗拉功能区的侧面设有拉杆;抗剪功能区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有抗剪板;梁端预期塑性铰区为抗剪功能区后的非功能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解决非约束节点板与既有混凝土框架梁采取后锚固连接而造成梁因受力复杂而容易发生破坏的问题,适用于既有建筑抗震加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抗震和消能减震
,具体涉及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数量、质量和使用功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使各种新型结构、新型材料以及新的施工工艺不断出现。人们在满足建筑物数量的同时,对建筑物的造型、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的建筑业已经开始从大规模的新建时期迈向现代化的加固和改造时期。对于我国面大量广的既有RC框架结构,如果采取全部拆旧重建的方法,势必带来社会物质与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对既有建筑采用加固改造的方式更为合理。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针对抗侧力结构体系进行研究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工程实践和研究表明:支撑框架结构具有抗侧刚度大而侧向位移小的特点,且造价经济合理。安置在框架中的支撑型阻尼器可为结构提供较大的抗侧刚度,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可将损伤主要集中在支撑型阻尼器上,从而保护主体结构。而且支撑型阻尼器是相对容易检测、修复或者替换的,这就避免了框架结构通过梁、柱构件耗散能量而造成损伤难修复的缺点。支撑型阻尼器可明显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震后可修复性,所以支撑型阻尼器在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的RC框架结构在进行连接时仍存在一些问题:(1)节点板与既有RC框架结构通常采用后锚固连接,需对原有框架梁混凝土进行钻孔、清孔等处理,易破坏原有钢筋,工序较为繁琐、施工较为困难。增设锚栓的尺寸、位置、数量极易受到梁原有配筋的影响,在设计上有一定难度,会对锚固性能造成影响。且会造成锚固区域的梁与锚栓一起承受拉力和剪力,受力状态较为复杂,使得梁容易发生脆性破坏,影响结构的稳定性。(2)当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发生侧向位移时,梁柱节点域附近梁柱张开、闭合会使节点板受到拉力和压力作用,即产生开合效应。在大位移下,节点板会发生局部失稳,限制了支撑型阻尼器抗震性能的充分发挥,影响结构的继续承载能力;(3)若将支撑型阻尼器仅与梁相连,会使得非约束节点板与柱之间的间隙处处于非常不利的受力状态,梁端损伤易集中于这一区域,产生塑性铰区。从而使得梁端预期塑性铰区易与连接区域位置重叠,会对支撑型阻尼器的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梁端受力复杂,容易发生剪切屈服和断裂。针对上述三个关键问题,不少专家学者展开了研究,并取得的一些相关成果。赵俊贤为解决结构大变形下支撑框架节点存在的显著开合效应,提出了一种基于滑移连接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节点,该滑移连接节点板通过释放节点板与梁柱之间的切向约束和开合效应来降低节点板的塑性损伤。Fahnestock提出了在梁端腹板处采用柔性连接,减小梁端弯矩节点区域的传递效应,节点板与梁柱之间仍可采用焊缝连接,可基本消除开合效应。Berman提出将节点板与柱偏移一段距离且只与梁相连接的方式,而梁柱则采用传统的刚性连接。曲哲提出了一种非约束节点板的连接方法,通过锚固后拉钢棒和嵌入钢板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将非约束节点板与梁相连,还通过改变梁端纵筋的方式调整梁的抗弯强度,使得预期塑性铰区外移,与连接区域分离,提高节点区的可靠性。但是,赵俊贤提出的基于滑移连接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节点未能将节点区进行功能分区,节点区既作为节点板与梁的连接区域又是梁预期塑性铰区,两者会因相互作用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Fahnestock提出的柔性连接方式抗侧刚度较低且仅适用于新建钢结构。Berman提出的连接方式节点板只与梁相连导致支撑轴力完全由梁承担,易引起梁端剪切屈服和断裂;支撑与梁连接边存在较大偏心。曲哲提出的非约束节点板连接方式,通过改变配筋来调整级差,只适用于新建建筑,在梁端设计过多的纵筋会造成配筋过密,增设的预应力钢棒贯穿梁高易与梁内已有钢筋发生碰撞,设计较为困难,施工作业较为复杂,且钢筋容易锈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对于采用支撑型阻尼器对既有RC框架结构进行加固时存在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1)未能将节点区进行功能分区,节点区既作为节点板与梁的连接区域又是梁预期塑性铰区,两者会因相互作用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2)节点板只与梁相连导致支撑轴力完全由梁承担,易引起梁端剪切屈服和断裂;支撑与梁连接边存在较大偏心;(3)不适用旧建筑,在梁端设计过多的纵筋会造成配筋过密,增设的预应力钢棒贯穿梁高易与梁内已有钢筋发生碰撞,设计较为困难,施工作业较为复杂,且钢筋容易锈蚀。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节点连接方式,适用于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包括支撑型阻尼器、非约束节点板、端板、抗剪板、拉杆;其中,非约束节点板一端通过端板与梁相连,一端与支撑型阻尼器相连;在梁端节点处,除受到弯矩作用外,还受到来自支撑较大的轴力作用,是受力的关键部位,为此,需要将梁端预期塑性铰区及与支撑连接节点区的双重功能进行分区,避免塑性铰区在梁端截面产生从而形成的短梁短柱效应。如图5所示,梁自近柱端到远柱端依次分为抗拉功能区、抗剪功能区和梁端预期塑性铰区,可有效控制梁端区域的损伤,以保障该部位的结构性能;其中抗拉功能区的侧面设有拉杆,如图2所示,拉杆端部与非约束节点板固定连接,当与梁上方的支撑型阻尼器连接时,需贯穿楼板再通过梁侧与上方非约束节点板固定连接;拉杆避免了与既有框架梁混凝土采取后锚固方式进行的抗拉,可有效控制梁端区域的损伤,以保障该部位的结构性能;如图3所示,抗剪功能区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有抗剪板,如图3和图4所示,其固定方式为通过植筋固定或通过结构胶固定,基本处于纯剪状态,不承受拉力,降低了后锚固的设计难度;同时抗剪板还可起到调整抗弯承载能力级差及外包加固作用;梁端预期塑性铰区为抗剪功能区后的非功能区域,即不经处理的梁本体部分。由于混凝土梁具有局部抗拉性能差的特点,采用后锚固连接时,连接节点受力状态较为复杂,在设计上有一定难度。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后锚固连接造成的连接区域受力复杂问题,通过在梁侧增设拉杆和抗剪板将连接节点处的抗拉和抗剪功能进行分离设计。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抗拉功能区经FRP加固,在端板的上表面设有板抗弯加固区,梁侧面设有1-2段梁抗剪加固区,梁的下表面设有梁抗弯加固区域;在上述区域粘贴或缠绕FRP进行加固。本专利技术采用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耐久性好、适用面广、易于加工设计的FRP进行加固,实现了节点区梁端和非节点区梁端的受弯和受剪承载能力级差,促使梁端塑性铰区外移,降低该因素对支撑耗能效率的影响。进一步的,FRP加固的加固步骤如下:对梁进行加固时,首先将梁底粘结区域进行表面处理,去除混凝土表面的薄弱层,露出坚实的混凝土层并打磨平整,以保证混凝土与FRP粘结可靠,然后再粘贴FRP板或片材,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所需FRP的面积与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型阻尼器、非约束节点板、端板、抗剪板、拉杆;/n其中,非约束节点板一端通过端板与梁相连,一端与支撑型阻尼器相连;/n梁自近柱端到远柱端依次分为抗拉功能区、抗剪功能区和梁端预期塑性铰区;其中抗拉功能区的侧面设有拉杆,拉杆端部与非约束节点板固定连接;抗剪功能区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有抗剪板,其固定方式为通过植筋固定或通过结构胶固定;梁端预期塑性铰区为抗剪功能区后的非功能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型阻尼器、非约束节点板、端板、抗剪板、拉杆;
其中,非约束节点板一端通过端板与梁相连,一端与支撑型阻尼器相连;
梁自近柱端到远柱端依次分为抗拉功能区、抗剪功能区和梁端预期塑性铰区;其中抗拉功能区的侧面设有拉杆,拉杆端部与非约束节点板固定连接;抗剪功能区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有抗剪板,其固定方式为通过植筋固定或通过结构胶固定;梁端预期塑性铰区为抗剪功能区后的非功能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抗拉功能区经FRP加固,在端板的上表面设有板抗弯加固区,梁侧面设有1-2段梁抗剪加固区,梁的下表面设有梁抗弯加固区域;在上述区域粘贴或缠绕FRP进行加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FRP加固的加固步骤如下:对梁进行加固时,首先将梁底粘结区域进行表面处理,去除混凝土表面的薄弱层,露出坚实的混凝土层并打磨平整,然后再粘贴FRP板或片材,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所需FRP的面积与层数,以确保达到不同的加固强度;当对梁进行抗剪加固时,在梁两侧面粘结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卫晓程扬杨伟松于德湖张纪刚曾森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