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1906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抗震和消能减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包括支撑型阻尼器、非约束节点板、端板、抗剪板、拉杆;梁自近柱端到远柱端依次分为抗拉功能区、抗剪功能区和梁端预期塑性铰区;其中抗拉功能区的侧面设有拉杆;抗剪功能区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有抗剪板;梁端预期塑性铰区为抗剪功能区后的非功能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解决非约束节点板与既有混凝土框架梁采取后锚固连接而造成梁因受力复杂而容易发生破坏的问题,适用于既有建筑抗震加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抗震和消能减震
,具体涉及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数量、质量和使用功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使各种新型结构、新型材料以及新的施工工艺不断出现。人们在满足建筑物数量的同时,对建筑物的造型、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的建筑业已经开始从大规模的新建时期迈向现代化的加固和改造时期。对于我国面大量广的既有RC框架结构,如果采取全部拆旧重建的方法,势必带来社会物质与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对既有建筑采用加固改造的方式更为合理。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针对抗侧力结构体系进行研究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工程实践和研究表明:支撑框架结构具有抗侧刚度大而侧向位移小的特点,且造价经济合理。安置在框架中的支撑型阻尼器可为结构提供较大的抗侧刚度,消耗地震输入的能量,可将损伤主要集中在支撑型阻尼器上,从而保护主体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型阻尼器、非约束节点板、端板、抗剪板、拉杆;/n其中,非约束节点板一端通过端板与梁相连,一端与支撑型阻尼器相连;/n梁自近柱端到远柱端依次分为抗拉功能区、抗剪功能区和梁端预期塑性铰区;其中抗拉功能区的侧面设有拉杆,拉杆端部与非约束节点板固定连接;抗剪功能区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有抗剪板,其固定方式为通过植筋固定或通过结构胶固定;梁端预期塑性铰区为抗剪功能区后的非功能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型阻尼器、非约束节点板、端板、抗剪板、拉杆;
其中,非约束节点板一端通过端板与梁相连,一端与支撑型阻尼器相连;
梁自近柱端到远柱端依次分为抗拉功能区、抗剪功能区和梁端预期塑性铰区;其中抗拉功能区的侧面设有拉杆,拉杆端部与非约束节点板固定连接;抗剪功能区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有抗剪板,其固定方式为通过植筋固定或通过结构胶固定;梁端预期塑性铰区为抗剪功能区后的非功能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抗拉功能区经FRP加固,在端板的上表面设有板抗弯加固区,梁侧面设有1-2段梁抗剪加固区,梁的下表面设有梁抗弯加固区域;在上述区域粘贴或缠绕FRP进行加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型阻尼器与既有RC框架结构的非约束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FRP加固的加固步骤如下:对梁进行加固时,首先将梁底粘结区域进行表面处理,去除混凝土表面的薄弱层,露出坚实的混凝土层并打磨平整,然后再粘贴FRP板或片材,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所需FRP的面积与层数,以确保达到不同的加固强度;当对梁进行抗剪加固时,在梁两侧面粘结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卫晓程扬杨伟松于德湖张纪刚曾森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