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的收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1184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收纳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耳机的收纳装置,包括下壳体、凹槽、耳板、第一通孔、第一磁片、支撑件、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清洁软泥、吊耳、开口环、挂绳、上壳体、第二磁片、第二通孔、转动轴以及装饰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下壳体与支撑件为可分离结构,通过设置于第二安装槽内的清洁软泥,便于对耳机本体及耳机收纳装置内部进行清洁,通过吊耳、开口环及挂绳的作用,使收纳装置便于携带;此外,通过吊耳、开口环及装饰件的作用,可以提高收纳装置的观赏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机的收纳装置
本技术属于收纳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耳机的收纳装置。
技术介绍
耳机是一对转换单元,它接受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耳机一般是与媒体播放器可分离的,利用一个插头连接。好处是在不影响旁人的情况下,可独自聆听音响;亦可隔开周围环境的声响,对在录音室、酒吧、旅途、运动等在噪吵环境下使用的人很有帮助。耳机原是给电话和无线电上使用的,但随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盛行,耳机多用于手机、随身听、收音机、可携式电玩和数位音讯播放器等。有线耳机使用完后,用户往往将耳机随手放置,由于耳机线又细又长,极易缠绕在一起,很难梳理,给用户下次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需要一种耳机的收纳装置。但是,现有的耳机收纳装置不便于清洁且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耳机的收纳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耳机收纳装置不便于清洁且不便于携带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凹槽、耳板、第一通孔、第一磁片、支撑件、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清洁软泥、吊耳、开口环、挂绳、上壳体、第二磁片、第二通孔以及转动轴,所述下壳体的前侧形成有一所述凹槽,所述下壳体的后侧左右对称形成有两个所述耳板,所述耳板上形成有一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下壳体顶部设置有所述第一磁片,所述下壳体内设置有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上形成有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支撑件的左上角形成有一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内设置有所述清洁软泥,所述下壳体的右侧形成有所述吊耳,所述吊耳上设置有所述开口环,所述开口环上设置有所述挂绳,所述下壳体顶部设置有一所述上壳体,所述上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一所述第二磁片,通过所述第一磁片与所述第二磁片实现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的连接,所述上壳体的后侧形成有一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转动轴贯穿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转动轴同时贯穿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更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底部的四角上包裹有橡胶垫,所述上壳体顶部的四角上包裹有橡胶垫。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的材质为橡胶。更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通孔为过盈配合,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二通孔为间隙配合。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槽顶部粘贴有纳米胶布。更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环上设置有装饰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下壳体与支撑件为可分离结构,通过设置于第二安装槽内的清洁软泥,便于对耳机本体及耳机收纳装置内部进行清洁,通过吊耳、开口环及挂绳的作用,使收纳装置便于携带;此外,通过吊耳、开口环及装饰件的作用,可以提高收纳装置的观赏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下壳体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下壳体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装配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挂绳装配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装饰件装配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下壳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1-图6,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的一种耳机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1、凹槽2、耳板3、第一通孔4、第一磁片5、支撑件6、第一安装槽7、第二安装槽8、清洁软泥9、吊耳10、开口环11、挂绳12、上壳体13、第二磁片14、第二通孔15以及转动轴16,下壳体1的前侧形成有一凹槽2,下壳体1的后侧左右对称形成有两个耳板3,耳板3上形成有一第一通孔4,下壳体1顶部设置有第一磁片5,下壳体1内设置有支撑件6,支撑件6上形成有第一安装槽7,支撑件6的左上角形成有一第二安装槽8,第二安装槽8内设置有清洁软泥9,下壳体1的右侧形成有吊耳10,吊耳10上设置有开口环11,开口环11上设置有挂绳12,下壳体1顶部设置有一上壳体13,上壳体13的底部设置有一第二磁片14,通过第一磁片5与第二磁片14实现下壳体1与上壳体13的连接,上壳体13的后侧形成有一第二通孔15,转动轴16贯穿穿设于第一通孔4内,转动轴16同时贯穿穿设于第二通孔15内。下壳体1底部的四角上包裹有橡胶垫,上壳体13顶部的四角上包裹有橡胶垫。提高装置的防碰撞能力。支撑件6的材质为橡胶。对收纳在内的耳机提供保护作用。转动轴16与第一通孔4为过盈配合,转动轴16与第二通孔15为间隙配合。实现上壳体13的转动,并且防止转动轴16从下壳体1上松脱。第二安装槽8顶部粘贴有纳米胶布。纳米胶布可以重复使用,实现对清洁软泥1的密封。开口环11上设置有装饰件17。提高装置的观赏性。本技术在具体使用中,使用者利用凹槽2实现上壳体13与下壳体1的相对转动,撕开设置于第二安装槽8顶部粘接的纳米胶布,取出清洁软泥9,将支撑件6从下壳体1内取出,将耳机从支撑件6上的第一安装槽7内取出,利用清洁软泥9分别对耳机、下壳体1、支撑件6以及上壳体13进行清洁,清洁完毕后,将装置重新装配好,并将耳机放入第一安装槽7内,利用第一磁片5和第二磁片14使下壳体1与上壳体13闭合,将挂绳12缠绕在手腕上便于携带本装置外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下壳体1与支撑件6为可分离结构,通过设置于第二安装槽8内的清洁软泥9,便于对耳机本体及耳机收纳装置内部进行清洁,通过吊耳10、开口环11及挂绳12的作用,使收纳装置便于携带;此外,通过吊耳10、开口环11及装饰件17的作用,可以提高收纳装置的观赏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机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1)、凹槽(2)、耳板(3)、第一通孔(4)、第一磁片(5)、支撑件(6)、第一安装槽(7)、第二安装槽(8)、清洁软泥(9)、吊耳(10)、开口环(11)、挂绳(12)、上壳体(13)、第二磁片(14)、第二通孔(15)以及转动轴(16),所述下壳体(1)的前侧形成有一所述凹槽(2),所述下壳体(1)的后侧左右对称形成有两个所述耳板(3),所述耳板(3)上形成有一所述第一通孔(4),所述下壳体(1)顶部设置有所述第一磁片(5),所述下壳体(1)内设置有所述支撑件(6),所述支撑件(6)上形成有所述第一安装槽(7),所述支撑件(6)的左上角形成有一所述第二安装槽(8),所述第二安装槽(8)内设置有所述清洁软泥(9),所述下壳体(1)的右侧形成有所述吊耳(10),所述吊耳(10)上设置有所述开口环(11),所述开口环(11)上设置有所述挂绳(12),所述下壳体(1)顶部设置有一所述上壳体(13),所述上壳体(13)的底部设置有一所述第二磁片(14),通过所述第一磁片(5)与所述第二磁片(14)实现所述下壳体(1)与所述上壳体(13)的连接,所述上壳体(13)的后侧形成有一所述第二通孔(15),所述转动轴(16)贯穿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4)内,所述转动轴(16)同时贯穿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15)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1)、凹槽(2)、耳板(3)、第一通孔(4)、第一磁片(5)、支撑件(6)、第一安装槽(7)、第二安装槽(8)、清洁软泥(9)、吊耳(10)、开口环(11)、挂绳(12)、上壳体(13)、第二磁片(14)、第二通孔(15)以及转动轴(16),所述下壳体(1)的前侧形成有一所述凹槽(2),所述下壳体(1)的后侧左右对称形成有两个所述耳板(3),所述耳板(3)上形成有一所述第一通孔(4),所述下壳体(1)顶部设置有所述第一磁片(5),所述下壳体(1)内设置有所述支撑件(6),所述支撑件(6)上形成有所述第一安装槽(7),所述支撑件(6)的左上角形成有一所述第二安装槽(8),所述第二安装槽(8)内设置有所述清洁软泥(9),所述下壳体(1)的右侧形成有所述吊耳(10),所述吊耳(10)上设置有所述开口环(11),所述开口环(11)上设置有所述挂绳(12),所述下壳体(1)顶部设置有一所述上壳体(13),所述上壳体(13)的底部设置有一所述第二磁片(14),通过所述第一磁片(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王子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富群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