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墙体构造柱浇筑定型装置,包括底座、活动簸箕板和定型板,所述底座中间设有矩形开口,开口两侧各设有若干向内弯折的固定卡扣;所述活动簸箕板由底板和两侧挡板组成,侧挡板为三角形结构,两侧挡板上均设有固定片;所述活动簸箕板通过侧挡板上的固定片、螺栓固定在底座上,且底座的开口位于两侧挡板之间;所述定型板与开口两侧的固定卡扣活动配合,开口存在打开或封闭两种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最终浇筑完成的构造柱上部混凝土密实,质量完整,并且无需二次打凿,使得浇筑完的构造柱一次成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墙体构造柱浇筑定型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墙体构造柱浇筑定型装置。
技术介绍
构造柱是指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还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一般在墙体的转交、端部、以及墙长超过4m时的墙体中设置,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整体一般采用木模板加方木形式作为浇筑模具,而现场施工时存在不少问题,从而造成施工质量存在瑕疵或导致费工费时,例如:为了节省工时,故意不设浇筑簸箕,从而导致构造柱浇筑到最上面时端部混凝土空缺,使得构造柱存在质量问题。然而即使使用木模板加工相应的浇筑簸箕口,浇筑到混凝土最上部时,为保持浇筑的完整性,也需将簸箕口浇满混凝土。最终导致拆模时费时费力,并且拆模后,还需要对簸箕口处多余的混凝土进行打凿,花费工时的同时,可能会造成构造柱的扰动,破坏墙体的整体性。另外,现有技术中也有不同形式的浇筑用定型化簸箕口,但在使用时仍存在不少缺点。例如,浇筑施工后,浇筑装置就需等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后,才能拆卸下来。而施工现场往往需要浇筑多处,形成多个混凝土构造柱,这就使得施工现场需要配备多个定型化浇筑装置,而浇筑装置整体笨重,体积大,数量多且搬运困难。或者,有的浇筑装置需要利用螺杆穿过浇筑装置上的洞眼,然后用螺帽固定,这就使得固定方式复杂化,花费工时,又会导致拆卸浇筑装置时很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拆模后无需打凿,且可浇筑多个构造柱的墙体构造柱浇筑定型装置。为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墙体构造柱浇筑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活动簸箕板和定型板,所述底座中间设有矩形开口,开口两侧各设有若干向内弯折的固定卡扣;所述活动簸箕板由底板和两侧挡板组成,侧挡板为三角形结构,两侧挡板上均设有固定片;所述活动簸箕板通过侧挡板上的固定片、螺栓固定在底座上,且底座的开口位于两侧挡板之间;所述定型板与开口两侧的固定卡扣活动配合,开口存在打开或封闭两种状态。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有向上倾斜的档条,位于开口的下方,所述活动簸箕板的底板下端设有一弯折的限位条,限位条与底座相贴合,且抵在底座的档条上。优选地,所述定型板插入开口两侧的固定卡扣内,封闭开口。施工时,在墙体砌筑完毕后,将构造柱模板固定在墙面上,将底座放置在构造柱模板上部;将活动簸箕板放置在底座上,活动簸箕板底部的限位条抵在底座的挡条上,两侧的固定片与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底座中间的开口为浇筑口,开始浇筑混凝土,且在浇筑完混凝土后,将活动簸箕板内浇满混凝土,然后进行充分振捣;浇筑结束后,将定型板插入底座开口两侧的固定卡扣内,底座的开口被定型板封堵住;拧开活动簸箕板和底座之间的螺栓,卸下活动簸箕板,原本活动簸箕板内多余的混凝土将落在地上,将其清理干净后;将拆卸下来的活动簸箕板安装到下一个构造柱模板的底座上,继续浇筑混凝土。本技术将原本一体化的浇筑装置改为组合型结构,浇筑时,在底座上安装活动簸箕板,方便浇筑施工,而浇筑完成后,用定型板来封闭浇筑口,拆卸下活动簸箕板后,既能使活动簸箕板内多余的混凝土落下来,又能重复使用活动簸箕板,降低施工成本。本技术可以使最终浇筑完成的构造柱上部混凝土密实,质量完整,并且无需二次打凿,使得浇筑完的构造柱一次成型。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来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浇筑定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浇筑定型装置底座的主视图;图3为浇筑定型装置活动簸箕板的主视图;图4~6为活动簸箕板拆卸过程图;图7~9为墙体构造柱浇筑定型施工过程图;图10为墙体构造柱浇筑定型施工时的侧视图。图中标记为:底座1、浇筑口11、固定卡扣12、档条13、活动簸箕板2、底板21、侧挡板22、固定片23、限位条24、定型板3、螺栓4、构造柱模板5、方木6。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本实施例所述的浇筑定型装置,包括底座1、活动簸箕板2和定型板3,所述底座1为500mm*400mm的钢板制成,中间设置了200mm*300mm大小的开口作为浇筑口11,浇筑口11左右两侧各设有3个向内弯折的L形固定卡扣12,在浇筑口下方位置,焊接有一档条13,与底座1呈45度角向上倾斜。所述活动簸箕板2由底板21和左右两边的侧挡板22组成,侧挡板22为三角形结构,侧挡板22其中一边与底板21焊接,焊接后的形状类似簸箕;在侧挡板22上设置固定片23,固定片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活动簸箕板2底部放置在底座的档条13上,侧挡板22带有固定片的一边与底座1贴合,螺栓4穿过固定片23的安装孔将活动簸箕板2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底座的浇筑口11位于两个侧挡板22之间;所述活动簸箕板2的底板21底部设有一向外弯折50度的限位条24,限位条24与底座1贴合,且抵在底座1的档条13,最终底板21与底座1的夹角也为50度。所述定型板3为200mm*300mm的木模板,与底座浇筑口11的大小相匹配。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定型板3可以插入浇筑口11两侧的固定卡扣12,封闭浇筑口,使得活动簸箕板可以拆下来,多余混凝土在为凝固前掉落。在浇筑前,浇筑口为打开状态,定型板闲置。浇筑施工时:1)首先通过预埋或植筋的方式,在构造柱位置的顶部或底部留置竖向接头钢筋。在钢筋工进行构造柱竖向钢筋及水平箍筋的绑扎之前,对底部楼板混凝土浮浆进行打凿与清理,之后进行钢筋绑扎。2)绑扎完成后,泥工开始砌筑墙体,墙体从构造柱处往两边砌筑,并按要求留置好马牙槎。3)在墙体砌筑完毕后,将构造柱模板5先用钉子固定在墙面上,此时将底座1放置在构造柱模板5上部,并夹在构造柱模板5与墙体的空隙当中。在构造柱模板5左右两侧加各加一根方木6,并按每500间距用螺杆以及双钢管设置一道拉结用于固定方木,此时顶部的底座1就被方木6固定住。4)浇筑混凝土前,安装活动簸箕板2,活动簸箕板2下部顶在底座1的挡条13上,活动簸箕板2的固定片23与底座1通过螺栓4、螺帽固定。固定完成后即可开始浇筑混凝土。5)在浇筑完混凝土后,为保证构造柱完整性,需将活动簸箕板2与底座1之间的簸箕口内浇满混凝土,然后进行充分振捣。浇筑结束后,将200mm*300mm大小的定型板3插入底座中,定型板3被底座1上的固定卡扣12牢牢卡住,此时浇筑口11即被定型板3封堵住,然后就可拧开螺栓4,卸下活动簸箕板2,将落在地上的混凝土清理干净,即可将活动簸箕板2组装到下一构造柱模板上,继续浇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墙体构造柱浇筑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活动簸箕板和定型板,所述底座中间设有矩形开口,开口两侧各设有若干向内弯折的固定卡扣;所述活动簸箕板由底板和两侧挡板组成,侧挡板为三角形结构,两侧挡板上均设有固定片;所述活动簸箕板通过侧挡板上的固定片、螺栓固定在底座上,且底座的开口位于两侧挡板之间;所述定型板与开口两侧的固定卡扣活动配合,开口存在打开或封闭两种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墙体构造柱浇筑定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活动簸箕板和定型板,所述底座中间设有矩形开口,开口两侧各设有若干向内弯折的固定卡扣;所述活动簸箕板由底板和两侧挡板组成,侧挡板为三角形结构,两侧挡板上均设有固定片;所述活动簸箕板通过侧挡板上的固定片、螺栓固定在底座上,且底座的开口位于两侧挡板之间;所述定型板与开口两侧的固定卡扣活动配合,开口存在打开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宇亭,袁涛,朱立城,吴应强,尹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