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仿生鱼的油浸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9251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仿生鱼的油浸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包括机身、设置于机身两侧的胸鳍以及分别设置于机身内部的图像采集器、胸鳍控制组件、尾鳍控制组件和通信单元,机身轮廓与金枪鱼外形一致,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第一采集腔、胸鳍控制腔、第二采集腔、尾鳍控制腔和尾鳍,图像采集器分别设置于第一采集腔和第二采集腔内,胸鳍控制组件设置于胸鳍控制腔内,且与胸鳍连接,所述的尾鳍控制组件设置于尾鳍控制腔内,且与尾鳍连接,所述的胸鳍轮廓与金枪鱼胸鳍外形一致,通信单元分别与图像采集器、胸鳍控制组件和尾鳍控制组件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降低推进功耗、保证安全密封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仿生鱼的油浸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油浸式变压器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仿生鱼的油浸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
技术介绍
大型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是电网的核心装备,容量大、价值高、结构复杂,是变电运行中关注的重点。当变压器出现异常时,往往需要停电后对内部缺陷进行检测和定位,才能确认故障类型,进而确定检修方案。由于变压器油箱是是封闭的,无法直接观察到内部的情况,内部检查时往往需要排油,再由专业技术人员穿戴连体作业服,从人孔爬进设备箱体内,人工寻找设备内部的故障点。但是人工开展电力变压器的内检工作存在工序复杂、耗时费力、危险性高等问题。近些年随着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在国民生产中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机器人技术已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小体积机器人可以在变压器不带电、不放油的情况下在内部主绝缘空间仿生潜游。采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开展变压器内部检测,能够提高故障判别准确率,减少变压器放油和吊罩次数,提升现场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降低内检成本,降低工作风险。但是现有的油浸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考虑到有利于确定重心、便于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仿生鱼的油浸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1)、设置于机身(1)两侧的胸鳍(2)以及分别设置于机身(1)内部的图像采集器(3)、胸鳍控制组件(4)、尾鳍控制组件(5)和通信单元,所述的机身(1)轮廓与金枪鱼外形一致,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第一采集腔(11)、胸鳍控制腔(12)、第二采集腔(13)、尾鳍控制腔(14)和尾鳍(15),所述的图像采集器(3)分别设置于第一采集腔(11)和第二采集腔(13)内,所述的胸鳍控制组件(4)设置于胸鳍控制腔(12)内,且与胸鳍(2)连接,所述的尾鳍控制组件(5)设置于尾鳍控制腔(14)内,且与尾鳍(15)连接,所述的胸鳍(2)轮廓与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仿生鱼的油浸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1)、设置于机身(1)两侧的胸鳍(2)以及分别设置于机身(1)内部的图像采集器(3)、胸鳍控制组件(4)、尾鳍控制组件(5)和通信单元,所述的机身(1)轮廓与金枪鱼外形一致,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第一采集腔(11)、胸鳍控制腔(12)、第二采集腔(13)、尾鳍控制腔(14)和尾鳍(15),所述的图像采集器(3)分别设置于第一采集腔(11)和第二采集腔(13)内,所述的胸鳍控制组件(4)设置于胸鳍控制腔(12)内,且与胸鳍(2)连接,所述的尾鳍控制组件(5)设置于尾鳍控制腔(14)内,且与尾鳍(15)连接,所述的胸鳍(2)轮廓与金枪鱼胸鳍外形一致,所述的通信单元分别与图像采集器(3)、胸鳍控制组件(4)和尾鳍控制组件(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仿生鱼的油浸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鳍(15)为柔性塑料尾鳍,所述的第一采集腔(11)和第二采集腔(13)为透明塑料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仿生鱼的油浸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胸鳍控制组件(4)包括安装于胸鳍控制腔(12)内的舵机、分别连接舵机和胸鳍(2)的水平连接杆(46)以及分别套设于水平连接杆(46)上的支撑件、密封件和轴承(48),所述的舵机包括两侧分别开设安装孔(40)的壳体以及分别安装于壳体上的第一传动轮(41)、第一控制器(42)和第二传动轮(43),所述的第一传动轮(41)与第一控制器(42)连接,并与第二传动轮(43)啮合传动,所述的水平连接杆(46)插设于安装孔(40)内,并与第二传动轮(43)连接,所述的第一控制器(42)与通信单元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仿生鱼的油浸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件(47)和第二支撑件(49),所述的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圈(44)和第二密封圈(45),所述的胸鳍控制腔(12)对应位置的机身(1)两侧分别开设通孔,所述的第二支撑件(49)、轴承(48)和第一支撑件(47)由内向外依次套设于水平连接杆(46)上,所述的第一支撑件(47)设置于机身(1)通孔外侧,所述的第一密封圈(44)设置于第一支撑件(47)和轴承(48)交界处,所述的第二密封圈(45)设置于第二支撑件(49)和轴承(48)交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磊曹博源杨心刚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