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的修复装置及修复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6567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的修复装置,包括顶起结构,顶起结构包括第一顶起件、位于第一顶起件的上端的顶板、位于第一顶起件下端的底座,顶板及底座的底板均为弧形钢板。修复装置包括控制系统,控制器内设有驱动器,驱动器与第一顶起件经高压油管连接,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一顶起件,第一顶起件顶起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使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复原。修复装置包括牵拉绳,牵拉绳的一端设置在底座上,牵拉绳与高压油管并行,且牵拉绳的另一端位于作业人员操作端。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的修复方法,修复方法是采用修复装置对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进行修复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修复装置及修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的修复装置及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管道修复
,具体为一种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的修复装置及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地下管道如塑料污水管、塑料排水管等因城市新建、扩建、改造等造成地面地貌发生变化,超过管材自身承受能力,会导致管道发生变形或者塌陷。且随着地下管道使用年限的增加,管道也会出现退化现象,同样也会使管道出现变形或者塌陷问题。地下管道变形或者塌陷会影响地下管网的排水排污功能,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地下管道的变形或塌陷问题,则会出现污水外溢污染周围环境或者导致路面塌陷的风险。因此,需要及时对变形或者塌陷的管道进行修复,以确保其正常的排水及排污功能。目前,变形或者塌陷的塑料管道的修复,多采用对变形或者塌陷的部位进行局部开挖,通过机器人或者人工切割变形或塌陷的塑料管道,再更换新的塑料管道,实现塑料管道的修复。以上方式修复变形或塌陷的塑料管道具有以下几点问题:1.局部开挖方式,对环境及路面交通的影响比较大,且工期较长,修复效率低、修复成本高,管道修复后还需要进行回填,修复原来的地貌,大大增加了管道修复的成本及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起结构,所述顶起结构包括第一顶起件、位于第一顶起件的上端的顶板、位于第一顶起件下端的底座,所述顶板及所述底座的底板均为弧形钢板;/n修复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器内设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第一顶起件经高压油管连接,所述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顶起件,所述第一顶起件顶起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使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复原;/n修复装置还包括牵拉绳,所述牵拉绳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牵拉绳与所述高压油管并行,且所述牵拉绳的另一端位于作业人员操作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起结构,所述顶起结构包括第一顶起件、位于第一顶起件的上端的顶板、位于第一顶起件下端的底座,所述顶板及所述底座的底板均为弧形钢板;
修复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器内设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第一顶起件经高压油管连接,所述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顶起件,所述第一顶起件顶起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使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复原;
修复装置还包括牵拉绳,所述牵拉绳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牵拉绳与所述高压油管并行,且所述牵拉绳的另一端位于作业人员操作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修复装置还包括内衬支撑件,所述内衬支撑件套设在所述顶起结构的外部,所述内衬支撑件用于对变形或塌陷塑料管道辅助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支撑件包括若干个依次承插连接的圆筒钢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支撑件包括上部半圆形钢板及下部半圆形钢板,所述上部半圆形钢板与所述下部半圆形钢板经第一合页首尾连接形成筒状结构,所述上部半圆形钢板与所述下部半圆形钢板的连接处还设有固定销;
所述上部半圆形钢板及所述下部半圆形钢板均包括第一劣弧钢板,所述第一劣弧钢板的两端分别经第二合页连接有第二劣弧钢板;
所述内衬支撑件在非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二劣弧钢板在所述第二合页及所述第一合页向的作用下向所述内衬支撑件的中心转动靠拢,使所述内衬支撑件呈现压缩的类椭圆型筒结构;
所述内衬支撑件在使用状态时,所述顶起结构作用于所述第一劣弧钢板,使所述第二合页及所述第一合页带动所述第二劣弧钢板转动,使所述内衬支撑件呈现展开的圆型筒结构,所述固定销用于使所述内衬支撑件保持圆型筒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劣弧钢板的弧度a,第二劣弧钢板的弧度为b;其中,a+2b=180°,且b为10~30°;
修复装置还包括第二顶起件,所述第二顶起件与所述驱动器经高压油管连接;所述第二顶起件一端与所述筒状结构一侧的所述第二劣弧钢板内壁接触,所述第二顶起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筒状结构另一侧的所述第二劣弧钢板内壁接触,所述第二顶起件用于与所述第一顶起件配合将类椭圆型筒结构的内衬支撑件撑开为圆型筒结构的内衬支撑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宝勇王清顺周伟强焦浩攀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安越非开挖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