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从锂电池中萃取金属离子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萃取
,具体涉及一种从锂电池中萃取金属离子的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役锂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材料锂电池,其中,三元材料锂电池输出功率大、能量密度高,很受民用车制造商的青睐,三元材料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中钴、镍、锰等金属被称为城市矿山,不但价格昂贵且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三元材料电池的回收研究是锂电池回收的一大热门。目前废旧锂电池回收工艺主要有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其中火法冶金过程能耗较高,且无法得到纯净的产品,并且在煅烧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湿法冶金对环境来说更为友好,且经过一系列回收工艺可以得到高纯度的产品,更受市场欢迎。湿法回收工艺主要分为破碎-筛分-浸出-有价元素回收-尾液排放几个步骤,整个回收工艺中,有价元素回收步骤最为关键,该步骤决定了整个工艺过程的回收率与经济性,在有价元素回收过程中,溶剂萃取法的应用最为广泛。中国专利(CN200910013221.1)公开了一种从钴酸锂电池浸出液中用有机磷酸类萃取剂P204萃取回收钴,再通过沉淀法回收锂的工艺,钴的回收率达到97%,但锂的回收率仅为75%左右,无法实现有价金属的高效回收;中国专利(CN201110065079.2)公开了一种从锂电池正极材料中回收钴锂的方法,该方法用有机磷酸类萃取剂P204萃取钴,并用盐酸溶液进行反萃得到纯度较高的钴溶液,萃取钴之后的含锂溶液进行蒸发结晶得到锂产品,实现了钴和锂的回收,但回收过程需要蒸发结晶,能耗较高,且难以得到高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从锂电池中萃取金属离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nS1、提供萃取有机相:在所述萃取有机相中,包括萃取剂、协萃剂和稀释剂,所述萃取剂包括双酮类化合物,所述协萃剂包括有机膦化合物;/nS2-1、钴锰萃取:以锂电池浸出液作为被萃取液,将所述萃取有机相与所述被萃取液混合,并进行钴锰萃取,萃取平衡后分相,获得第一萃余液和钴锰负载有机相;/nS2-2、钴锰反萃:采用反萃剂对所述钴锰负载有机相进行钴锰反萃,分相后获得钴锰反萃液和第一空有机相;/nS3-1、镍萃取:将所述萃取有机相与所述第一萃余液混合,并进行镍萃取,萃取平衡后分相,获得第二萃余液和镍负载有机相;/nS3-2、镍反萃:采用反萃剂对所述镍负载有机相进行镍反萃,分相后获得镍反萃液和第二空有机相;/nS4-1、锂萃取:将所述萃取有机相与所述第二萃余液混合,并进行锂萃取,萃取平衡后分相,获得第三萃余液和锂负载有机相;/nS4-2、锂反萃:采用反萃剂所述锂负载有机相进行锂反萃,分相后获得锂反萃液和第三空有机相。/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从锂电池中萃取金属离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提供萃取有机相:在所述萃取有机相中,包括萃取剂、协萃剂和稀释剂,所述萃取剂包括双酮类化合物,所述协萃剂包括有机膦化合物;
S2-1、钴锰萃取:以锂电池浸出液作为被萃取液,将所述萃取有机相与所述被萃取液混合,并进行钴锰萃取,萃取平衡后分相,获得第一萃余液和钴锰负载有机相;
S2-2、钴锰反萃:采用反萃剂对所述钴锰负载有机相进行钴锰反萃,分相后获得钴锰反萃液和第一空有机相;
S3-1、镍萃取:将所述萃取有机相与所述第一萃余液混合,并进行镍萃取,萃取平衡后分相,获得第二萃余液和镍负载有机相;
S3-2、镍反萃:采用反萃剂对所述镍负载有机相进行镍反萃,分相后获得镍反萃液和第二空有机相;
S4-1、锂萃取:将所述萃取有机相与所述第二萃余液混合,并进行锂萃取,萃取平衡后分相,获得第三萃余液和锂负载有机相;
S4-2、锂反萃:采用反萃剂所述锂负载有机相进行锂反萃,分相后获得锂反萃液和第三空有机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酮类化合物的浓度为0.05mol/L~1.0mol/L,所述双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其中,R1,R2为C1~C20的直链或带有支链的烷基或芳香基,R3为C1~C20的含氟取代的直链或带有支链的烷基或芳香基;
所述有机膦化合物的浓度为0.05mol/L~1.0mol/L,所述有机膦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其中,R1’,R2’,R3’均为C1~C8的直链或带有支链的烷基,C1~C8的直链或带有支链的烷氧基、苯基或卤素取代烷基中的一种;
所述稀释剂选自煤油、正十二烷烃或200号溶剂油;
所述被萃取液中包含有锂离子、钴离子、镍离子和锰离子,其中,锂离子的浓度为0.05g/L~20g/L,钴离子的浓度为0.05g/L~50g/L,镍离子的浓度为0.05g/L~50g/L,锰离子的浓度为0.05g/L~50g/L;
各步骤中的反萃剂为0.05mol/L~12mol/L的盐酸或硫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2-1中,所述萃取有机相与所述被萃取液的体积比为1:10~10:1;
技术研发人员:张利诚,李丽娟,宋富根,时东,彭小五,许淘善,姬连敏,宋雪雪,张禹泽,聂峰,曾忠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青海;6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