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746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噪充气轮胎,涉及轮胎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轮胎空腔内固定的尖劈吸声件的尖部与空气特性阻抗相匹配,通过吸声件的尖劈形式,在投影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增大了吸声件的有效吸声面积,且尖劈吸声件的高度占轮胎空腔径向高度的较大比例,在轮胎空腔内起到隔断模态的作用,实现空腔能量的分散,同时吸声件间隔均匀的布置在轮胎内,一方面减少了尖劈吸声件的材料用量,从而减少了轮胎重量,另一方面对轮胎本身硬度、柔性等属性无明显影响,保留了轮胎的原有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汽车行驶的稳定性,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轮胎空腔设置多孔吸声隔板的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对轮胎的降噪效果更好,更节省吸声件的用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噪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领域,具体是一种降噪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噪音是乘用车驾乘舒适性的重要指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充气轮胎与轮辋之间形成的空腔所产生的空腔共鸣音是汽车噪音的重要来源之一。空腔共振噪音的峰值频率与轮胎空腔尺寸相关,一般在150Hz~250Hz之间存在明显且尖锐的共振峰值,给车内乘客带来不悦的感受。为了降低轮胎空腔的共鸣噪音,目前已有相应行之有效的方案,如在轮胎周向整圈布置横截面为矩形或横截面一侧为锯齿形、梯形等规则或不规则图形的多孔吸声材料的方案;以及利用多孔吸声材料制成隔板安装在胎内,以隔断轮胎内部声模态从而达到降噪效果。但相关技术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整圈布置多孔吸声材料时,所作用的噪音能量区间较窄,且频率单一,并且为了达到良好的降噪效果往往需要增大材料的体积,但相关形式增加了轮胎重量,多孔吸声材料用量大且成本高,不仅影响轮胎的散热性,还增加了汽车的油耗,降低行驶稳定性。2、由于在150~250Hz之间的轮胎空腔声模态振型是沿轮胎周向分布,因此沿轮胎周向整圈铺设的吸声材料层通常平行于声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噪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固定在轮胎空腔内表面(4a)上的尖劈吸声件,所述轮胎空腔为轮胎内表面(4a)与轮辋(2a)所形成的闭合空间,所述尖劈吸声件包括基部和尖部,所述基部沿轮胎径向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所述尖部沿轮胎轴向的截面向靠近基部的一端,其表面积逐渐增大,所述尖劈吸声件的尖部高度为尖劈吸声件高度的75%~85%,所述尖劈吸声件基部与轮胎空腔内表面相接触的表面宽为轮胎空腔内表面轴向长度的20%~6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噪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固定在轮胎空腔内表面(4a)上的尖劈吸声件,所述轮胎空腔为轮胎内表面(4a)与轮辋(2a)所形成的闭合空间,所述尖劈吸声件包括基部和尖部,所述基部沿轮胎径向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所述尖部沿轮胎轴向的截面向靠近基部的一端,其表面积逐渐增大,所述尖劈吸声件的尖部高度为尖劈吸声件高度的75%~85%,所述尖劈吸声件基部与轮胎空腔内表面相接触的表面宽为轮胎空腔内表面轴向长度的20%~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固定在轮胎空腔内表面上的若干个所述尖劈吸声件间隔设置且呈环形阵列分布,相邻所述尖劈吸声件的间隔距离大于等于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噪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固定在轮胎空腔内表面上的若干个所述尖劈吸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玥李宁学李兵张永斌杨政毕传兴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