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890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气构造,不需要将覆盖板加厚来确保平面刚性,也不需要对覆盖板进行降低平面度的加工,而能够以轻量化的构件来提供通气室良好的密封效果。通气构造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通气构造包括:通气口,设置在壳体的上部位置,并连通壳体的内侧与外侧;壁面部,形成在壳体的内侧的靠近通气口的位置,来包围通气口的下部周边区域并朝向壳体的内部方向;覆盖板,覆盖围绕壁面部的开口而形成通气室,且阻断朝向通气室进入的润滑油;以及固定件,将覆盖板固定在壁面部的下部位置。覆盖板形成有上下端部反折而成的凸缘,并且覆盖板的底部往壳体的内部方向弯曲成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气构造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通气(breather)构造,且特别是一种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的通气构造。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在车辆内通常设有引擎(engine)、传动系统(transmissionsystem)、分动箱(transfercase)、后差速器(reardifferential)等包含有壳体的部件,而这些部件所用的壳体能够形成有对壳体内进行通气的通气室。通气室形成在壳体上,并经由吸气用的孔(即呼吸口)来连通壳体的内侧与外侧。如此,当壳体内的温度伴随着车辆的行走而上升时,壳体内的气体的压力因体积膨胀而上升。此时,在壳体内的压力上升的气体能够流入通气室,并经由通气室的呼吸口流至壳体的外侧。另一方面,当壳体内的温度降低时,壳体内的气体的压力因体积收缩而降低。此时,壳体的内侧变成负压,壳体的外侧的气体经由呼吸口被吸入通气室,进而经由通气室而流入壳体的内侧。作为通气室,通常是选择在壳体的上部的不妨碍其他机构零件的位置将壳体与板件合起来制作而成,以防止壳体内的润滑油漏出,并将因温度上升而由润滑油所产生而成的气体或膨胀的空气排出到壳体的外侧。如此,必须要防止油从通气室的开放部以外的地方进入。并且,为了要使壳体与板件的接合面更紧密,通常使用螺栓等固定件对板件进行固定。然而,因应加工工具或壳体形状等条件限制,固定件通常固定在板件的偏旁的位置。如此,若板件的平面刚性或平面度差,则板件与壳体的接合面上相反于固定件的端部产生浮起,导致油容易从板件的浮起的端部与壳体之间的间隙流入。对此,现有的方法是将板件加厚来确保平面刚性,或者使用矫直机加工(levelerprocessing)来降低平面度。如此,将出现增加重量或增加加工步骤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技术公开第S61-194854号[专利文献2]日本技术公开第H01-122559号[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第2000-065191号[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第2002-295644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通气构造,不需要将覆盖板加厚来确保平面刚性,也不需要对覆盖板进行降低平面度的加工,而能够以轻量化的构件来提供通气室良好的密封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通气构造,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所述通气构造包括:通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部位置,并连通所述壳体的内侧与外侧;壁面部,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内侧的靠近所述通气口的位置,来包围所述通气口的下部周边区域并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方向;覆盖板,覆盖围绕所述壁面部的开口而形成通气室,且阻断朝向所述通气室进入的润滑油;以及固定件,将所述覆盖板固定在所述壁面部的下部位置。所述覆盖板形成有上下端部反折而成的凸缘,并且所述覆盖板的底部往所述壳体的内部方向弯曲成型。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覆盖板的中间设有往所述通气室延伸的卡合爪,所述壁面部的中间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爪卡合到所述卡合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卡合部从靠近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往靠近所述通气口的一端倾斜地凹入,所述卡合爪从靠近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往靠近所述通气口的一端倾斜地延伸,而抵靠在所述卡合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部件为差速器。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通气构造中,通气口设置在壳体的上部位置,壁面部形成在壳体的内侧的靠近通气口的位置,覆盖板覆盖围绕壁面部的开口而形成通气室,固定件将覆盖板固定在壁面部的下部位置。进而,覆盖板形成有上下端部反折而成的凸缘,并且覆盖板的底部往壳体的内部方向弯曲成型。如此,即使固定件因应加工工具或壳体形状等条件限制而固定在覆盖板的下部位置,覆盖板的底部往壳体的内部方向弯曲成型而能够避免覆盖板的相反于固定件的端部产生浮起,且即使产生浮起,覆盖板也能够以上下端部反折而成的凸缘遮蔽浮起的端部与壳体之间的间隙来避免油的流入。据此,本技术的通气构造不需要将覆盖板加厚来确保平面刚性,也不需要对覆盖板进行降低平面度的加工,而能够以轻量化的构件来提供通气室良好的密封效果。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设有通气构造的壳体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设有通气构造的壳体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通气构造尚未以固定件对覆盖板进行固定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通气构造以固定件对覆盖板进行固定后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50:壳体;50a:上部位置;100:通气构造;110:通气口;112:下部周边区域;120:壁面部;122:开口;124:下部位置;126:卡合部;130:覆盖板;132a、132b:凸缘;134:底部;136:卡合爪;140:通气室;150:固定件;P1、P2:路径。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设有通气构造的壳体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设有通气构造的壳体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通气构造尚未以固定件对覆盖板进行固定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通气构造以固定件对覆盖板进行固定后的示意图。所述车辆虽未示出,但所述车辆的部件可以列举为车辆内所设的包含有壳体的引擎、传动系统、分动箱、以及差速器中的至少一个,而本实施例以差速器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技术并不限置通气构造100的用途,其可依据需求调整。以下将以图1至图4来说明在本实施例的通气构造100的整体构成。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通气构造100包括通气口110、壁面部120、覆盖板130、形成于壁面部120与覆盖板130之间的通气室140、以及固定件150。通气口110设置在壳体50的上部位置50a,并连通壳体50的内侧与外侧。壁面部120形成在壳体50的内侧的靠近通气口110的位置,来包围通气口110的下部周边区域112并朝向壳体50的内部方向(例如是图2的图面左方向)。覆盖板130覆盖围绕壁面部120的开口122而形成通气室140,且阻断朝向通气室140进入的润滑油。固定件150将覆盖板130固定在壁面部120的下部位置124。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通气口110可由壳体50的上部位置50a形成的开口与管体所构成,来连通壳体50的内侧与外侧。壁面部120是由壳体50的靠近通气口110的局部所构成。壁面部120朝向壳体50的内部突出且形成有与通气口110连通的开口122。进而,在将覆盖板130安装在壁面部120上而覆盖开口122的情况下,覆盖板130与壁面部120的开口122之间的空间构成与通气口110连通的通气室140。进而,覆盖板130与壁面部120以固定件150如螺栓等加以固定。如此,当壳体50内的温度上升,使得壳体50内的气体的压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气构造,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所述通气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n通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部位置,并连通所述壳体的内侧与外侧;/n壁面部,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内侧的靠近所述通气口的位置,来包围所述通气口的下部周边区域并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方向;/n覆盖板,覆盖围绕所述壁面部的开口而形成通气室,且阻断朝向所述通气室进入的润滑油;以及/n固定件,将所述覆盖板固定在所述壁面部的下部位置,/n所述覆盖板形成有上下端部反折而成的凸缘,并且/n所述覆盖板的底部往所述壳体的内部方向弯曲成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气构造,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所述通气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
通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部位置,并连通所述壳体的内侧与外侧;
壁面部,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内侧的靠近所述通气口的位置,来包围所述通气口的下部周边区域并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方向;
覆盖板,覆盖围绕所述壁面部的开口而形成通气室,且阻断朝向所述通气室进入的润滑油;以及
固定件,将所述覆盖板固定在所述壁面部的下部位置,
所述覆盖板形成有上下端部反折而成的凸缘,并且
所述覆盖板的底部往所述壳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园田浩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