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3853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通过设置在车体连接支架上的减震套管、减震柱、减震弹簧、连接梁等结构,对车体震动进行吸收,通过设置在车体前方的红外检测雷达对前方障碍物进行检测,通过设置在车体前方的防撞装置对车体与障碍物的碰撞进行缓冲,实现对机器人车体及内部精密元件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
本技术属于机器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各种类型的机器人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优化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因此机器人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作为智能机器人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它一般具备以下特点:首先是教学适用性,符合教学使用的相关需求;其次是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再次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增、减功能模块,进行自主创新;此外,它还应当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为了开发孩子们的动手动脑等能力,以玩“玩具”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都带有运动模块。教育机器人的地面运动往往受运动路况限制,当机器人在崎岖地面运动时,车体容易产生颠簸、甚至侧翻,从而对车体内部的精密元件产生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内部精密元件损坏。现有技术中普遍采取的通过设置减震弹簧或者液压减震装置的方式来达到减震效果,传统的减震弹簧设置减震效果不够明显,液压减震装置虽然有较好的减震效果,但机构本身结构复杂、重量大、制作成本较高,在应用时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往往不适合在低龄化教育机器人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有效、适应性强的减震方案。>为此,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包括车体和多个行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多个可拆卸相连的拼接块组合而成,所述相连拼接块之间通过拼插、螺栓、十字轴等方式进行连接,多个所述行驶轮中的两个组成一个行驶轮组,所述行驶轮组的两个所述行驶轮之间设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上设有左右间隔开设置的减震套管,所述减震套管的下端在左右方向上可摆动地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架上的第一限位孔上,所述第一限位孔为两个,左右间隔开设置在所述连接支架上,所述减震套管内限定有顶部敞开的减震腔,所述车体上对应所述减震套管的位置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减震柱,多个所述减震柱的下端一一对应地插接在多个所述减震腔内并可沿所述减震腔的轴向滑动,所述减震柱上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设在所述减震柱上,所述减震弹簧的上端止抵接触所述减震柱的外周壁,所述减震弹簧的下端止抵接触在所述减震套管的上端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行驶轮为两个行驶轮组,两个所述行驶轮组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两个所述行驶轮组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在所述连接支架上并与所述行驶轮相连以驱动所述行驶轮转动,两个所述行驶轮组中的驱动电机通过程序差速控制,使所述车体可以自由的进行差速转向。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水平方向上,相邻所述减震柱之间设有连接梁,所述连接梁与所述车体固定相连,所述连接梁上设有左右间隔开布置的第二限位孔,所述减震柱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梁上的第二限位孔可摆动地相连。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震柱伸入所述减震腔的一端设有限位端头,所述限位端头的直径大于所述减震柱的直径,小于所述减震腔的内直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震套管包括:套管本体,所述减震腔限定在所述套管本体内,所述减震腔的内周壁的上部形成有内螺纹,所述套管本体的下端设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外直径直径大于所述套管本体外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一限位孔直径,所述套管本体可移动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架上的第一限位孔上;限位端盖,所述限位端盖包括相互配合的两个半环形限位块,所述半环形限位块的外周壁形成有与所述内螺纹适配啮合的外螺纹,两个所述半环形限位块配合形成为套设在所述减震柱上的环形,且所述环形的直径小于所述限位端头的直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体的前端形成有防撞装置,所述防撞装置包括两个安装板和防撞梁,两个所述安装板均连接在所述车体的前端并沿竖直方向延伸,每个所述安装板上形成有一个向前延伸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前端设有向上折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有防撞弹簧,所述防撞弹簧压缩连接在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防撞梁连接在所述连接部的前端并沿水平方向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体的前端设有电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红外检测雷达,所述红外检测雷达设在所述防撞装置的下方,当所述红外检测雷达检测到所述车体的前方具有障碍物时关闭所述驱动电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撞梁形成为橡胶材料件,所述支撑梁的刚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刚度,所述防撞梁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的距离,且所述防撞梁的左端凸出于所述车体的左侧,所述防撞梁的右端凸出于所述车体的右侧,所述防撞梁的左右两端均朝后弯曲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撞梁与所述连接部之间通过设置在所述防撞梁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对应位置的螺栓孔和螺栓可拆卸相连,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车体之间通过设置在所述安装板和所述车体之间对应位置的螺栓孔和螺栓可拆卸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通过程序化控制驱动电机的开关以及转速,以控制驱动轮的运动,从而实现车体的启动、停止、前进、后退、转向、加速、减速等操作。当车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颠簸时,设置在车体上的减震装置通过减震套管和减震柱之间的相互运动,对车体的震动进行吸收;设在减震柱上的减震弹簧通过形变与恢复形变的方式缓冲车体震动所产生的力,并将吸收后的力转移到连接梁中,从而实现减震的技术效果,实现对车体及内部精密元件的保护。安装在车体前端的红外检测雷达通过发射与接收红外信号对车体前方的障碍物进行实时的检测,当发现前方障碍物时,通过程序化控制驱动电机的运行,让车体进行减速、停止、转向等操作,防止车体与障碍物进行碰撞所对车体造成的损害。由于红外检测雷达可能会存在盲区,当车体与障碍物进行碰撞时,设置在车体前方的防撞装置通过防撞梁对碰撞力进行初步吸收,由于橡胶材料良好的防震性能,防撞梁可以吸收大部分的碰撞力,余力会由连接部与安装板之间的防撞弹簧进行再次吸收,从而将撞击所产生的冲击力完全化解,实现对车体以及内部精密元件的进一步保护。本技术通过防撞装置、减震装置、以及两种装置之间的配合,实现了更加高效的保护性能,有效地减弱了车体的震动,同时本技术的结构合理、紧凑、制作简单、安装方便、模块化的设计,还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锻炼孩子们的思维思考能力,细小零部件少,降低孩子们在使用时的安全隐患,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多种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电机与连接支架的装配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减震柱与减震腔的配合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限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包括车体和多个行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多个可拆卸相连的拼接块组合而成,多个所述行驶轮中的两个组成一个行驶轮组,所述行驶轮组的两个所述行驶轮之间设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上设有左右间隔开设置的减震套管,所述减震套管的下端在左右方向上可摆动地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架上,所述减震套管内限定有顶部敞开的减震腔,所述车体上对应所述减震套管的位置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减震柱,多个所述减震柱的下端一一对应地插接在多个所述减震腔内并可沿所述减震腔的轴向滑动,所述减震柱上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设在所述减震柱上,所述减震弹簧的上端止抵接触所述减震柱的外周壁,所述减震弹簧的下端止抵接触在所述减震套管的上端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包括车体和多个行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多个可拆卸相连的拼接块组合而成,多个所述行驶轮中的两个组成一个行驶轮组,所述行驶轮组的两个所述行驶轮之间设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上设有左右间隔开设置的减震套管,所述减震套管的下端在左右方向上可摆动地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架上,所述减震套管内限定有顶部敞开的减震腔,所述车体上对应所述减震套管的位置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减震柱,多个所述减震柱的下端一一对应地插接在多个所述减震腔内并可沿所述减震腔的轴向滑动,所述减震柱上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设在所述减震柱上,所述减震弹簧的上端止抵接触所述减震柱的外周壁,所述减震弹簧的下端止抵接触在所述减震套管的上端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行驶轮为两个行驶轮组,两个所述行驶轮组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行驶轮组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在所述连接支架上并与所述行驶轮相连以驱动所述行驶轮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水平方向上,相邻所述减震柱之间设有连接梁,所述连接梁与所述车体固定相连,所述减震柱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梁可摆动地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柱伸入所述减震腔的一端设有限位端头,所述限位端头的直径大于所述减震柱的直径,小于所述减震腔的内直径,所述减震套管包括:
套管本体,所述减震腔限定在所述套管本体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勇路士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未来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