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全自动智能车位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377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位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全自动智能车位锁,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智能化控制车位锁的实现与使用。一种全自动智能车位锁,包括支撑总成、传动总成和控制总成。所述的支撑总成包括底座、档板和壳体;所述的壳体为扇形体结构,内部设有传动总成和控制总成。壳体与底座的一侧相连,底座上方设有档板,所述的档板为近矩形片状,档板的下端与输出轴固定,输出轴带动档板转动。输出轴穿过底座上的通孔,档板与底座由此稳定连接。所述的传动总成包括输入轴、输出轴、蜗杆和蜗轮;控制总成主要包括电池、电路板和电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控制系统结构较为简易,模块化功能分工明确,有效提高系统工作效率,拥有良好的实用性及可靠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智能车位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位锁
,涉及一种全自动智能车位锁,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智能化控制车位锁的实现与使用。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用车位锁正由传统机械化迈向自动化,已出现部分可短程操控的车位锁,如红外遥控车位锁、车载蓝牙遥控车位锁、NFC技术的蓝牙车位锁等。但这些已投入使用车位锁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缺陷,红外遥控车位锁需遥控端与接收端处于一条直线上,具有方向性盲区,易受射频感应信号干扰,造成一定的使用局限性,且其无法实现对车锁的加密,导致停车位极易被占用;蓝牙遥控器控制的智能车位锁,则受限于遥控器的存在与否;NFC技术的车位锁,适用距离最短,在同样的距离下其连接技术相对较为不稳定。因此,急需一种可以即时高效采集数据信息,准确无误反应车位信息,稳定可靠实现智能控制的自动化车位锁。特别是对核心处理器及通信处理器的改良和数据信息处理模块的重构,对传统车位锁的功能改造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此,本专利技术基于STM32核心处理器对传统锁车位技术进行创新,设计一个智能全自动化车位锁。利用STM32F103RCT6单片机收集传感器的数据(压力、温度、红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采集环境温度估计光照情况;压力传感器XGZP101SB1采集压力情况估计水位高低;红外传感GP2Y0A02YK0F判断车辆靠近、车辆底盘高度情况;RS485通信模块使用了MAX485芯片完成TTL信号到RS485信号的转换。利用RS485通信,并采用分组思想(采集终端ID唯一选取)解决RS485总线数据冲突问题,实现车位控制器和节点箱相互通信,实现其串口通信模块的串口初始化、串口读操作与串口写操作。同时采用蓝牙模块实现地锁控制器和节点箱间直接的信息交互,以便其他通讯装置故障时备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智能车位锁,以实现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升降上锁、车位预约定位等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全自动智能车位锁,包括支撑总成、传动总成和控制总成。所述的支撑总成包括底座、档板和壳体;所述的壳体为扇形体结构,内部设有传动总成和控制总成。壳体与底座的一侧相连,底座上方设有档板,所述的档板为近矩形片状,档板的下端与输出轴固定,输出轴带动档板转动。输出轴穿过底座上的通孔,档板与底座由此稳定连接。所述的传动总成包括输入轴、输出轴、蜗杆和蜗轮;控制总成主要包括电池、电路板和电机。电机通过螺母固定在电池外侧壳体上,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圆柱状的输入轴与蜗杆连接,圆筒状轴承与环状油封B对输入轴与蜗杆起固定作用,以便电机的转动更好的带动蜗杆旋转。蜗杆另一端穿过壳体上的通孔,同样利用圆筒状轴承和环状油封固定。所述的蜗杆呈螺旋状,其转动时带动与其啮合的齿轮状蜗轮旋转,油封使得蜗轮的转动能更加可靠的带动输出轴,进而控制档板的升降。档板的升起与落下是根据电路板的控制,电池与电路板电连接,电路板与电机电连接。该停车位能够自动检测车辆是否在车位附近,当车辆靠近停车位并意图停放时控制车位锁处于开启状态,档板落下,供车停放;当车辆想要驶离车位时,控制车位锁处于关闭状态,档板下落,供车离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控制系统结构较为简易,模块化功能分工明确,有效提高系统工作效率,拥有良好的实用性及可靠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地锁装置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为地锁装置内部结构轴测图。图3为地锁封闭模式图。图4为地锁启动模式图。图5为输出轴分解图。图中,1底座;2档板;3壳体;4输出轴;5输入轴;6蜗杆;7蜗轮;8轴承A;9油封A;10油标;11轴承B;12电池;13电路板;14电机;15圆筒状轴承;16油封B;17圆筒状轴承;18环状油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全自动智能车位锁,包括支撑总成、传动总成和控制总成。所述的支撑总成包括底座1、档板2、壳体3。底座1与壳体3通过两对固定螺钉连接,构成该装置的主要支撑机构,档板2固定在输出轴4上通过底座通孔以实现旋转。所述的传动总成用于将电机转动转换成档板升降,包括输入轴5、输出轴4、蜗杆6和蜗轮7。螺旋状蜗杆6的一端连接输入轴5,通过轴承A8及油封A9和油标10设置在壳体3内与支撑总成相连,蜗轮7通过轴承B11连接输出轴4,并与蜗杆6啮合。所述的控制总成主要包括电池12、电路板13和电机14。电池12通过四个螺钉固定在壳体3底部一端,电路板13同样通过四个螺丝钉固定在底座1底部空间内,电机14则固定在电机14外侧壳体3上。档板2的升起与落下主要靠电路板13核心算法的控制,电池12与电路板14电连接,电路板13与电机14电连接。该停车位能够自动检测车辆是否在车位附近,当车辆靠近停车位并意图停放时控制车位锁处于开启状态,档板2落下,供车停放;当车辆想要驶离车位时,控制车位锁处于关闭状态,档板下落,供车离开。一种全自动智能车位锁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车辆靠近时,电路板13各传感器检测到车辆信息,发出控制信号启动电机14。第二步,电机14启动后旋转并带动输入轴5旋转,从而使得螺旋状涡杆6带动蜗轮7旋转,并传递到输出轴4,固定在输出轴4上的档板2升起,将车锁住。第三步,车辆需离开时,电路板13发出控制信号,电机14再次启动,反向旋转。第四步,反向旋转的电机14带动输入轴5通过蜗杆6、蜗轮7将旋转传递到输出轴4,实现档板2的下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智能车位锁,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总成、传动总成和控制总成;所述的支撑总成包括底座(1)、档板(2)和壳体(3);所述的壳体(3)为扇形体结构,内部设有传动总成和控制总成;壳体(3)与底座(1)的一侧相连,底座(1)上方设有档板(2),所述的档板(2)为近矩形片状,档板(2)的下端与输出轴(4)固定,输出轴(4)带动档板(2)转动;输出轴(4)穿过底座(1)上的通孔,档板(2)与底座(1)由此稳定连接;/n所述的传动总成包括输入轴(5)、输出轴(4)、蜗杆(6)和蜗轮(7);控制总成主要包括电池(12)、电路板(13)和电机(14);电机(14)通过螺母固定在电池(12)外侧壳体上,电机(14)的输出端通过圆柱状的输入轴(5)与蜗杆(6)连接,圆筒状轴承与油封B(16)对输入轴(5)与蜗杆(6)起固定作用,以便电机(14)的转动更好的带动蜗杆(6)旋转;蜗杆(6)另一端穿过壳体(3)上的通孔,同样利用圆筒状轴承和环状油封(18)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智能车位锁,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总成、传动总成和控制总成;所述的支撑总成包括底座(1)、档板(2)和壳体(3);所述的壳体(3)为扇形体结构,内部设有传动总成和控制总成;壳体(3)与底座(1)的一侧相连,底座(1)上方设有档板(2),所述的档板(2)为近矩形片状,档板(2)的下端与输出轴(4)固定,输出轴(4)带动档板(2)转动;输出轴(4)穿过底座(1)上的通孔,档板(2)与底座(1)由此稳定连接;
所述的传动总成包括输入轴(5)、输出轴(4)、蜗杆(6)和蜗轮(7);控制总成主要包括电池(12)、电路板(13)和电机(14);电机(14)通过螺母固定在电池(12)外侧壳体上,电机(14)的输出端通过圆柱状的输入轴(5)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嘉李梦涵卫思源王宇袁静怡谢林柏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