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范宏武专利>正文

一种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的合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323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结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的合建结构,包括地下道路、地面以及桥梁,所述地面下方铺设有生态透水层,在生态透水层下方铺设有集水层,集水层下方为路面低基层,所述地下道路分为左通道和右通道,且左通道与右通道设置在路面低基层的下方,在左通道与右通道之间设置中立支撑柱,在左通道的左侧以及右通道的右侧设有侧立支撑柱;所述桥梁通过支撑立柱固定地面上方,且支撑立柱有若干根,且若干根支撑立柱分别对称设置在地面上表面的左右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立体交通设计中地下道路与地面道路遇河道段需要错开的缺点,在经济性、美观性、实用性方面更具优势,更具有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的合建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结构
,具体为一种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的合建结构。
技术介绍
在城市中,交通矛盾日益突现,由于受到规划红线和现有建筑的制约,以及考虑环境的影响,道路交通趋向于立体交通和多元交通,道路立体交通表现为高架桥梁、地下道路和地面桥梁。在经过城市交通密集处,很多城市更多地采用下沉式道路、地面桥梁和高架桥梁,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空间。而现有技术往往采用高架桥梁叠加设置,结构错综复杂,而且成本较高,实用性不强。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的合建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的合建结构,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的合建结构,包括地下道路、地面以及桥梁,所述地面下方铺设有生态透水层,在生态透水层下方铺设有集水层,集水层下方为路面低基层,所述地下道路分为左通道和右通道,且左通道与右通道设置在路面低基层的下方,在左通道与右通道之间设置中立支撑柱,在左通道的左侧以及右通道的右侧设有侧立支撑柱;所述桥梁通过支撑立柱固定地面上方,且支撑立柱有若干根,且若干根支撑立柱分别对称设置在地面上表面的左右两侧。进一步的,所述地面为回填沥青混凝土层。进一步的,所述集水层下方连接有排水管道,且排水管道延伸至地底。进一步的,所述地下道路的四周采用沥青混凝土夯实。进一步的,所述地下道路的底部设有固定支撑板,所述中立支撑柱和侧立支撑柱的底部设置在固定支撑板的上表面。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撑板的底部连接有若干钻孔灌注桩。进一步的,所述生态透水层为若干生态透水砖均匀铺设而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克服了立体交通设计中地下道路与地面道路遇河道段需要错开的缺点,在经济性、美观性、实用性方面更具优势,更具有经济性;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一次建设完成;更具有美观性:充分协调了地面道路与地下道路的线路顺畅;更具有实用性,桥梁以地下道路及下部桩基、地墙作为基础,确保了通道的安全性,并较好地控制桥梁沉降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纵向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中生态透水砖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左通道;2、地面;3、桥梁;4、生态透水层;5、集水层;6、路面低基层;7、中立支撑柱;8、侧立支撑柱;9、支撑立柱;10、排水管道;11、固定支撑板;12、钻孔灌注桩;13、生态透水砖;14、右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看图1-3:一种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的合建结构,包括地下道路、地面2以及桥梁3,所述地面2为回填沥青混凝土层,沥青混凝土层使路面更加结实耐用,具有更长久的使用寿命,所述地面2下方铺设有生态透水层4,所述生态透水层4为若干生态透水砖13均匀铺设而成,生态透水砖13对雨水具有过滤渗透的作用,防止水污染,在生态透水层4下方铺设有集水层5,所述集水层5下方连接有排水管道10,且排水管道10延伸至地底,通过集水层5将渗透下来的雨水进行收集,继而通过排水管道10排入地底深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水涝的问题,集水层5下方为路面低基层6,所述地下道路的四周采用沥青混凝土夯实,保持地下道路有更好支撑能力,所述地下道路分为左通道1和右通道14,左通道1与右通道14的设置能够便于形成双向道,便于交通运行,防止车辆同一通道内对向行驶,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且左通道1与右通道14设置在路面低基层6的下方,在左通道1与右通道14之间设置中立支撑柱7,在左通道1的左侧以及右通道14的右侧设有侧立支撑柱8,所述地下道路的底部设有固定支撑板11,所述中立支撑柱7和侧立支撑柱8的底部设置在固定支撑板11的上表面,固定支撑板11对中立支撑柱7和侧立支撑柱8具有支撑效果,能防止中立支撑柱7和侧立支撑柱8在受到重力时造成下沉;所述固定支撑板11的底部连接有若干钻孔灌注桩12,钻孔灌注桩12能够使整个合建结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所述桥梁3通过支撑立柱9固定地面2上方,且支撑立柱9有若干根,且若干根支撑立柱9分别对称设置在地面2上表面的左右两侧。综上所述,本技术在使用时,地下道路与地上桥梁共建,保证了上下道路线形上的顺畅;支撑立柱采用墙式墩,减小桥梁与地道结构间较大的局部受力。通道采用地下墙围护,底板下方设钻孔灌注桩,地墙及钻孔灌注桩插入土层一定深度,以控制通道变形,进行控制桥梁的沉降。地下连续墙采用十字钢板接头,以提高通道结构整体性;本申请克服了立体交通设计中地下道路与地面道路遇河道段需要错开的缺点,在经济性、美观性、实用性方面更具优势。更具有经济性;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一次建设完成;更具有美观性:充分协调了地面道路与地下道路的线路顺畅;更具有实用性,桥梁以地下道路及下部桩基、地墙作为基础,确保了通道的安全性,并较好地控制桥梁沉降变形。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的合建结构,包括地下道路、地面(2)以及桥梁(3),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2)下方铺设有生态透水层(4),在生态透水层(4)下方铺设有集水层(5),集水层(5)下方为路面低基层(6),所述地下道路分为左通道(1)和右通道(14),且左通道(1)与右通道(14)设置在路面低基层(6)的下方,在左通道(1)与右通道(14)之间设置中立支撑柱(7),在左通道(1)的左侧以及右通道(14)的右侧设有侧立支撑柱(8);所述桥梁(3)通过支撑立柱(9)固定地面(2)上方,且支撑立柱(9)有若干根,且若干根支撑立柱(9)分别对称设置在地面(2)上表面的左右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的合建结构,包括地下道路、地面(2)以及桥梁(3),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2)下方铺设有生态透水层(4),在生态透水层(4)下方铺设有集水层(5),集水层(5)下方为路面低基层(6),所述地下道路分为左通道(1)和右通道(14),且左通道(1)与右通道(14)设置在路面低基层(6)的下方,在左通道(1)与右通道(14)之间设置中立支撑柱(7),在左通道(1)的左侧以及右通道(14)的右侧设有侧立支撑柱(8);所述桥梁(3)通过支撑立柱(9)固定地面(2)上方,且支撑立柱(9)有若干根,且若干根支撑立柱(9)分别对称设置在地面(2)上表面的左右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道路与地面桥梁的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2)为回填沥青混凝土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宏武
申请(专利权)人:范宏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