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明治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89829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五明治织物,该织物的第一区域(上表面)及第二区域(下表面)均有至少含有棉质成分的纱线构成,其具有较好的亲肤特性,手感好且透气;且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设有支撑区域,通过连接纱线与上、下表面棉纱层紧密绑定,且由于第一支撑纱线含有涤纶材质,其具有较好的弹性,确保支撑区域能对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进行稳定支撑,保证织物的蓬松度及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五明治织物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织物,尤指一种具有透气、吸湿、亲肤性好且回弹性优异的五明治织物。
技术介绍
习用的三明治面料是由经编机织造的一种合成的面料,常见的三明治面料由上、中、下三个面组成,上表面通常呈网孔设计,中间一层为连接表面与底面的MOLO纱作为支撑层,底面通常为密织的平版面。但是这种常见的三明治布由于上表面具有细小的网孔,易于粘粘灰尘;底层为密织的平板面,一般无法使用纯棉材质的纱线进行织造,往往需使用化纤纱来进行织造,由于该层面料与皮肤直接接触,面料的亲肤性差;当面料进水过水清洗后,中间层的蓬松度及回弹力均出现弱化,往往不适合用于内衣服饰(胸罩布)的生产加工。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亲肤性好、透气性能佳且具有弹性支撑层的新型织物。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五明治织物,它由第一面纱线、第二面纱线、第一连接纱线、第二连接纱线及支撑纱线构成;其中:所述的第一面纱线设置在第一区域上,借由若干条第一面纱线在第一区域内形成第一线圈组,该第一线圈组形成第一织物,该第一织物横向组成的一行为第一线圈横列,沿纵向相互串套而成的一列为第一线圈纵列,所述的第一织物由若干条第一线圈横列和第一线圈纵列组成;所述的第二面纱线设置在第二区域上,借由若干条第二面纱线在第二区域内形成第二线圈组,该第二线圈组形成第二织物,该第二织物的横向组成的一行为第二线圈横列,沿纵向相互串套而成的一列为第二线圈纵列,所述的第二织物由若干条第二线圈横列和第二线圈纵列组成;所述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互平行,且第一线圈组与第二线圈组相邻线圈的圈距及圈高相同,使得第一线圈组形成的各个第一圈干与第二线圈组形成的各个第二圈干位置交错相对;所述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垂直设有若干相互间隔且平行的支撑区域,所述的各个支撑区域分别沿第一织物的各个第一线圈横列与第二织物的各个第二线圈横列相对的位置进行排布,所述的支撑区域包括第一连接纱线、第二连接纱线及第一支撑纱线,所述的第一连接纱线的各个第三圈干分别依次串套于第一线圈组中的同一第一线圈横列中的各个第一沉降弧上并将其第一圈干绑定成圈,所述的第一连接纱线的各个沉降弧垂直设置于第一区域的内侧;所述的第二连接纱线的各个第四圈干分别依次串套于第二线圈组中同一第二线圈横列中的各个第二沉降弧上并将其第二圈干绑定成圈,所述的第二连接纱线的各个沉降弧垂直设置于第二区域的内侧;所述的第一支撑纱线自上而下依次串套于第一连接纱线两两相邻沉降弧之间及第二连接纱线两两相邻的沉降弧之间,借由第一支撑纱线将第一连接纱线各个第三圈干及第二连接纱线的各个第四圈干绑定形成线圈,使第一支撑纱线、第一连接纱线及第二连接纱线形成支撑区域。所述的第一面纱线及第二面纱线为具有亲肤材质的纱线构成。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面纱线及第二面纱线为至少还有棉质成分的纱线。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面纱线及第二面纱线为纯棉材质的纱线。亦或,所述的第一面纱线及第二面纱线为由于棉纱和氨纶构成的复合纱线。所述的第一支撑纱线由具有弹性支撑的化纤纱线构成。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支撑纱线由涤纶或高弹丝构成。所述的第一连接纱线及第二连接纱线由含有棉质成分的纱线或化纤纱线构成。以上所述的棉质成分的纱线包括纯棉纱线,同时第一连接纱线及第二连接纱线也可以使用纯棉材质的纱线进行生产织造,但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使用造价更低的化纤纱线,如涤纶、锦纶等化纤纱线来进行生产。采用上述层级结构设置的织物,由于第一区域(上表面)及第二区域(下表面)均有至少含有棉质成分的纱线构成,其具有较好的亲肤特性,手感好且透气;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设有支撑区域,通过连接纱线与上、下表面棉纱层紧密绑定,且由于第一支撑纱线含有涤纶材质,其具有较好的弹性,确保支撑区域能对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进行稳定支撑,同时保证织物的蓬松度及弹性。进一步,所述的第一线圈组及第二线圈组均为正面线圈,其分别位于五明治织物的上、下表面。进一步,所述的支撑区域还包括第二支撑纱线,所述的第二支撑纱线与第一支撑纱线交错设置,所述的第一支撑纱线自上而下依次串套于位于奇数位的第一连接纱线两两相邻沉降弧之间及位于偶数位的第二连接纱线两两相邻的沉降弧之间,所述的第二支撑纱线自上而下依次串套于位于偶数位的第一连接纱线两两相邻沉降弧之间及位于奇数位的第二连接纱线两两相邻的沉降弧之间。采用上述设计,使织物的网眼更加密集,同时增加了第二支撑纱线,该第二支撑纱线由具有弹性支撑的化纤纱线构成,如涤纶或高弹丝,进一步增加了织物的弹性。附图说明作为非限制性例子给出的具体说明更好地解释本技术包括什么以及其可被实施,此外,该说明参考附图,在附图中:图1本技术实施例1五明治织物平面示意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1五明治织物立体示意图;图3本技术实施例1五明治织物立体示意图(重复图2用于标明圈距及圈高);图4本技术实施例2五明治织物平面示意图;图5本技术实施例2五明治织物立体示意图;图6本技术五明治织物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一种五明治织物1000,该布匹由第一面纱线1、第二面纱线2、第一连接纱线3、第二连接纱线4及第一支撑纱线5构成;其中:所述的第一面纱线1设置在第一区域100上,借由若干条第一面纱线1在第一区域100内形成第一线圈组(I),该第一线圈组(I)形成第一织物,该第一织物由沿横向组成若干条第一线圈横列A1、A2……An及沿纵向相互串套而成若干条第一线圈纵列B1、B2、B3……Bn组成;所述的第二面纱线2设置在第二区域200上,借由若干条第二面纱线2在第二区域200内形成第二线圈组(II),该第二线圈组(II)形成第二织物,该第二织物由沿横向组成若干条第二线圈横列C1、C2……Cn及沿纵向相互串套而成若干条第二线圈纵列D1、D2……Dn组成;所述的第一区域100与第二区域200相互平行,所述的第一线圈组(I)相邻线圈的圈距W1与第二线圈组(II)相邻线圈的圈距W2相同,所述的第一线圈组(I)相邻线圈的圈高H1及第二线圈组(II)相邻线圈的圈高H2相同,使得第一线圈组(I)形成的各个第一圈干11与第二线圈组(II)形成的各个第二圈干21位置交错相对;如图6所示,所述的第一区域100与第二区域200之间垂直设有若干相互间隔且平行的支撑区域300,所述的各个支撑区域300分别沿第一织物的各个第一线圈横列A1、A2……An与第二织物的各个第二线圈横列C1、C2……Cn相对的位置进行排布,该支撑区域300包括第一连接纱线3、第二连接纱线4及第一支撑纱线5,所述的第一连接纱线3的各个第三圈干31分别依次串套于第一线圈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五明治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织物由第一面纱线、第二面纱线、第一连接纱线、第二连接纱线及支撑纱线构成;其中:/n所述的第一面纱线设置在第一区域上,借由若干条第一面纱线在第一区域内形成第一线圈组,该第一线圈组形成第一织物,该第一织物横向组成的一行为第一线圈横列,沿纵向相互串套而成的一列为第一线圈纵列,所述的第一织物由若干条第一线圈横列和第一线圈纵列组成;/n所述的第二面纱线设置在第二区域上,借由若干条第二面纱线在第二区域内形成第二线圈组,该第二线圈组形成第二织物,该第二织物的横向组成的一行为第二线圈横列,沿纵向相互串套而成的一列为第二线圈纵列,所述的第二织物由若干条第二线圈横列和第二线圈纵列组成;/n所述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互平行,且第一线圈组与第二线圈组相邻线圈的圈距及圈高相同,使得第一线圈组形成的各个第一圈干与第二线圈组形成的各个第二圈干位置交错相对;/n所述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垂直设有若干相互间隔且平行的支撑区域,所述的各个支撑区域分别沿第一织物的各个第一线圈横列与第二织物的各个第二线圈横列相对的位置进行排布,所述的支撑区域包括第一连接纱线、第二连接纱线及第一支撑纱线,所述的第一连接纱线的各个第三圈干分别依次串套于第一线圈组中的同一第一线圈横列中的各个第一沉降弧上并将其第一圈干绑定成圈,所述的第一连接纱线的各个沉降弧垂直设置于第一区域的内侧;所述的第二连接纱线的各个第四圈干分别依次串套于第二线圈组中同一第二线圈横列中的各个第二沉降弧上并将其第二圈干绑定成圈,所述的第二连接纱线的各个沉降弧垂直设置于第二区域的内侧;所述的第一支撑纱线自上而下依次串套于第一连接纱线两两相邻沉降弧之间及第二连接纱线两两相邻的沉降弧之间,借由第一支撑纱线将第一连接纱线各个第三圈干及第二连接纱线的各个第四圈干绑定形成线圈,使第一支撑纱线、第一连接纱线及第二连接纱线形成支撑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五明治织物,其特征在于:该织物由第一面纱线、第二面纱线、第一连接纱线、第二连接纱线及支撑纱线构成;其中:
所述的第一面纱线设置在第一区域上,借由若干条第一面纱线在第一区域内形成第一线圈组,该第一线圈组形成第一织物,该第一织物横向组成的一行为第一线圈横列,沿纵向相互串套而成的一列为第一线圈纵列,所述的第一织物由若干条第一线圈横列和第一线圈纵列组成;
所述的第二面纱线设置在第二区域上,借由若干条第二面纱线在第二区域内形成第二线圈组,该第二线圈组形成第二织物,该第二织物的横向组成的一行为第二线圈横列,沿纵向相互串套而成的一列为第二线圈纵列,所述的第二织物由若干条第二线圈横列和第二线圈纵列组成;
所述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互平行,且第一线圈组与第二线圈组相邻线圈的圈距及圈高相同,使得第一线圈组形成的各个第一圈干与第二线圈组形成的各个第二圈干位置交错相对;
所述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垂直设有若干相互间隔且平行的支撑区域,所述的各个支撑区域分别沿第一织物的各个第一线圈横列与第二织物的各个第二线圈横列相对的位置进行排布,所述的支撑区域包括第一连接纱线、第二连接纱线及第一支撑纱线,所述的第一连接纱线的各个第三圈干分别依次串套于第一线圈组中的同一第一线圈横列中的各个第一沉降弧上并将其第一圈干绑定成圈,所述的第一连接纱线的各个沉降弧垂直设置于第一区域的内侧;所述的第二连接纱线的各个第四圈干分别依次串套于第二线圈组中同一第二线圈横列中的各个第二沉降弧上并将其第二圈干绑定成圈,所述的第二连接纱线的各个沉降弧垂直设置于第二区域的内侧;所述的第一支撑纱线自上而下依次串套于第一连接纱线两两相邻沉降弧之间及第二连接纱线两两相邻的沉降弧之间,借由第一支撑纱线将第一连接纱线各个第三圈干及第二连接纱线的各个第四圈干绑定形成线圈,使第一支撑纱线、第一连接纱线及第二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进成彭丹翔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兴全龙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