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循环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8847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循环利用,具体公开了一种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废水收集单元和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包括沉泥区和清水区,废水收集单元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的污水收集并汇集至沉泥区,沉淀池中的污泥能够汇集至沉泥区的底部,且沉泥区的泥浆能够输送至煅烧炉;清水区能够将清水区内的水输送至喷水设备,清水区还能够通过补水管道与外部水源可控连通。该系统不仅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废水收集起来进行循环利用,还能将废水中的污泥进行无害排放,实现绿色、环保并节约水资源的目的。而该系统应用于水泥生产线中时,不仅实现废水循环,而且在零污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了污泥中的资源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废水循环利用,具体地,涉及一种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生产中,往往有大量的含有污泥的废水。以水泥生产线为例,在水泥熟料生产线中,含有污泥的废水来源有主厂房车辆清洗水和污泥储存库地面冲洗水,两类废水均在主厂房内的卸车大厅(即废水排放源区域)产生,此部分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泥,污泥主要为水泥熟料、粉尘等,若直接外排到环境中,并未加以充分利用,不但造成水资源浪费,还会产生水环境污染。为了节约水资源,需要尽量减少固废项目的耗水量,固废项目最大的用水点就是主厂房卸料大厅的车辆和地面冲洗水,故此部分生产废水的循环利用尤为重要。国内拥有数量庞大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如果能够采用适当的方式,将该部分生产废水进行收集处理并循环利用,将会极大的改善环境,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如上所述,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并不适于直接排放,即便能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污泥的排放问题,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废水循环利用系统,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不仅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废水收集起来进行循环利用,还能将废水中的污泥进行无害排放,实现绿色、环保并节约水资源的目的。而该系统应用于水泥生产线中时,不仅废水得到应用,而且污泥在零污染排放的基础上,得到了回收,更进一步节约资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废水收集单元和与废水收集单元相连通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包括沉泥区和与沉泥区相连通的清水区,废水收集单元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的污水收集并汇集至沉淀池内的沉泥区,沉淀池中的污泥能够汇集至沉泥区的底部,且沉泥区的泥浆能够输送至煅烧炉;清水区能够将清水区内的水输送至喷水设备,清水区还能够通过补水管道与外部水源可控连通。优选地,沉淀池通过穿孔墙将沉淀池分为沉泥区和清水区,且沉泥区底沿远离清水区的方向向下坡向设置。优选地,废水收集单元包括设置于废水排放源区域的多条排水沟和与排水沟连通的集水坑,废水排放源区域的废水能够坡向流入排水沟并汇集至集水坑,集水坑的底部通过坡向下设置的管道或沟槽与沉淀池连通。优选地,清水区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设置于清水区的底部且通过管道与喷水设备相连通。优选地,喷水设备为水枪或出水管。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废水排放源区域的控制柜,控制柜上的控制开关能够将水枪和水泵的电源开关连锁。优选地,清水区内还设置有液压水位控制阀,液压水位控制阀能够监测清水区的是否达到目标水位以将补水管道与外部水源开启或关闭。优选地,沉泥区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泵,污泥泵能够将沉泥区的泥浆输送至煅烧炉;或者,还包括污泥仓,污泥泵能够先将沉泥区的泥浆输送至污泥仓,再通过设置于污泥仓内的污泥泵输送至煅烧炉。优选地,清水区还设置有水位报警装置,水位报警装置能够监测水位情况,并在高于水位高限或低于水位低限的情况下报警,且能够在低于水位低时停止泥浆输送;在水位高于水位高限时停止补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利用前文所述的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废水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废水排放源区域的污水通过废水收集单元收集并汇集至沉淀池内;将沉淀池中污泥汇集至沉淀池中的沉泥区,再将沉泥区的泥浆输送至煅烧炉;将沉淀池中清水区内的水输送至喷水设备;在沉淀池中清水区内的水不足的情况下,将补水管道与外部水源连通对清水区内的水进行补给。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前文所述的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和废水循环利用方法在水泥生产线固废卸料区域废水循环中的应用。本技术将上述的废水汇入废水收集单元,再汇集至沉淀池内的沉泥区,而沉淀池将废水在重力或外界干预下分为相对澄清的清水区和含有大量污泥的沉泥区,清水区的水通过管道输送至喷水设备,这样,喷水设备可以再次对废水排放源区域的固废运输车辆或污泥储存库进行冲洗,从而实现了对废水中的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清水区还能够通过补水管道与外部水源可控连通,这样,在沉淀池中水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开通补水管道,将外部水源的水引入沉淀池的清水区,从而不会中断喷水设备设置的清洗工作;而另一方面,沉泥区通过管道与煅烧炉连通,可将沉泥区下方含有大量污泥的泥浆输送至煅烧炉。这样,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不仅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废水收集起来进行循环利用,还能将废水中的污泥进行无害排放,实现绿色、环保并节约水资源的目的。以300t/d水泥窑综合利用固废项目为例,污泥储存库车辆及地面冲洗废水量约35m3/h,将废水收集处理后循环利用率可达80%以上,水泥厂已建给水处理泵房可以满足固废项目新增生产用水量;同时具有以下效益:(1)实现废水零排放,避免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外排对环境的污染,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2)相比增加废水处理装置达标后外排,此方法所需的一次性投资更低,同时以窑尾分解炉作为污泥煅烧炉,将泥浆送入窑尾分解炉高温部位焚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对污泥中的熟料等进行回收。(3)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废水循环利用工艺流程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冲洗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的水泵、污泥泵的安装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的穿孔墙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排水沟2集水坑3沉淀池4水泵5管道6水枪7污泥泵8沉泥区9清水区10穿孔墙11污泥仓12窑尾分解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顶、底、远、近、侧”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本技术提供一种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废水收集单元和与废水收集单元相连通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包括沉泥区和与沉泥区相连通的清水区,废水收集单元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的污水收集并汇集至沉淀池内的沉泥区,沉淀池中的污泥能够汇集至沉泥区的底部,且沉泥区的泥浆能够输送至煅烧炉;清水区能够将清水区内的水输送至喷水设备,清水区还能够通过补水管道与外部水源可控连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所述的废水排放源区域可以是多种,只要能够产生含有一定污泥或固形物的废水均适用本技术。本技术将汇入废水收集单元,再汇集至沉淀池内的沉泥区,而沉淀池将废水在重力或外界干预下分为相对澄清的清水区和含有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水收集单元和与废水收集单元相连通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包括沉泥区和与沉泥区相连通的清水区,废水收集单元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的污水收集并汇集至沉淀池内的沉泥区,沉淀池中的污泥能够汇集至沉泥区的底部,且沉泥区的泥浆能够输送至煅烧炉;/n清水区能够将清水区内的水输送至喷水设备,清水区还能够通过补水管道与外部水源可控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水收集单元和与废水收集单元相连通的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包括沉泥区和与沉泥区相连通的清水区,废水收集单元能够将废水排放源区域的污水收集并汇集至沉淀池内的沉泥区,沉淀池中的污泥能够汇集至沉泥区的底部,且沉泥区的泥浆能够输送至煅烧炉;
清水区能够将清水区内的水输送至喷水设备,清水区还能够通过补水管道与外部水源可控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沉淀池通过穿孔墙将沉淀池分为沉泥区和清水区,且沉泥区底沿远离清水区的方向向下坡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废水收集单元包括设置于废水排放源区域的多条排水沟和与排水沟连通的集水坑,废水排放源区域的废水能够坡向流入排水沟并汇集至集水坑,集水坑的底部通过坡向下设置的管道或沟槽与沉淀池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清水区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设置于清水区且通过管道与喷水设备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喷水设备为水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亭如李东祥李晓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