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5010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包括安装于门框的管束,还包括固定于门框顶部的阀块,管束的同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接通于阀块,阀块通过第二阀块接头与轧机的中间配管接通,管束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的设备油口。轧机配管和门框由同一设计师设计,而且在制造阶段由同一制造厂将轧机配管直接敷设于门框,如此便可在制造厂解体和现场恢复时对门框与集结其上的轧机配管进行整体的拆卸或安装,这极大的减少了设计接口、制造接口和管路标记与拆装的工作量;而且通过门框顶部的阀块将中间管路与轧机配管连接为一体,这极大的降低了管路振动和漏油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轧机配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
技术介绍
轧机是最重要的金属塑性加工设备之一,其产品性能和品质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其他众多行业。目前广泛使用的均为全液压轧机,即轧机的压下、弯辊、横移、平衡、锁紧和轧线调整等动作的实现均由液压缸或液压镶块的驱动完成的,因此轧机的管路设计及制造尤为重要。由于轧机配管高度复杂而且与土建、周边设备和中间配管等诸多方面的接口众多,因而传统模式中大部分轧机配管的设计和制造由专门的设计师和制造厂家完成,但轧机的平台、烟罩、走梯和门框等多为结构件,所以其设计师和制造厂一般不同于轧机配管。而且以往轧机配管的固定多采用焊接于管子托架的管夹来实现的,并将数根管子托架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机架,然而该模式在历年来的项目执行过程中暴露了如下诸多弊病:(1)接口易出错由于轧机配管和轧机门框为不同的设计师并在不同的制造厂完成加工,因而两者无法进行总体的设计布局并且无法在出制造厂进行拼装和检验,所以在诸多的项目施工现场经常出现门框与管子支架或轧机配管干涉的情况,这极大的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2)工程量巨大为便于吊装和运输,轧机及其配管需在制造厂进行解体后再在施工现场完成管路恢复。但是按照传统的轧机配管模式,在制造厂拆除管子支架前需对所有管路做大量的标记工作才可以保证施工现场的准确无误恢复。由于管路的种类繁杂且数量巨大,因而轧机配管的制造厂解体和施工现场恢复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3)管路易漏油由于管子支架薄弱且轧机配管与中间配管的衔接采用焊接式接头,因此管道极易发生振动并由此引起管接头处的跑冒滴漏渗等现象,这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及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包括安装于门框的管束,还包括固定于门框顶部的阀块,所述管束的同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接通于阀块,阀块通过第二阀块接头与轧机的中间配管接通,管束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的设备油口。进一步地,所述管束是由若干根管路集束组成,每根管路具有上下两个管口,其中每根管路的上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接通于阀块的油口,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的设备油口;其中每根管路的上管口集束组成所述管束的用于接通第一阀块接头的同一端管口,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集束组成所述管束的用于连接过渡件的另一端管口。优选地,所述过渡件包括过渡管和过渡管接头,其中管束的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过过渡管接头接通于过渡管的其中一端管口,过渡管的另一端管口通过设备端管接头接通于轧机的设备油口。进一步地,所述管束通过若干个管夹固定于门框。优选地,所述管束的每根管路均为硬管,且设备端管接头固定于轧机,则过渡管为硬管。进一步地,所述管束的每根管路均为硬管,且设备端管接头悬空连接于或活动连接于轧机,则过渡管为软管。优选地,所有第一阀块接头的通径、所有第二阀块接头的通径、所述管束的每根管路的通径、所有过渡管的通径和所有过渡管接头的通径均相同。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的敷设方法:将门框可拆卸地安装于轧机,轧机的中间配管通过第二阀块接头接通于阀块,阀块通过第一阀块接头接通于管束的同一端的管口,管束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的设备油口;轧机配管和门框由同一设计师设计完成,并在同一制造厂完成制造、敷设和检验。进一步地,在制造厂解体或现场恢复时,将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以门框为单位整体从轧机拆卸或安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在设计阶段由同一设计师将轧机配管所需的管束、阀块和接头等集结于同轧机相连接的门框,并在制造阶段由同一制造厂将轧机配管直接敷设于门框,如此便可在制造厂解体和现场恢复时对门框与集结其上的轧机配管进行整体的拆卸或安装,这极大的减少了设计接口、制造接口和管路拆装的工作量;同时通过门框顶部的阀块将中间管路与轧机配管连接为一体,这极大的降低了管路振动和跑冒滴漏渗的可能。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的正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轧机;2.门框;3.设备端管接头;4.管束;5.管夹;6.第一阀块接头;7.阀块;8.第二阀块接头;9.过渡管;10.过渡管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需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中,图中的上、下、左、右即视为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的上、下、左、右。现参考附图介绍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专利技术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局限于此处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详尽地且完全地公开本专利技术,并且向所属
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对于表示在附图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术语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附图中,相同的单元/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除非另有说明,此处使用的术语(包括科技术语)对所属
的技术人员具有通常的理解含义。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以通常使用的词典限定的术语,应当被理解为与其相关领域的语境具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该被理解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义。第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参见图1,包括安装于门框2的管束4,还包括固定于门框2顶部的阀块7,管束4的同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7,阀块7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与轧机1的中间配管接通,管束4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如图1所示,门框2安装于轧机1(安装位置以及门框2的数量属于本领域公知常识),轧机配管敷设在门框2上,具体的敷设方式是:轧机1的液压油缸的油口或液压镶块的油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管束4的一端,管束4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7,阀块7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与轧机1的中间配管接通,最终实现设备油口与中间管路和液压站的联通。由图1所示,阀块7与门框2相连接以保证轧机配管与中间管路的稳固连接,如此即提高了配管的美观性又有效避免了管路振动和漏油的可能性。上述的设备油口是指轧机1的液压油缸的油口或液压镶块的油口。传统的轧机配管和门框是由不同的设计师在不同的制造厂完成加工,这样造成两者无法进行总体的设计布局并且无法在出制造厂前进行拼装和检验,所以在诸多的项目施工现场经常出现门框与管子支架或轧机配管干涉的情况,这极大的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而本实施方式中的轧机配管和门框则由同一设计师进行全局考量后在同一制造厂完成加工装配,而且制造厂解体和现场恢复时以门框为单位对其管路进行整体操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包括安装于门框(2)的管束(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门框(2)顶部的阀块(7),所述管束(4)的同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7),阀块(7)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与轧机(1)的中间配管接通,管束(4)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包括安装于门框(2)的管束(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门框(2)顶部的阀块(7),所述管束(4)的同一端的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7),阀块(7)通过第二阀块接头(8)与轧机(1)的中间配管接通,管束(4)的另一端的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4)由若干根管路集束组成,每根管路具有上下两个管口,其中每根管路的上管口通过第一阀块接头(6)接通于阀块(7)的油口,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过过渡件接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
其中每根管路的上管口集束组成所述管束(4)的用于接通第一阀块接头(6)的同一端管口,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集束组成所述管束(4)的用于连接过渡件的另一端管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件包括过渡管(9)和过渡管接头(10),其中管束(4)的每根管路的下管口通过过渡管接头(10)接通于过渡管(9)的其中一端管口,过渡管(9)的另一端管口通过设备端管接头(3)接通于轧机(1)的设备油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轧系统的集结型轧机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4)通过若干个管夹(5)固定于门框(2)。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计江林军徐利璞苏明谢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