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发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4901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茶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箱,所述发酵箱的内部左端设置有转动架,所述转动架的右端内部设置有发酵筒,所述发酵筒的右端设置有端盖,所述发酵箱的内部后端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电热管,所述发酵箱的前端底部设置有喷气口,所述发酵箱的内部左端前后两部分别设置有温度感应器和湿度感应器,所述发酵箱的左端中间位置设置有驱动电机系统,所述发酵箱的右端设置有进出料口。通过设置发酵箱的前端以及上端的专用钢化玻璃材质的内视口,方便使用人员观察装置内部茶叶的发酵情况,观察茶叶的叶色变化掌握当前发酵程度,通过设置控制面板,方便使用者实时了解并调节装置内部的湿度与温度,保证装置内部的红茶处于最佳的发酵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茶发酵装置
本技术涉及茶叶发酵设备
,具体为一种红茶发酵装置。
技术介绍
红茶的发酵程度好与茶叶的质量、茶叶的品种、温度、湿度、通氧量等因素有着重要的相关性。红茶的制作与茶叶的品种也息息相关,选定好茶树的品种鲜叶,是取决于一杯好的红茶开端。在茶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中,都需要投入十足的精力。发酵也是形成红茶香味的关键因素,正因为其过程的重要性,因而对于红茶发酵程度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虽说现在有很多的现代化技术制茶,但很多制茶大师依旧在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在传统制茶过程中师傅们会不断的思考着如何以现代的方式做出更好的茶,让广大消费者认可。然而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难以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手工发酵时间周期过于漫长,且温度湿度都难以控制在最佳范围内,目前市场上出现一种红茶发酵机,实现红茶的大批量发酵,但在发酵过程中,由于红茶互相堆积在一起,内部的红茶难以获得最佳的发酵环境,造成内部红茶与外部茶叶的发酵程度不同,最后制成的茶品品质不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茶发酵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茶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箱,所述发酵箱的内部左端设置有转动架,所述转动架的右端内部设置有发酵筒,所述发酵筒的右端设置有端盖,所述发酵箱的内部后端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电热管,所述发酵箱的前端底部设置有喷气口,所述发酵箱的内部左端前后两部分别设置有温度感应器和湿度感应器,所述发酵箱的左端中间位置设置有驱动电机系统,所述发酵箱的右端设置有进出料口,所述发酵箱的底端设置有加湿底座,所述发酵箱的前端左侧设置有控制面板。优选的,所述转动架包括转动座,所述转动座的左端中间位置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穿过发酵箱的左端连接于驱动电机系统的输出端,所述转动座的右端沿圆周设置有六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侧设置有凹槽。优选的,所述发酵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直径小于茶叶的最小尺寸,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六个斜置的防堆积叶片,所述筒体的外壁上沿圆周设置有六个与支撑架内侧凹槽匹配的连接肋,所述发酵筒通过连接肋卡接于转动架,所述筒体的右端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的外侧设置有螺纹,所述端盖通过螺纹与安装口连接。优选的,所述转动架和端盖的底端均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底端固定连接于发酵箱,所述固定座的顶端前后两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两个转轮,所述转动架和端盖通过转轮转动连接于固定座。优选的,所述温度感应器、湿度感应器、喷气口以及电热管电性连接于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温度以及湿度调节旋钮和显示屏。优选的,所述进出料口通过卡扣和合页可拆卸连接于发酵箱,所述进出料口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通气孔。优选的,所述发酵箱的前端以及上端均设置有专用钢化玻璃材质的内视口,所述加湿底座内置加湿器,所述加湿器的输出端连接于喷气口的输入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转动架和发酵筒通过连接肋互相卡接,驱动电机系统运转时,转动架带动发酵筒转动,使发酵筒内的红茶不断翻转,使红茶的受热更加均匀,通过设置发酵筒内斜置的防堆积叶片,在发酵筒旋转时,有效防止内部的红茶因重力作用,沉积于筒体的底端,使红茶的发酵效果更好,通过设置装置底部的驾加湿底座配合喷气口,有效调节装置内部的湿度,使装置内部的湿度始终处于合适的范围内,且吹散发酵筒内的茶叶,保证茶叶的上下两侧均能够更好的发酵,保证筒体内部堆积的红茶发酵品质一致。2.本技术通过设置发酵箱的前端以及上端的专用钢化玻璃材质的内视口,方便使用人员观察装置内部茶叶的发酵情况,观察茶叶的叶色变化掌握当前发酵程度,通过设置进出料口通过卡扣和合页可拆卸连接于发酵箱,且进出料口上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通气孔,方便使用者取出或放置发酵筒,并通过通气孔连通装置内部与外界,保证装置内的通氧量,为装置内的茶叶提供更好地发酵环境,通过设置控制面板,方便使用者实时了解并调节装置内部的湿度与温度,保证装置内部的红茶处于最佳的发酵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转动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发酵筒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固定座结构示意图。图中:1、发酵箱,2、转动架,21、转动座,22、转轴,23、支撑架,3、发酵筒,31、筒体,32、防堆积叶片,33、连接肋,34、安装口,4、端盖,5、固定座,51、转轮,6、电热管,7、喷气口,8、温度感应器,9、湿度感应器,10、驱动电机系统,11、进出料口,12、加湿底座,13、控制面板。本技术中的仪器均可通过市场购买和私人定制获得:温度感应器:VMS-300C3-WS-GPRS(Vemsee/威盟士)湿度感应器:CGS1(青萍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红茶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箱1,发酵箱1的前端以及上端均设置有专用钢化玻璃材质的内视口,设置发酵箱1的前端以及上端的专用钢化玻璃材质的内视口,方便使用人员观察装置内部茶叶的发酵情况,观察茶叶的叶色变化掌握当前发酵程度,发酵箱1的内部左端设置有转动架2,转动架2包括转动座21,转动座21的左端中间位置设置有转轴22,转动座21的右端沿圆周设置有六个支撑架23,支撑架23的内侧设置有凹槽,转动架2的右端内部设置有发酵筒3,发酵筒3包括筒体31,筒体31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通孔,通孔直径小于茶叶的最小尺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茶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箱(1)的内部左端设置有转动架(2),所述转动架(2)的右端内部设置有发酵筒(3),所述发酵筒(3)的右端设置有端盖(4),所述发酵箱(1)的内部后端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电热管(6),所述发酵箱(1)的前端底部设置有喷气口(7),所述发酵箱(1)的内部左端前后两部分别设置有温度感应器(8)和湿度感应器(9),所述发酵箱(1)的左端中间位置设置有驱动电机系统(10),所述发酵箱(1)的右端设置有进出料口(11),所述发酵箱(1)的底端设置有加湿底座(12),所述发酵箱(1)的前端左侧设置有控制面板(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茶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箱(1)的内部左端设置有转动架(2),所述转动架(2)的右端内部设置有发酵筒(3),所述发酵筒(3)的右端设置有端盖(4),所述发酵箱(1)的内部后端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电热管(6),所述发酵箱(1)的前端底部设置有喷气口(7),所述发酵箱(1)的内部左端前后两部分别设置有温度感应器(8)和湿度感应器(9),所述发酵箱(1)的左端中间位置设置有驱动电机系统(10),所述发酵箱(1)的右端设置有进出料口(11),所述发酵箱(1)的底端设置有加湿底座(12),所述发酵箱(1)的前端左侧设置有控制面板(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茶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架(2)包括转动座(21),所述转动座(21)的左端中间位置设置有转轴(22),所述转轴(22)穿过发酵箱(1)的左端连接于驱动电机系统(10)的输出端,所述转动座(21)的右端沿圆周设置有六个支撑架(23),所述支撑架(23)的内侧设置有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红茶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筒(3)包括筒体(31),所述筒体(31)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直径小于茶叶的最小尺寸,所述筒体(31)的内壁上设置有六个斜置的防堆积叶片(32),所述筒体(31)的外壁上沿圆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柳蕊刁发友
申请(专利权)人:龙川祥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