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液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4504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将从液体气化的气体高效率地再液化的再液化装置。多个流路包括混合流路、气体冷却流路,前述混合流路与液体流路及气体流路的某流路的下游端部连接,允许混合流体流动,使得在液体流路流动的再液化促进液体与在气体流路流动的再液化对象气体被混合,借助直接的热交换促进再液化对象气体的再液化,前述气体冷却流路允许冷媒流动,使得借助经由前述气体冷却流路与再液化对象气体之间的分离壁的间接的热交换,在气体流路流动的再液化对象气体被冷却,由此抑制再液化对象气体与在液体流路流动的再液化促进液体混合时的再液化促进液体的气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再液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将从液体气化的气体再液化的再液化装置。
技术介绍
在容器内被保管的液体气化而产生气体时,能够利用的液体的总量减少。例如,液化天然气(LNG)等液化气体的一部分在储存罐内气化而产生蒸发气体时,液化气体的储存量减少。结果,能够利用的液化气体的总量减少。因此,提出将从液体气化的气体再液化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装置:通过向蒸发气体混合液化天然气而将该蒸发气体冷却后,将该被冷却的蒸发气体借助蒸发气体液化器利用液化天然气的冷热来再液化。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4643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中,有难以高效率地进行蒸发气体的再液化的问题。即,若将蒸发气体再液化时将液化天然气与蒸发气体混合,则液化天然气由于蒸发气体的热而气化。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大量准备与蒸发气体混合的液化天然气且将该液化天然气与蒸发气体缓慢混合。因此,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中难以将蒸发气体高效率地再液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能够将从液体气化的气体高效率地再液化的再液化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再液化装置,前述再液化装置将从液体气化的气体即作为再液化的对象的第1对象气体、与前述第1对象气体混合的前述液体即促进前述第1对象气体的再液化的第1促进液体混合,使前述第1对象气体与前述第1促进液体相互直接地热交换,由此将前述第1对象气体再液化。再液化装置具备形成多个流路的流路单元,前述多个流路允许包括前述第1对象气体及前述第1促进液体的至少一方的流体流动。前述流路单元具备多个流路基板,前述多个流路基板被以沿既定的方向层叠的状态互相接合,在前述多个流路基板中的层叠方向上重叠的两个流路基板分别具有的重合面的至少一方设置有以沿该重合面的方式延伸而形成前述多个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多个槽。前述多个流路分别包括第1液体流路、第1气体流路、第1连接流路、第1混合流路、第1冷却流路,前述第1液体流路形成为沿前述重合面延伸,允许前述第1促进液体流动,前述第1气体流路在前述层叠方向上经由存在于前述第1气体流路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之间的间隔壁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相邻,由此被相对于前述第1液体流路独立地设置,并且形成为沿前述重合面延伸,允许前述第1对象气体流动,前述第1连接流路形成为沿前述层叠方向延伸,将前述第1液体流路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连接,前述第1混合流路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及前述第1气体流路中的某流路的下游端部连接,并且形成为沿前述重合面延伸,允许包括前述第1对象气体及前述第1促进液体的混合流体流动,前述第1冷却流路在前述层叠方向上经由存在于前述第1冷却流路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之间的分离壁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相邻,由此被相对于前述第1气体流路独立地设置,允许冷媒流动,由此使前述第1对象气体与前述冷媒经由前述分离壁相互间接地热交换。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再液化装置的蒸发气体的再液化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再液化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将图2所示的再液化装置具备的多个基板中的基部基板从图2所示的多个基板的层叠方向的下侧观察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将图2所示的再液化装置具备的多个基板中的基部基板从图2所示的多个基板的层叠方向的上侧观察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将图2所示的再液化装置具备的多个基板中的第3基板从图2所示的多个基板的层叠方向的下侧观察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再液化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的同时对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再液化装置10的液化天然气的再液化系统2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液化天然气的再液化系统20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液化天然气的再液化系统20用于将由于储存于储存罐30内的液体即液化天然气(LNG)的气化而产生的气体即蒸发气体(BOG)再液化。液化天然气的再液化系统20中,储存罐30内产生的蒸发气体在与储存罐30连接的循环流路40流动。在循环流路40流动的蒸发气体被设置于循环流路40的中途的压缩机50压缩后,被设置于循环流路40的中途的再液化装置10再液化。通过蒸发气体被再液化而生成的液化天然气在循环流路40流动后返回储存罐30。液化天然气的再液化系统20中,储存于储存罐30的液化天然气在与储存罐30连接的供给流路60中流动。在供给流路60流动的液化天然气被设置于供给流路60的中途向储存罐30的外部送出后,被向再液化装置10、冷却流路80供给。具体地,供给流路60在其中途分岔成两个流路60A、60B。流路60A与再液化装置10连接。在流路60A的中途设置有阀61。阀61能够切换成液化天然气被相对于再液化装置10供给的状态和不供给的状态。流路60B与冷却流路80连接。在流路60B的中途设置有阀62。阀62能够切换成液化天然气被相对于冷却流路80供给的状态和不供给的状态。被向再液化装置10供给的液化天然气与在再液化装置10流动的蒸发气体之间进行直接的热交换。被向冷却流路80供给的液化天然气与在再液化装置10流动的蒸发气体之间进行间接的热交换。也可以是,在冷却流路80,取代经由供给流路60被从储存罐30供给的液化天然气,流有比蒸发气体温度低而能够用于冷却的液态氮等。具体地,冷却流路80在其中途且在比再液化装置10靠下游侧分岔成两个流路80A、80B。在流路80A的中途设置有阀81。在流路80B的中途设置有阀82。流路80B与储存罐30连接。液态氮等冷媒(与液化天然气不同的)在冷却流路80流动的情况下,在设置于流路60B的中途的阀62与设置于流路80B的中途的阀82关闭的状态下,设置于流路80A的中途的阀81打开,并且配置于冷却流路80的上游侧的阀83打开。由此,阻止液态氮等冷媒流入储存罐30,同时从流入口80C流入的冷媒通过再液化装置10后被从流出口80D排出。另外,液化天然气在冷却流路80流动的情况下,设置于流路60B的中途的阀62与设置于流路80B的中途的阀82打开的状态下,设置于流路80A的中途的阀81及上述阀83关闭。参照图2的同时对再液化装置10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再液化装置10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再液化装置10是将从液体的液化天然气气化的气体的蒸发气体再液化的装置。再液化装置10具备流路单元12(流路形成体)。流路单元12形成有允许包括作为再液化的对象的气体的蒸发气体和促进再液化的液体的液化天然气的多个流体流动的多个流路。流路单元12具有以多个流路基板14层叠的状态互相接合的构造。在多个流路基板14的多个流路基板14的层叠方向上重叠的两个流路基板14分别具有的重合面的至少一方,设置有沿该重合面延伸地形成上述多个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多个槽。多个流路基板14包括基部基板141、第1基板142(气体流路基板)、第2基板143(流体流路基板)、第3基板144(气体冷却流路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再液化装置,前述再液化装置将从液体气化的气体即作为再液化的对象的第1对象气体、与前述第1对象气体混合的前述液体即促进前述第1对象气体的再液化的第1促进液体混合,使前述第1对象气体与前述第1促进液体相互直接地热交换,由此将前述第1对象气体再液化,其特征在于,/n具备形成多个流路的流路单元,前述多个流路允许包括前述第1对象气体及前述第1促进液体的至少一方的流体流动,/n前述流路单元具备多个流路基板,前述多个流路基板被以沿既定的方向层叠的状态互相接合,在前述多个流路基板中的层叠方向上重叠的两个流路基板分别具有的重合面的至少一方设置有以沿该重合面的方式延伸而形成前述多个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多个槽,/n前述多个流路分别包括第1液体流路、第1气体流路、第1连接流路、第1混合流路、第1冷却流路,/n前述第1液体流路形成为沿前述重合面延伸,允许前述第1促进液体流动,/n前述第1气体流路经由在前述层叠方向上存在于前述第1气体流路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之间的间隔壁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相邻,由此被相对于前述第1液体流路独立地设置,并且形成为沿前述重合面延伸,允许前述第1对象气体流动,/n前述第1连接流路形成为沿前述层叠方向延伸,将前述第1液体流路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连接,/n前述第1混合流路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及前述第1气体流路中的某流路的下游端部连接,并且形成为沿前述重合面延伸,允许包括前述第1对象气体及前述第1促进液体的混合流体流动,/n前述第1冷却流路经由在前述层叠方向上存在于前述第1冷却流路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之间的分离壁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相邻,由此被相对于前述第1气体流路独立地设置,允许冷媒流动,由此使前述第1对象气体与前述冷媒经由前述分离壁相互间接地热交换。/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13 JP 2018-0454371.一种再液化装置,前述再液化装置将从液体气化的气体即作为再液化的对象的第1对象气体、与前述第1对象气体混合的前述液体即促进前述第1对象气体的再液化的第1促进液体混合,使前述第1对象气体与前述第1促进液体相互直接地热交换,由此将前述第1对象气体再液化,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多个流路的流路单元,前述多个流路允许包括前述第1对象气体及前述第1促进液体的至少一方的流体流动,
前述流路单元具备多个流路基板,前述多个流路基板被以沿既定的方向层叠的状态互相接合,在前述多个流路基板中的层叠方向上重叠的两个流路基板分别具有的重合面的至少一方设置有以沿该重合面的方式延伸而形成前述多个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多个槽,
前述多个流路分别包括第1液体流路、第1气体流路、第1连接流路、第1混合流路、第1冷却流路,
前述第1液体流路形成为沿前述重合面延伸,允许前述第1促进液体流动,
前述第1气体流路经由在前述层叠方向上存在于前述第1气体流路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之间的间隔壁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相邻,由此被相对于前述第1液体流路独立地设置,并且形成为沿前述重合面延伸,允许前述第1对象气体流动,
前述第1连接流路形成为沿前述层叠方向延伸,将前述第1液体流路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连接,
前述第1混合流路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及前述第1气体流路中的某流路的下游端部连接,并且形成为沿前述重合面延伸,允许包括前述第1对象气体及前述第1促进液体的混合流体流动,
前述第1冷却流路经由在前述层叠方向上存在于前述第1冷却流路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之间的分离壁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相邻,由此被相对于前述第1气体流路独立地设置,允许冷媒流动,由此使前述第1对象气体与前述冷媒经由前述分离壁相互间接地热交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个流路基板包括基部基板、第1基板、第2基板、第3基板,
前述基部基板具有位于前述层叠方向的一侧的前述重合面即第1重合面和位于前述层叠方向的另一侧的前述重合面即第2重合面,
前述第1基板在与前述第1重合面重合的状态下与前述基部基板接合,在前述第1基板与前述基部基板之间形成前述第1气体流路,
前述第2基板在与前述第2重合面重合的状态下与前述基部基板接合,在前述第2基板与前述基部基板之间形成前述第1液体流路,
前述第3基板在与前述第1基板的前述层叠方向上位于一侧的前述重合面重合的状态下与前述第1基板接合,在前述第3基板与前述第1基板之间形成前述第1冷却流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前述基部基板的前述多个槽分别包括第1气体流路槽和第1液体流路槽,
前述第1气体流路槽设置于前述第1重合面,形成前述第1气体流路,
前述第1液体流路槽设置于前述第2重合面,形成前述第1液体流路,
前述第1连接流路设置成将前述基部基板沿前述层叠方向贯通,由将前述第1气体流路槽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槽连接的第1混合孔形成,
在前述层叠方向上存在于前述第1气体流路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之间的前述间隔壁,由前述基部基板的前述层叠方向上位于前述第1气体流路槽与前述第1液体流路槽之间的部分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再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前述第3基板的前述多个槽分别包括冷却流路槽,前述冷却流路槽设置于前述第3基板的位于前述层叠方向的另一侧的重合面,形成前述第1冷却流路,
在前述层叠方向上存在于前述第1气体流路与前述第1冷却流路之间存在的前述分离壁,由前述第1基板的前述层叠方向上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槽相邻的部分形成。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再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混合流路经由前述层叠方向上存在于前述第1混合流路与前述第1冷却流路之间的分离壁与前述第1冷却流路相邻,由此被相对于前述第1冷却流路独立地设置,并且以从前述第1气体流路连续地延伸的方式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的下游端部连接,
前述第1冷却流路允许前述冷媒流动,使得通过经由在前述第1混合流路流动的前述混合流体与前述冷媒之间的前述分离壁的间接的热交换,在前述第1混合流路流动的前述混合流体被冷却,由此,在前述第1混合流路流动的前述混合流体所含的前述第1对象气体的再液化被促进。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再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前述基部基板的前述多个槽分别还包括第1混合流路槽,前述第1混合流路槽在前述第1重合面被与前述第1气体流路槽连续地设置,形成前述第1混合流路,
在前述层叠方向上存在于前述第1混合流路与前述第1冷却流路之间的前述分离壁,由前述第1基板的前述层叠方向上与前述第1混合流路槽相邻的部分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再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个流路分别还包括第2液体流路、第2连接流路、第2混合流路,
前述第2液体流路形成为沿前述重合面延伸,允许第2促进液体流动,前述第2促进液体是被向在前述第1混合流路流动的前述混合流体追加的前述液体,借助与前述混合流体所含的前述第1对象气体之间的直接的热交换,促进前述第1对象气体的再液化,
前述第2连接流路形成为沿前述层叠方向延伸,将前述第1混合流路与前述第2液体流路连接,
前述第2混合流路经由前述层叠方向上存在于前述第2混合流路与前述第2液体流路之间的间隔壁与前述第2液体流路相邻,由此被相对于前述第2液体流路独立地设置,与前述第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一色公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