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力的油气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3183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重力的油气分离器,属于汽车部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油气分离器结构大,占用面积大,不适合狭窄空间安装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左壳体、右壳体、以及设置于左壳体和右壳体内的过滤结构,左壳体、右壳体形成进气口,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位于左壳体上的导流片组、过滤板、和过滤挡板,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扣接拼合固定形成扁平结构,左壳体和右壳体内形成导流区域、过滤区域、排气区域以及位于过滤区域下方的集油区域,达到了适合狭窄空间安装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重力的油气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汽车部件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基于重力的油气分离器。
技术介绍
汽车的油气排放必须通过油气分离器进行油气分离,以降低油气中的油含量,减少汽车尾气污染,节约汽油。对于油气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油液需要进行回收重复利用。经油气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液态机油经油气分离器回油管流回油底壳内。油气分离器一般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箱呼吸口或者废气管的部位,是分离曲轴箱排出气体中的机油,减少机油从曲轴箱呼吸口排放到发动机外面。现有的汽车发动机附近位置安装空间狭小有限,如何在一个狭窄的装配空间内,配备上可靠的油气分离器,是需要对现有的油气分离器结构进行改进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重力的油气分离器,以达到减少装配占用面积,提高油气分离程度,适合扁平狭窄的安装空间环境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重力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左壳体、右壳体、以及设置于左壳体和右壳体内的过滤结构,左壳体、右壳体形成进气口,左壳体的侧面设置出气口;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位于左壳体上的导流片组、过滤板、和过滤挡板,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扣接拼合固定形成扁平结构,左壳体和右壳体内形成导流区域、过滤区域、排气区域以及位于过滤区域下方的集油区域,所述集油区域设置有槽底,槽底连通有回油管,回油管的外端固定有具有缺口的隔膜;所述过滤区域上设置有连通集油区域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位于右壳体上,连通口的边缘设置有导流板。作为本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导流板向下倾斜,导流板上设置有若干平行排列的凸条。作为本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过滤板上设置有过滤孔,所述过滤挡板上设置有密集的锥形凸起,过滤挡板的背面设置有加强筋。作为本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回油管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安装孔。作为本技术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导流片组包括由上至下的若干层流线形的导流片,所述导流片两侧上还设置有倒钩。本技术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左壳体和右壳体拼接组合形成了扁平的形状结构,并且进气口较大,通过导流片组之后,能够对油气进行初步分离,然后再通过过滤板和过滤挡板进行阻挡,油液的动能会大幅度降低,并且吸附在过滤挡板上,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油液往下积聚,使得油液从过滤区域进入到集油区域,里有槽底的回油管进行油液的重复利用和输送。此结构扁平,适合在扁平的安装空间,能够利用重力作用,大幅度降低油气中的油含量。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结构拆卸后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结构拆卸后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左壳体;2、右壳体;3、过滤结构;31、导流片组;311、导流片;312、倒钩;32、过滤板;321、过滤孔;33、过滤挡板;331、锥形凸起;332、加强筋;4、进气口;51、导流区域;52、过滤区域;53、排气区域;54、集油区域;6、槽底;7、回油管;71、隔膜;72、固定部;73、安装孔;8、连通口;9、导流板;91、凸条;10、出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以使本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一种基于重力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左壳体1、右壳体2、以及设置于左壳体1和右壳体2内的过滤结构3。左壳体1和右壳体2拼合之后,安装状态如图1所示,回油管7竖直朝下,这样能够有利于空间的节约,采用了一个回油管7,也是为了简化结构,减少空间占用,特别适合安装位置比较狭窄的位置。结合图1和图2,左壳体1、右壳体2形成进气口4,左壳体1的侧面设置出气口10,油气从进气口4进入,出气口10排出。过滤结构3包括位于左壳体1上的导流片311组31、过滤板32、和过滤挡板33。左壳体1和右壳体2扣接拼合固定形成扁平结构,这里扁平结构参考图1和图2。扁平结构适合安装在狭窄的位置。在进气口4位置上,导流片311组31包括由上至下的若干层流线形的导流片311,导流片311两侧上还设置有倒钩312。油气第一步就接触到导流片311,能够将油气分成多股,并且提高了油气和导流片311的接触面积,收集油气中的油液。倒钩312的设计也进一步使得油液被阻隔下来,降低油气中的油含量。结合图2和图3,左壳体1和右壳体2内形成导流区域51、过滤区域52、排气区域53以及位于过滤区域52下方的集油区域54。集油区域54设置有槽底6,这里的槽底6就是左壳体1和右壳体2边缘形成的低洼位置,由于安装状态和重力的作用,油液势必在槽底6累积。槽底6连通有回油管7,回油管7的外端固定有具有缺口的隔膜71。隔膜71的作用是能够减缓油液的流动速度,延长收集来的油液的利用时效长度。具体的,过滤区域52上设置有连通集油区域54的连通口8,连通口8位于右壳体2上,连通口8的边缘设置有导流板9。油气分离之后,阻挡下来的油液能够顺着连通口8往集油区域54流动,并且通过导流板9的引导,降低在晃动过程中油液的反流现象。另外,参考图2和图3,导流板9向下倾斜,导流板9上设置有若干平行排列的凸条91。凸条91能够阻挡油液中的一些杂质,能够让杂质沉积在多个凸条91形成的凹陷部位。过滤板32上设置有过滤孔321,油气中的气体能够通过,部分油液能够被阻拦,并且降低油液的动能,以使得油液能够通过不断累积,往下流动,在集油区域54积聚,过滤挡板33上设置有密集的锥形凸起331,过滤挡板33的背面设置有加强筋332。过滤挡板33为了降低油气的动能,其受到的反作用力也较大,因此通过设置加强筋332来提高其结构强度,锥形凸起331能够更好的收集油气中的油液。为了提高回油管7的安装可靠性,降低其晃动,回油管7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固定部72,固定部72上设置有安装孔73。有图2中可见回油管7较长,通过固定部72上设置螺栓,从而实现固定安装,能够降低回油管7外端部脱离的风险,提高工作可靠性。当然,以上只是本技术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重力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左壳体、右壳体、以及设置于左壳体和右壳体内的过滤结构,左壳体、右壳体形成进气口,其特征是,左壳体的侧面设置出气口;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位于左壳体上的导流片组、过滤板、和过滤挡板,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扣接拼合固定形成扁平结构,左壳体和右壳体内形成导流区域、过滤区域、排气区域以及位于过滤区域下方的集油区域,所述集油区域设置有槽底,槽底连通有回油管,回油管的外端固定有具有缺口的隔膜;/n所述过滤区域上设置有连通集油区域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位于右壳体上,连通口的边缘设置有导流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重力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左壳体、右壳体、以及设置于左壳体和右壳体内的过滤结构,左壳体、右壳体形成进气口,其特征是,左壳体的侧面设置出气口;所述过滤结构包括位于左壳体上的导流片组、过滤板、和过滤挡板,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扣接拼合固定形成扁平结构,左壳体和右壳体内形成导流区域、过滤区域、排气区域以及位于过滤区域下方的集油区域,所述集油区域设置有槽底,槽底连通有回油管,回油管的外端固定有具有缺口的隔膜;
所述过滤区域上设置有连通集油区域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位于右壳体上,连通口的边缘设置有导流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涛宋平林锦辉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世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