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海港专利>正文

一种能连续做工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的滑轮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1665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滑轮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能连续做工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的滑轮组结构,包括具有内侧轮和外侧轮的车轮组,所述车轮组内设有连接转轴,所述车轮组的下方设有轨道,以构成轮体杠杆的支点,所述轨道与一基座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转支套管;第三支座;所述第三支座上连接有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上设有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所述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朝向所述车轮组的内侧轮表面,以用于第三支座与中心轴实现同步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滑轮组结构能连续做工,并且能够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因此更加省力,其所做的有用功能够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有利于节约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连续做工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的滑轮组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滑轮组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能连续做工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的滑轮组结构。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条形杠杆只是把负载处在支点上,但现实中的负载根本没有移动。滑轮组也是一种杠杆,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滑轮组的不能随同负载移动和连续的做工,由于其不能更好的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因此相对还不够省力。例如现有技术中公开的“一种杠杆齿轮旋转撬动技术CN105065602A”该方案其实整体为同一个杠杆,支点并没有动,支点不动,并且相当同一个支点同一条杠杆,可见,该结构的效果并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做到连续做工,并且能够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的滑轮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能连续做工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的滑轮组结构,包括具有内侧轮和外侧轮的车轮组,所述车轮组内设有连接转轴,所述车轮组的下方设有轨道,以构成轮体杠杆的支点,所述轨道与一基座相连,还包括:第一支座;所述的第一支座内设有中心轴和若干伸缩杆;第二支座;所述的第二支座与所述的伸缩杆相连,所述的中心轴垂直地穿过所述的第二支座,所述的连接转轴与第二支座沿水平方向转动连接,且所述的中心轴与连接转轴互不接触,并能够带动第二支座沿水平方向活动;转支套管;所述转支套管的一端部与所述的基座转轴连接,转支套管的另一端部转动连接有环抱在所述车轮组的外周的滑轮组支架,所述滑轮组支架的一侧设有朝向所述车轮组外侧轮表面的第一牛眼滚珠滑轮组;所述第一牛眼滚珠滑轮组通过滑轮组支架能够与所述转支套管同步转动,构成力的输出;第三支座;所述第三支座上连接有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上设有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所述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朝向所述车轮组的内侧轮表面,以用于第三支座与中心轴实现同步转动。作为优选的,所述的车轮组为单独的一个轮体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牛眼滚珠滑轮组为设于车轮组外侧轮侧表面的至少两个牛眼滚珠。作为优选的,所述的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为分别设于车轮组的内侧轮两侧表面的多个牛眼滚珠滑。作为优选的,所示的轨道包括分别设于车轮组内侧轮和外侧轮下端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作为优选的,所述的轨道为带齿和/或不带齿的弯曲、圆环轨道。作为优选的,所述的轨道为若干支撑点作为优选的,所述的车轮组的轮心通过一万向滚珠与连接转轴转动连接。作为优选的,所述旋转支架上设有用于支撑第三支座、旋转支架以及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的稳定支撑架,所述的稳定支撑架的端部设有滚动压块,所述的滚动压块设于车轮组的内侧轮正上方和/或正下方位置,并且通过所述滚动压块能够与车轮组的内侧轮紧密接触。作为优选的,所述的滚动压块为滚动压轮。作为优选的,所述的旋转支架通过第三支座可互相转动地连接于转支套管,且所述旋转支架与转支套管和中心轴互不接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滑轮组结构能连续做工,并且能够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因此更加省力,其所做的有用功能够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有利于节约能源。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一;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二;图3是本专利技术车轮组部分的结构及动作原理示意图一;图4是本专利技术车轮组部分的结构及动作原理示意图二;图5是本专利技术车轮组部分的结构及动作原理示意图三;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原理解释示意图一;图7是本专利技术受力点的原理解释示意图二。图中:1.内侧轮2.外侧轮3.车轮组4.连接转轴5.轨道6.第一支座7.中心轴8.伸缩杆9.第二支座10.转支套管11.滑轮组支架12.第一牛眼滚珠滑轮组13.第三支座14.旋转支架15.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16.第一导轨17.第二导轨18.牛眼滚珠19.面板20.支撑条21.万向滚珠22.稳定支撑架23.滚动压块24.基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阐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7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能连续做工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的滑轮组结构,包括具有内侧轮1和外侧轮2的车轮组3,车轮组3内设有连接转轴4,车轮组3的下方设有轨道5,以构成轮体杠杆的支点,轨道与一基座24相连,还包括:第一支座6;第一支座6内设有中心轴7和若干伸缩杆8;第二支座9;第二支座9与伸缩杆8相连,中心轴7垂直地穿过第二支座9,连接转轴4与第二支座9沿水平方向转动连接,且中心轴7与连接转轴4互不接触,并能够带动第二支座9沿水平方向活动;通过该结构设置,车轮组3向上或向横都不会传递给中心轴7。因为车轮组3的轮心是通过万向滚珠21与连接转轴4、第一支座6、中心轴7、伸缩杆8和第二支座9相连,连接转轴4同时可以伸缩,因此车轮组3即使倾斜也不会传递给中心轴7。转支套管10;转支套管10的一端部与基座24转轴连接,转支套管10的另一端部转动连接有环抱在车轮组3的外周的滑轮组支架11,滑轮组支架11的一侧设有朝向车轮组3外侧轮2表面的第一牛眼滚珠滑轮组12;第一牛眼滚珠滑轮12组通过滑轮组支架11能够与转支套管10同步转动,构成力的输出;第三支座13;第三支座13上连接有旋转支架14,旋转支架14上设有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15,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15朝向车轮组3的内侧轮1表面,以用于第三支座13与中心轴7实现同步转动。作为一种变形,方案中的车轮组3为单独的一个轮体。作为一种实施例,第一牛眼滚珠滑轮组12为设于车轮组3外侧轮2侧表面的多个牛眼滚珠18。作为一种实施例,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15为分别设于车轮组3的内侧轮1两侧表面的多个牛眼滚珠滑18。作为一种实施例,所示的轨道5包括分别设于车轮组3内侧轮1和外侧轮2下端的第一导轨16和第二导轨17。作为一种实施例,轨道5为带齿和/或不带齿的弯曲、圆环轨道。此外轨道5还可以是若干支撑点。作为一种实施例,旋转支架14上设有用于支撑第三支座13、旋转支架14以及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15的稳定支撑架22,稳定支撑架22的端部设有滚动压块23,滚动压块23设于车轮组3内侧轮1的正上方和/或正下方位置,并且通过滚动压块23能够与车轮3的内侧轮1紧密接触。旋转支架14通过第三支座13可互相转动地连接于转支套管10,且旋转支架14与转支套管10和中心轴7互不接触。因为在现实中,车轮组3在运动中会上下抛动。第三支座13、旋转支架14以及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15部分的结构也会随之上下抛动,通过稳定支撑架22能够支撑和不让第三支座13、旋转支架14以及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15部分的结构往下掉,因为车轮组3的轮面都是一平面,因而,稳定支撑架22务必在车轮组轮3内侧轮1的正上方和/或正下方。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连续做工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的滑轮组结构,包括具有内侧轮和外侧轮的车轮组,所述车轮组内设有连接转轴,所述车轮组的下方设有轨道,以构成轮体杠杆的支点,所述轨道与一基座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第一支座;所述的第一支座内设有中心轴和若干伸缩杆;/n第二支座;所述的第二支座与所述的伸缩杆相连,所述的中心轴垂直地穿过所述的第二支座,所述的连接转轴与第二支座沿水平方向转动连接,且所述的中心轴与连接转轴互不接触,并能够带动第二支座沿水平方向活动;/n转支套管;所述转支套管的一端部与所述的基座转轴连接,转支套管的另一端部转动连接有环抱在所述车轮组的外周的滑轮组支架,所述滑轮组支架的一侧设有朝向所述车轮组外侧轮表面的第一牛眼滚珠滑轮组;所述第一牛眼滚珠滑轮组通过滑轮组支架能够与所述转支套管同步转动,构成力的输出;/n第三支座;所述第三支座上连接有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上设有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所述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朝向所述车轮组的内侧轮表面,以用于第三支座与中心轴实现同步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连续做工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的滑轮组结构,包括具有内侧轮和外侧轮的车轮组,所述车轮组内设有连接转轴,所述车轮组的下方设有轨道,以构成轮体杠杆的支点,所述轨道与一基座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支座;所述的第一支座内设有中心轴和若干伸缩杆;
第二支座;所述的第二支座与所述的伸缩杆相连,所述的中心轴垂直地穿过所述的第二支座,所述的连接转轴与第二支座沿水平方向转动连接,且所述的中心轴与连接转轴互不接触,并能够带动第二支座沿水平方向活动;
转支套管;所述转支套管的一端部与所述的基座转轴连接,转支套管的另一端部转动连接有环抱在所述车轮组的外周的滑轮组支架,所述滑轮组支架的一侧设有朝向所述车轮组外侧轮表面的第一牛眼滚珠滑轮组;所述第一牛眼滚珠滑轮组通过滑轮组支架能够与所述转支套管同步转动,构成力的输出;
第三支座;所述第三支座上连接有旋转支架,所述旋转支架上设有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所述第二牛眼滚珠滑轮组朝向所述车轮组的内侧轮表面,以用于第三支座与中心轴实现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连续做工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的滑轮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轮组为单独的一个轮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能连续做工让负载最大限度靠近支点的滑轮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牛眼滚珠滑轮组为设于车轮组外侧轮侧表面的至少两个牛眼滚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宏畅
申请(专利权)人:彭海港陈宏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