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
本专利技术总体来说涉及连挂机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连挂机车过曲线时,影响机车车钩转角主要是两个因素,其一是曲线线路的半径,其二是机车横动量。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并不能直观地表达曲线半径、机车横动量以及车钩转角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所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专利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能够清晰且直观地表达出曲线半径、机车横动量和车钩转角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机车车钩-横动量系统的匹配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机车的第一运行姿态和第二运行姿态;基于所述第一运行姿态,获得车钩转动中心点相对于机车的第一偏移量;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确定机车的第一运行姿态和第二运行姿态;/n基于所述第一运行姿态,获得车钩转动中心点相对于机车的第一偏移量;/n基于所述第二运行姿态,获得车钩转动中心点相对于机车的第二偏移量;以及/n基于所述第一偏移量和所述第二偏移量,获得车钩转角;/n其中,所述第一运行姿态为在不考虑机车横动量的工况下,机车处于曲线线路上的理想位置;所述第二运行姿态为基于机车处于曲线线路上的理想位置,根据机车横动量所获得的机车的实际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机车的第一运行姿态和第二运行姿态;
基于所述第一运行姿态,获得车钩转动中心点相对于机车的第一偏移量;
基于所述第二运行姿态,获得车钩转动中心点相对于机车的第二偏移量;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偏移量和所述第二偏移量,获得车钩转角;
其中,所述第一运行姿态为在不考虑机车横动量的工况下,机车处于曲线线路上的理想位置;所述第二运行姿态为基于机车处于曲线线路上的理想位置,根据机车横动量所获得的机车的实际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车钩转动中心点相对于机车的第一偏移量,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获得所述第一偏移量,
其中,Cl代表第一偏移量,a代表机车转向架中心距,n代表车钩转动中心点与相邻机车转向架中心之间的距离,R代表曲线线路的曲线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车钩转动中心点相对于机车的第二偏移量,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获得所述第二偏移量,
其中,Ch代表第二偏移量,a代表机车转向架中心距,n代表车钩转动中心点与相邻转向架中心之间的距离,δ代表机车横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连挂机车包括第一机车和第二机车,所述第一机车的尾部设有第一车钩,所述第二机车的头部设有第二车钩;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偏移量和所述第二偏移量,获得车钩转角,包括:
在所述第一机车处于所述第二运行姿态时,获得所述第一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与所述第一机车的中心点之间的第一连线,以及获得所述第一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与曲线半径圆心之间的第二连线;基于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获得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第一夹角;
获得所述第一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与所述第二车钩的转动中心点之间的第三连线,基于所述第二连线和所述第三连线,获得所述第二连线和所述第三连线之间的第二夹角;
基于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获得所述第一车钩的车钩转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挂机车车钩转角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所述第一连线和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第一夹角,包括:
在所述第一机车处于所述第一运行姿态时,获得所述第一车钩的转动中心点分别到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志强,聂敏,赵启帆,刘博文,岳凯,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