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1431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包括防水层、蓄热层以及抗菌层,防水层粘贴在蓄热层远离抗菌层的一面,蓄热层包括50‑65重量份海藻炭纤维、5‑10重量份棉纤维以及35‑46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抗菌层包括6‑10重量份棉纤维、22‑31重量份竹炭纤维、13‑18重量份甲壳素纤维、30‑40重量份马海毛纤维以及23‑28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具有蓄热保温效果的海藻炭纤维与具有阻燃效果的阻燃芳纶纤维混纺制得蓄热层,并在蓄热层上粘贴防水层,以及将具有光滑特点的马海毛纤维与抗菌效果的竹炭纤维和甲壳素纤维混纺制得抗菌层,将蓄热层与抗菌层混合后,使面料兼具防水、蓄热、阻燃以及贴合皮肤部位光滑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属于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更加注重健康的、环保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追求高品位的面料。目前,抗菌服饰面料的功能单一,且内层光滑度欠佳,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包括防水层、蓄热层以及抗菌层,所述蓄热层通过针线与抗菌层相互缝和,所述防水层粘贴在蓄热层远离抗菌层的一面,所述蓄热层包括50-65重量份海藻炭纤维、5-10重量份棉纤维以及35-46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所述抗菌层包括6-10重量份棉纤维、22-31重量份竹炭纤维、13-18重量份甲壳素纤维、30-40重量份马海毛纤维以及23-28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包括以下制备步骤:步骤1:将50-65重量份海藻炭纤维、5-10重量份棉纤维以及35-46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送入第一混棉机混合后制得第一混纺原料,将6-10重量份棉纤维、22-31重量份竹炭纤维、13-18重量份甲壳素纤维、30-40重量份马海毛纤维以及23-28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送入第二混棉机混合后制得第二混纺原料;步骤2:采用螺杆纺丝机将步骤1中的第一混纺原料纺织成第一纱线,采用螺杆纺丝机将步骤1中的第二混纺原料纺织成第二纱线,第一纱线捻度为350-400T/M,S捻,第二纱线捻度为350-400T/M,S捻;步骤3:采用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将第一纱线纺织成第一坯布,采用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将第二纱线纺织成第二坯布,开口时间315°角,坯布规格:幅宽170-173cm,克重140-142g/m2;步骤4:利用针线将步骤3中的第一坯布与第二坯布相互缝合制得基布;步骤5:将步骤4中的基布进行染色制得染色基布;步骤6:对步骤5中的染色基布进行漂洗;步骤7:对步骤6中的染色基布进行脱水,脱水为离心式脱水,然后退捻开幅,拉幅烘干;步骤8:将防水层粘贴在基布上制得成品面料。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层为聚氨酯薄膜。进一步地,在所述拉幅烘干中,拉幅烘干的车速为35-40m/min,机上拉幅140-145cm,温度为160-165℃。进一步地,在所述染色工序中,浴比1:12,采用含有乙烯砜和一氯均三嗪双活性基的活性染料,染料用量6-7g/L,Na2SO4用量65g/L-70g/L,Na2CO3用量25g/L-27g/L,螯合分散剂R-DL用量0.7-0.8g/L。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具有蓄热保温效果的海藻炭纤维与具有阻燃效果的阻燃芳纶纤维混纺制得蓄热层,并在蓄热层上粘贴防水层,以及将具有光滑特点的马海毛纤维与抗菌效果的竹炭纤维和甲壳素纤维混纺制得抗菌层,将蓄热层与抗菌层混合后,使面料兼具防水、蓄热、阻燃以及贴合皮肤部位光滑的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包括防水层、蓄热层以及抗菌层,蓄热层通过针线与抗菌层相互缝和,防水层粘贴在蓄热层远离抗菌层的一面,蓄热层包括50-65重量份海藻炭纤维、5-10重量份棉纤维以及35-46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抗菌层包括6-10重量份棉纤维、22-31重量份竹炭纤维、13-18重量份甲壳素纤维、30-40重量份马海毛纤维以及23-28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包括以下制备步骤:步骤1:将50-65重量份海藻炭纤维、5-10重量份棉纤维以及35-46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送入第一混棉机混合后制得第一混纺原料,将6-10重量份棉纤维、22-31重量份竹炭纤维、13-18重量份甲壳素纤维、30-40重量份马海毛纤维以及23-28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送入第二混棉机混合后制得第二混纺原料;步骤2:采用螺杆纺丝机将步骤1中的第一混纺原料纺织成第一纱线,采用螺杆纺丝机将步骤1中的第二混纺原料纺织成第二纱线,第一纱线捻度为350-400T/M,S捻,第二纱线捻度为350-400T/M,S捻;步骤3:采用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将第一纱线纺织成第一坯布,采用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将第二纱线纺织成第二坯布,开口时间315°角,坯布规格:幅宽170-173cm,克重140-142g/m2;步骤4:利用针线将步骤3中的第一坯布与第二坯布相互缝合制得基布;步骤5:将步骤4中的基布进行染色制得染色基布;步骤6:对步骤5中的染色基布进行漂洗;步骤7:对步骤6中的染色基布进行脱水,脱水为离心式脱水,然后退捻开幅,拉幅烘干;步骤8:将防水层粘贴在基布上制得成品面料。防水层为聚氨酯薄膜。在拉幅烘干中,拉幅烘干的车速为35-40m/min,机上拉幅140-145cm,温度为160-165℃。在染色工序中,浴比1:12,采用含有乙烯砜和一氯均三嗪双活性基的活性染料,染料用量6-7g/L,Na2SO4用量65g/L-70g/L,Na2CO3用量25g/L-27g/L,螯合分散剂R-DL用量0.7-0.8g/L。实施例1:蓄热层包括56重量份海藻炭纤维、7重量份棉纤维以及37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抗菌层包括6重量份棉纤维、23重量份竹炭纤维、18重量份甲壳素纤维、30重量份马海毛纤维以及23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制备步骤:步骤1:将56重量份海藻炭纤维、7重量份棉纤维以及37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送入第一混棉机混合后制得第一混纺原料,将6重量份棉纤维、23重量份竹炭纤维、18重量份甲壳素纤维、30重量份马海毛纤维以及23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送入第二混棉机混合后制得第二混纺原料;步骤2:采用螺杆纺丝机将步骤1中的第一混纺原料纺织成第一纱线,采用螺杆纺丝机将步骤1中的第二混纺原料纺织成第二纱线,第一纱线捻度为350-400T/M,S捻,第二纱线捻度为350-400T/M,S捻;步骤3:采用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将第一纱线纺织成第一坯布,采用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将第二纱线纺织成第二坯布,开口时间315°角,坯布规格:幅宽170-173cm,克重140-142g/m2;步骤4:利用针线将步骤3中的第一坯布与第二坯布相互缝合制得基布;步骤5:将步骤4中的基布进行染色制得染色基布;步骤6:对步骤5中的染色基布进行漂洗;步骤7:对步骤6中的染色基布进行脱水,脱水为离心式脱水,然后退捻开幅,拉幅烘干;步骤8:将防水层粘贴在基布上制得成品面料;依照AATCC100-2004《抗菌纺织品抗菌率的评价》,成品面料抑菌性性能:水洗前:大肠杆菌≥90%、金葡萄球菌≥91%;30次水洗后:大肠杆菌≥86%、金葡萄球菌≥83%。...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包括防水层、蓄热层以及抗菌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层通过针线与抗菌层相互缝和,所述防水层粘贴在蓄热层远离抗菌层的一面,所述蓄热层包括50-65重量份海藻炭纤维、5-10重量份棉纤维以及35-46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所述抗菌层包括6-10重量份棉纤维、22-31重量份竹炭纤维、13-18重量份甲壳素纤维、30-40重量份马海毛纤维以及23-28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包括防水层、蓄热层以及抗菌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层通过针线与抗菌层相互缝和,所述防水层粘贴在蓄热层远离抗菌层的一面,所述蓄热层包括50-65重量份海藻炭纤维、5-10重量份棉纤维以及35-46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所述抗菌层包括6-10重量份棉纤维、22-31重量份竹炭纤维、13-18重量份甲壳素纤维、30-40重量份马海毛纤维以及23-28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蓄热防水服饰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将50-65重量份海藻炭纤维、5-10重量份棉纤维以及35-46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送入第一混棉机混合后制得第一混纺原料,将6-10重量份棉纤维、22-31重量份竹炭纤维、13-18重量份甲壳素纤维、30-40重量份马海毛纤维以及23-28重量份阻燃芳纶纤维送入第二混棉机混合后制得第二混纺原料;
步骤2:采用螺杆纺丝机将步骤1中的第一混纺原料纺织成第一纱线,采用螺杆纺丝机将步骤1中的第二混纺原料纺织成第二纱线,第一纱线捻度为350-400T/M,S捻,第二纱线捻度为350-400T/M,S捻;
步骤3:采用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将第一纱线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嘉伟谭永聪倪儆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捷信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韶关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