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1209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属于表面处理技术领域,所述表面处理装置包括水泵、电机、水泵电机支座、进水管滤网、低压进水管、冲洗连接软管、转接接头、开关等;将水泵电机支座固定在水槽上方,再将水泵连接低压进水管一端连接进水管滤网并放入槽液中,另一端连接泵体进水管,泵体的出水管连接转接接头,转接接头通过冲洗连接软管连接到金属管,金属管另一段稍微弯曲朝下槽液下方,让金属管里的槽液再次进入水槽中,实现金属管的自动循环内腔表面处理清洗;相比于原有的表面处理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批量小直径金属管自动循环内腔表面处理清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内腔表面处理质量,极大的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金属表面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可用于小直径金属管批量处理。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产品质量成本要求越来越高,每年都要求按一定比率降低实际发生工时定额,一些落后的对产品质量不好控制的工艺设施就必须进行改进,尤其是要靠人的操作手法和经验来保证质量的必须进行淘汰。在现有技术中,小直径的导管进行内腔表面处理时,使用清洗筐装载必须配合吊车上下左右抖动,还要人工对清洗筐进行翻转、倒置直到倒置的导管中无槽液渗出,才能保证将聚集在导管内腔的残留槽液倒置干净。有的细长管子在吊车上无法倒置,只能从清洗筐中取下来,人工进行倒置,残留漕液淌在工装台面上。这样的工艺方法不仅仅增强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而且操作者的责任意识占产品质量的主导作用,影响了金属管的内腔表面处理质量和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利用压力将漕液输入小直径金属管件中,循环冲洗,保证导管内腔每个位置接触漕液的表面积、时间和溶度均匀,达到表面处理质量稳定。技术方案:一种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所述装置由水泵电机支座、电机、水泵、高压出水管、低压进水管、水槽、冲洗连接软管组成;其中,电机与水泵连接后安装在水泵电机支座上,低压进水管一端伸入水槽内,另一端与水泵连接,高压出水管一端与水泵连接,另一端与冲洗连接软管连接;水泵电机支座、水槽放置在水平面上,水槽内盛装有清洗液。优选的,高压出水管通过转接头与冲洗连接软管连接,便于控制水量。<br>优选的,所述冲洗连接软管设置有多个,多个冲洗连接软管均布在转接头上,可同时对多个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进行处理。优选的,上述设置有多个冲洗连接软管的转接头通过支架固定在水槽上方,清洗后的清洗液可直接流入水槽中,以便于清洗液循环利用。优选的,低压进水管伸入水槽的一端还设置有进水管滤网,以防止清洗液中的残渣进入清洗装置内,对水泵造成损伤,甚至影响最终的清洗效果。本技术提出的上述装置,装配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首先确定小直径金属管外径要求,以此选用相应的连接胶管模具;(2)将所选工装设备按上述装配方式要求进行装配,连接好线路;(3)将待进行内腔表面处理的导管插入冲洗连接胶管中;(4)启动电源,按工艺规程要求对导管内腔进行表面处理;(5)表面处理完成后,在将导管连接梳状清洗管,对导管内腔进行清洗;(6)在一批次中抽选一件长度最长,管径最小的导管进行剖检,点滴试验确认表面处理质量。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采用本技术的处理装置,利用压力将漕液输入小直径金属管件中,循环冲洗,保证导管内腔每个位置接触漕液的表面积、时间和溶度均匀,达到表面处理质量稳定。降低了人为因素质量隐患,降低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1-水泵电机支座,2-电机,3-水泵,4-高压出水管,5-低压进水管,6-转接头,7-进水管滤网,8-水槽,9-冲洗连接软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提出的一种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该装置由水泵电机支座1、电机2、水泵3、高压出水管4、低压进水管5、转接头6、进水管滤网7、水槽8、冲洗连接软管9组成;水泵电机支座1与水槽8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根据需要还可设置一定高度的台面,或者配置一高度可调的平台,该平台高度根据工人的实施需要进行调节,电机2与水泵3安装固定在水泵电机支座1上,低压进水管5一端连接进水管滤网7后放入水槽8的清洗液中,用于吸取清洗液,低压进水管5的另一端与水泵3连接,同时水泵3还连接高压出水管4的一端,高压出水管4的另一端与转接头6连接,转接头6上设置有若干冲洗连接软管9,工作时,电机2驱动水泵3将水槽8中的清洗液吸引低压水管5内,经水泵3增压后由高压出水管5带出至冲洗连接软管9,待进行内腔表面处理的金属导管套装在冲洗连接软管9上,在高压清洗液的清洗下实现内腔表面的处理。在上述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的基础上,还可以有其他适应性的改进,其中的一种改进是所述水槽8与水泵电机支座1通过螺栓固定为一体,便于整个处理装置的搬运挪动,在挪动过程中不需要重新装配,进一步节省了处理时间,增强了整个装置的灵活性。在上述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水泵电机支座1为框架式结构,水槽8安装在框架式结构内,进一步节省了整个装置的空间。在上述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的基础上,设置有多个冲洗连接软管9的转接头6通过支架固定在水槽8上方,也可以直接手持于水槽8的上方,这样可以使得清洗过程中剩余的清洗液直接流入水槽8内,以便于清洗液循环再利用,极大的节省清洗液的消耗。在上述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的基础上,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过程中,所述清洗液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的清洗液,可根据需要配置多种清洗液,同时对水槽8进行适应性的变化设计,比如水槽8可设计有多个隔板,分成多个小水槽,每一个小水槽盛装有不同的清洗液。这样的设计可极大的节省了清洗液的更换时间,一次工序即可完成整个清洗工作。上述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包括以下实施步骤:(1)首先确定小直径金属管外径要求,以此选用相应的冲洗连接胶管;(2)将所选工装设备按图1中要求进行装配,连接好线路;(3)将待进行内腔表面处理的导管插入连接胶管中;(4)启动电源,按工艺规程要求对导管内腔进行表面处理;(5)表面处理完成后,在将导管连接梳状清洗管,对导管内腔进行清洗;(6)在一批次中抽选一件长度最长,管径最小的导管进行剖检,点滴试验确认表面处理质量。本技术提出的上述处理装置利用压力将漕液输入小直径金属管件中,循环冲洗,保证导管内腔每个位置接触漕液的表面积、时间和溶度均匀,达到表面处理质量稳定。上述实施方式仅体现了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
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由水泵电机支座、电机、水泵、高压出水管、低压进水管、水槽、冲洗连接软管组成;其中,电机与水泵连接后安装在水泵电机支座上,低压进水管一端伸入水槽内,另一端与水泵连接,高压出水管一端与水泵连接,另一端与冲洗连接软管连接;水泵电机支座、水槽放置在水平面上,水槽内盛装有清洗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由水泵电机支座、电机、水泵、高压出水管、低压进水管、水槽、冲洗连接软管组成;其中,电机与水泵连接后安装在水泵电机支座上,低压进水管一端伸入水槽内,另一端与水泵连接,高压出水管一端与水泵连接,另一端与冲洗连接软管连接;水泵电机支座、水槽放置在水平面上,水槽内盛装有清洗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高压出水管通过转接头与冲洗连接软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洗连接软管设置有多个,多个冲洗连接软管均布在转接头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直径金属管内腔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多个冲洗连接软管的转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鸿李宜立杨光辉胡丽霞辜成英李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