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系统及动力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0226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的温控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液冷系统及动力电池系统,液冷系统包括进水接头、出水接头、液冷基板和盖板,液冷基板于其朝向盖板的一侧的板面上凹陷形成进水主流槽、出水主流槽、液冷均流结构、进水支流槽、进水分流槽和出水汇流槽,至少两个液冷均流结构沿进水主流槽和/或出水主流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进水支流槽相对的两端分别与进水主流槽和液冷均流结构连通;进水分流槽相对的两端分别与进水支流槽和液冷均流结构连通;出水汇流槽相对的两端分别与出水主流槽和液冷均流结构连通;至少一个液冷均流结构的中部设有朝盖板一侧凸出设置的液冷扰流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大幅改善了液冷系统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系统及动力电池系统
本技术属于动力电池的温控
,尤其涉及一种液冷系统及动力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动力电池系统的充电功率、放电功率和发热功率都与电池模组的内部温度直接相关,当温度过低时,电池无法充、放电;当温度过高时,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存在热失控的风险。因而,相关行业内会采用风冷系统或液冷系统来主动调节电池模组的内部温度,使其温度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内。其中,液冷系统通过冷却液对电池模组进行散热或加热,换热性能大,且环境适应能力强,已经成为动力电池系统的首选温控系统。传统地,液冷系统会通过均衡不同冷却区的流量分配来平衡其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或加热性能,然而,电池模组在不同区域的温度不同,则其在不同区域的散热需求不同,尤其是电池模组的中部位置,温度普遍较高、散热需求相对较大,传统的液冷系统普遍无法满足电池模组的中部位置的散热需求,即液冷系统存在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系统,以解决现有液冷系统存在换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冷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系统,包括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冷基板和与所述液冷基板密封连接的盖板,所述液冷基板于其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的板面凹陷形成:/n进水主流槽,与所述进水接头连通以接收冷却液;/n出水主流槽,与所述出水接头连通;/n液冷均流结构,布设于所述进水主流槽和所述出水主流槽之间,且至少两个所述液冷均流结构沿所述进水主流槽和/或所述出水主流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n进水支流槽,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主流槽和所述液冷均流结构连通,数量至少有两个;/n进水分流槽,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支流槽和所述液冷均流结构连通,数量至少有两个;/n出水汇流槽,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水主流槽和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系统,包括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冷基板和与所述液冷基板密封连接的盖板,所述液冷基板于其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的板面凹陷形成:
进水主流槽,与所述进水接头连通以接收冷却液;
出水主流槽,与所述出水接头连通;
液冷均流结构,布设于所述进水主流槽和所述出水主流槽之间,且至少两个所述液冷均流结构沿所述进水主流槽和/或所述出水主流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进水支流槽,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主流槽和所述液冷均流结构连通,数量至少有两个;
进水分流槽,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支流槽和所述液冷均流结构连通,数量至少有两个;
出水汇流槽,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水主流槽和所述液冷均流结构连通,数量至少有两个;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液冷均流结构的中部设有朝所述盖板一侧凸出设置的液冷扰流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液冷均流结构包括多个与所述进水分流槽相通设置的液冷均流槽、连通于各所述液冷均流槽和所述进水分流槽之间的液冷分流槽,以及与各所述液冷均流槽和所述出水汇流槽相通设置的液冷汇流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均流结构的各所述液冷均流槽相互平行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烨锋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