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86930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所述吸塑表皮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为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其包括软链段的三元乙丙橡胶和硬链段的聚烯烃,所述底层为经辐射交联后的PPF片材,其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所述面层和底层通过阴模吸塑贴合装置贴合成型;所述面层的厚度为0.45‑055mm,所述面层的收缩率为0.8‑1.2%;所述底层的厚度为1.8‑2.2mm,所述底层的收缩率为1.4‑1.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阴模吸塑表皮IMG‑S生产过程中二次缝纫后包覆不平整问题;有效提升了IMG‑S二次缝纫加工后包覆的稳定性。实现了汽车内饰表皮真缝线的线条美感和层次美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
本技术涉及汽车内饰表皮
,尤其涉及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
技术介绍
汽车内饰成型表皮目前多采用PVC/ABS合金,首先将PVC/ABS材料制成片材,然后真空吸塑成型。是轿车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成型方法。汽车对于内饰的表皮制品的热性能,拉伸性能,冲击性能及雾化的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由于PVC/ABS表皮存在老化性能差,高温下增塑剂等助剂易挥发,造成起雾现象,并且使车内环境变差,造成气味、散发等指标不合格;并具影响驾驶人的视线,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解决了阴模吸塑表皮IMG-S生产过程中二次缝纫后包覆不平整问题;有效提升了IMG-S二次缝纫加工后包覆的稳定性,实现了汽车内饰表皮真缝线的线条美感和层次美感。根据本技术提出的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所述吸塑表皮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为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其包括软链段的三元乙丙橡胶和硬链段的聚烯烃,所述底层为经辐射交联后的PPF片材,其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所述面层和底层通过阴模吸塑贴合装置贴合成型。优选地,所述面层的厚度为0.45-055mm,所述面层的收缩率为0.8-1.2%。优选地,所述底层的厚度为1.8-2.2mm,所述底层的收缩率为1.4-1.6%。优选地,所述阴模吸塑贴合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的腔室内放置有吸塑表皮,所述下模底部设有若干凹槽,若干所述凹槽与抽真空通道连通,所述下模下端设有第二推杆,所述上模上端设有第三推杆,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通过卡扣紧固。优选地,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之间还设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设置在下模上端的卡槽和设置在所述上模下端的缓冲腔,所述缓冲腔内设有弹簧和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一端贯穿所述缓冲腔的底部,并与所述卡槽相配。优选地,所述第二推杆与所述下模之间还设有承接板,所述承接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承接板上端一侧与所述下模通过固定柱连接,所述固定柱一端与所述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另一端与所述下模下端铰接,所述承接板上端另一侧与所述下模通过第一推杆连接,所述第一推杆一端与所述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的下端铰接。本技术中的有益效果是:(1)本申请解决了阴模吸塑表皮IMG-S生产过程中二次缝纫后包覆不平整问题;有效提升了IMG-S二次缝纫加工后包覆的稳定性,实现了汽车内饰表皮真缝线的线条美感和层次美感。(2)下模设有卡槽,上模设有缓冲腔,缓冲腔内设有弹簧和定位柱,通过这一设置一方面可以起到定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弹簧的存在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避免了下模和上模的直接碰撞。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吸塑表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阴模吸塑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阴模吸塑贴合装置的局部放大图A-A;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阴模吸塑贴合装置的局部放大图B-B。图中:1-吸塑表皮、101-面层、102-底层、2-下模、3-第一推杆、4-承接板、5-第二推杆、6-固定柱、7-上模、8-第三推杆、9-抽真空通道、10-凹模、11-卡槽、12-缓冲腔、13-弹簧、14-定位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4,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所述吸塑表皮1包括面层101和底层102,所述面层为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其包括软链段的三元乙丙橡胶和硬链段的聚烯烃,所述底层为经辐射交联后的PPF片材,其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所述面层和底层通过阴模吸塑贴合装置贴合成型。面层的厚度为0.45-055mm,所述面层的收缩率为0.8-1.2%。底层的厚度为1.8-2.2mm,所述底层的收缩率为1.4-1.6%。阴模吸塑贴合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2,所述下模的腔室内放置有吸塑表皮1,所述下模底部设有若干凹槽10,若干所述凹槽与抽真空通道9连通,所述下模下端设有第二推杆5,所述上模上端设有第三推杆8,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通过卡扣(图中未示出)紧固,上模和下模中均设有加热片(图中未示出),对于加热片的设置结构及其控制方式均采用现有常规方法即可。上模与所述下模之间还设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设置在下模上端的卡槽11和设置在所述上模下端的缓冲腔12,所述缓冲腔内设有弹簧13和定位柱14,所述定位柱的一端贯穿所述缓冲腔的底部,并与所述卡槽相配;通过这一设置一方面可以起到定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弹簧的存在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避免了下模和上模的直接碰撞。第二推杆5与所述下模之间还设有承接板4,所述承接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承接板上端一侧与所述下模通过固定柱连接,所述固定柱一端与所述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另一端与所述下模下端铰接,所述承接板上端另一侧与所述下模通过第一推杆3连接,所述第一推杆一端与所述承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模的下端铰接。对于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一推杆、第二推杆和第三推杆的控制来说,其中第二推杆和第三推杆主要是控制上模和下模的运动,采用现有的推杆结构及控制方法即可,对于第一推杆的控制来说,可以通过自身的控制组件对其进行控制即可,当使用时,打开开关使第一推杆运动至最大量程,此时下模处于水平状态,当贴合结束后,需要将表皮取下时,先通过抽真空通过向凹模吹入空气,然后再控制第一推杆收缩至最小量程,此时下模呈倾斜状态,此时即可将表皮从下模中取出即可,而对于实现这一目的的第一推杆来说,只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的推杆及承受力即可,其他无特殊要求。本申请解决了阴模吸塑表皮IMG-S生产过程中二次缝纫后包覆不平整问题;有效提升了IMG-S二次缝纫加工后包覆的稳定性,实现了汽车内饰表皮真缝线的线条美感和层次美感。工作流程:(1)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将20%以上的软链段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硬链段的聚烯烃共混出片得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面层;(2)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将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片后经辐射交联后制成PPF片材作为底层;(3)将面层和底层放置在下模内,然后通过上模将其压紧,打开上模和下模内的加热片,加热至186℃作用左右,打开与抽真空通道连接的真空泵对下模上的凹槽与面层形成的空间进行抽真空,此时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面层与凹模贴合,同时完成了面层和底层之间的贴合,贴合结束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塑表皮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为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其包括软链段的三元乙丙橡胶和硬链段的聚烯烃,所述底层为经辐射交联后的PPF片材,其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所述面层和底层通过阴模吸塑贴合装置贴合成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塑表皮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为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其包括软链段的三元乙丙橡胶和硬链段的聚烯烃,所述底层为经辐射交联后的PPF片材,其包括聚丙烯和聚乙烯,所述面层和底层通过阴模吸塑贴合装置贴合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的厚度为0.45-055mm,所述面层的收缩率为0.8-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的厚度为1.8-2.2mm,所述底层的收缩率为1.4-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IMG-S收缩工艺的阴模吸塑表皮,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模吸塑贴合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的腔室内放置有吸塑表皮,所述下模底部设有若干凹槽,若干所述凹槽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京王伟丁道全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海胜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