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微流控试验仪盖体密闭的锁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8022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微流控试验仪盖体密闭的锁紧装置,包括仪器本体,所述仪器本体包括下外壳、上外壳,所述上外壳与下外壳间形成用于密封反应台的密闭空间;所述下外壳与上外壳一侧边转动连接,所述下外壳与上外壳相对转动连接的一侧设有机械锁定部;所述机械锁定部包括凹陷设置于下外壳上部的导槽,所述导槽内设有可在导槽内水平移动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竖直方向延伸有下锁钩,所述连接块水平向一侧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另一侧与导槽抵触,所述上外壳延伸有伸入导槽中的上锁钩,上锁钩与下锁钩配合锁紧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具有为现有的仪器制造一个密闭的空间,实现锁紧卡扣功能,且兼具便捷操作、结构简单合理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微流控试验仪盖体密闭的锁紧装置
本技术涉及微液滴、微流控制备和试剂混合检测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微流控试验仪盖体密闭的锁紧装置。
技术介绍
微流控(Microfluidics)技术是MEMS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目前发展较为迅速的多学科交叉科技前沿技术之一,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化工、制药、食品卫生、环境检测与监测、信息科学与信号检测等学科中有重要应用。微流控技术通常要使用微分析器件作为技术实现的载体,而微流控芯片是各类微分析器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微流控芯片是利用MEMS技术,在硅、石英、玻璃或高分子聚合物基材上加工出各种微结构,如微管道、微反应池、微电极等功能单元,然后以微管道来连通微泵、微阀、微储液器、微检测元件等具有流体输送、控制和检测监视功能的元器件,最大限度地将稀释、添加试剂、采样、反应、分离分散、检测、监视等过程集成在芯片上的微全分析系统。微流控芯片的面积通常为几到几十平方厘米,其微通道尺寸一般处于微米级或近毫米级。当很多化学过程在微流控芯片中进行时,微小体积带来了很多优点:微通道尺寸减小一个数量级,试剂用量会减小3个数量级;流体在微通道内的扩散速度将提高2个数量级,从而大大提高反应速度;同时,微流控芯片还有着成本低、可批量制造、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靠性高等优势。但是,目前在微流控实验室领域,有多种装载试液的微流控芯片,因微流控试剂的处理与检测大多需要进行加热、降温等步骤,因而需要将待试验样本进行密封,从而更好并节能的进行加热、降温等必要的处理。而现有的对微流控芯片的处理大多为全程人工手动,或者配合较为复杂的仪器,而通常的仪器用于密封微流控芯片的盖体多为直接盖上,没有固定、限位等装置,将导致密封性不够,从而对温度达标造成一定影响并有碍节能的初衷,因此设计一种能用于微流控芯片试验仪器的密封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微流控试验仪盖体密闭的锁紧装置,具有为现有的仪器制造一个密闭的空间,且兼具便捷操作、结构简单合理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微流控试验仪盖体密闭的锁紧装置,包括仪器本体,所述仪器本体包括下底与上盖,所述下底上设有用于承载微流控芯片的反应台,所述反应台周围设有与下底固定的下外壳,所述上盖外部设有与下外壳匹配的上外壳,所述上外壳与下外壳间形成用于密封反应台的密闭空间;所述下外壳与上外壳一侧边转动连接,所述下外壳与上外壳相对转动连接的一侧设有机械锁定部;所述机械锁定部包括凹陷设置于下外壳上部的导槽,所述导槽内设有可在导槽内水平移动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竖直方向延伸有下锁钩,所述连接块水平方向一侧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另一侧与导槽抵触,所述上外壳延伸有伸入导槽中的上锁钩,上锁钩与下锁钩配合锁紧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进行试剂反应时,将上盖壳体下压,与下底壳体配合形成密封,此时上锁钩伸入导槽,上锁钩挤压下锁钩,下锁钩被挤压产生水平方向的作用力,挤压弹簧,下锁钩向弹簧方向移动,与上锁钩配合钩住,此时弹簧回弹,通过弹簧的回弹力产生推动下锁钩水平方向的反向作用力,从而将上锁钩与下锁钩进行水平方向的紧密扣合,防止上下锁钩的移动而产生滑扣,实现上外壳与下外壳的锁紧,当需要解锁时,只需要推动连接块,此时弹簧被挤压收缩,上锁钩与下锁钩解锁,操作简单结构合理,上锁钩与下锁钩的水平长度增长,则可增加上锁钩与下锁钩的配合稳定度。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块远离弹簧的一端延伸有凸块,所述下外壳设有位于导槽侧面的紧固侧盖,所述紧固侧盖上开设有供凸块贴合伸出的限位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孔限定了凸块的运动路径,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凸块竖直截面为非圆形形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外壳与下外壳分离未压合时,连接块存在沿自身轴向转动的可能性,将导致下锁钩的位置产生偏移,通过将凸块的形状进行限定,限定为非圆形的截面,即可与限位孔配合,防止其自转,进一步优化了结构,提高结构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上锁钩、下锁钩为相互配合的L型竖直截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锁钩与下锁钩通过L型的基础结构配合,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且配合理想。作为优选,所述上锁钩、下锁钩的末端设为弧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弧形的设计减小了下压的阻力,方便下压上外壳,从而便捷上锁钩与下锁钩的配合。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块靠近弹簧的一侧延伸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位于弹簧内部并与弹簧伸缩运动时的内部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柱进一步限定弹簧的伸缩位移,保证弹簧的来回路径的统一,防止弹簧的折弯,进一步优化了结构。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有:1、上锁钩与下锁钩进行水平方向的紧密扣合,实现上外壳与下外壳的锁紧,当需要解锁时,只需要推动连接块,弹簧被挤压收缩,上锁钩与下锁钩解锁,操作简单结构合理;2、通过将凸块的形状进行限定,限定为非圆形的截面,即可与限位孔配合,防止其自转,提高结构稳定性;3、上锁钩、下锁钩的末端通过弧形的设计减小了下压的阻力,方便下压上外壳,从而便捷上锁钩与下锁钩的配合。附图说明图1用于表现本实施例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用于表现本实施例的机械锁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用于表现本实施例的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用于表现本实施例的限位柱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仪器本体;11、上盖;12、下底;2、下外壳;3、上外壳;4、机械锁定部;5、导槽;6、连接块;61、下锁钩;62、凸块;63、弹簧;64、上锁钩;7、紧固侧盖;71、限位孔;8、限位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微流控试验仪盖体密闭的锁紧装置,包括仪器本体1,仪器本体1包括下底12与上盖11,本图隐藏了仪器本体1的其他部分,因而下底12与上盖11看似悬空,下底12上设有用于承载微流控芯片的反应台,反应台周围设有与下底12固定的下外壳2,上盖11外部设有与下外壳2匹配的上外壳3,上外壳3与下外壳2间形成用于密封反应台的密闭空间。如图1、图2所示,下外壳2与上外壳3一侧边转动连接,本实施例采用铰接,所述下外壳2与上外壳3相对转动连接的一侧设有机械锁定部4。图2隐藏了下外壳2与上外壳3,便于直观观察机械锁定部4,机械锁定部4包括凹陷设置于下外壳2上部的导槽5,导槽5内设有可在导槽5内水平移动的连接块6,连接块6竖直方向延伸有下锁钩61,连接块6水平方向一侧固定有弹簧63,弹簧63另一侧与导槽5抵触,上外壳3延伸有伸入导槽5中的上锁钩64,上锁钩与下锁钩61配合锁紧时,弹簧63处于压缩状态。连接块6远离弹簧63的一端延伸有凸块62,下外壳2设有位于导槽5侧面的紧固侧盖7,所述紧固侧盖7上开设有供凸块62贴合伸出的限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微流控试验仪盖体密闭的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仪器本体(1),所述仪器本体(1)包括下底(12)与上盖(11),所述下底(12)上设有用于承载微流控芯片的反应台,所述反应台周围设有与下底(12)固定的下外壳(2),所述上盖(11)外部设有与下外壳(2)匹配的上外壳(3),所述上外壳(3)与下外壳(2)间形成用于密封反应台的密闭空间;/n所述下外壳(2)与上外壳(3)一侧边转动连接,所述下外壳(2)与上外壳(3)相对转动连接的一侧设有机械锁定部(4);/n所述机械锁定部(4)包括凹陷设置于下外壳(2)上部的导槽(5),所述导槽(5)内设有可在导槽(5)内水平移动的连接块(6),所述连接块(6)竖直向延伸有下锁钩(61),所述连接块(6)水平向一侧固定有弹簧(63),所述弹簧(63)另一侧与导槽(5)抵触,所述上外壳(3)延伸有伸入导槽(5)中的上锁钩(64),上锁钩(64)与下锁钩(61)配合锁紧时,所述弹簧(63)处于压缩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微流控试验仪盖体密闭的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仪器本体(1),所述仪器本体(1)包括下底(12)与上盖(11),所述下底(12)上设有用于承载微流控芯片的反应台,所述反应台周围设有与下底(12)固定的下外壳(2),所述上盖(11)外部设有与下外壳(2)匹配的上外壳(3),所述上外壳(3)与下外壳(2)间形成用于密封反应台的密闭空间;
所述下外壳(2)与上外壳(3)一侧边转动连接,所述下外壳(2)与上外壳(3)相对转动连接的一侧设有机械锁定部(4);
所述机械锁定部(4)包括凹陷设置于下外壳(2)上部的导槽(5),所述导槽(5)内设有可在导槽(5)内水平移动的连接块(6),所述连接块(6)竖直向延伸有下锁钩(61),所述连接块(6)水平向一侧固定有弹簧(63),所述弹簧(63)另一侧与导槽(5)抵触,所述上外壳(3)延伸有伸入导槽(5)中的上锁钩(64),上锁钩(64)与下锁钩(61)配合锁紧时,所述弹簧(63)处于压缩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四福周璟邱匀彦徐坤丁衍超徐传来马艳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格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